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曾说:“课堂教学要流畅,要自然,要追求无痕。好的课就体现在下面的16个字: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名师的课堂教学看似简单、随意,实则蕴含着以一总多、以约制博的内在功力,在精心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之间,他们总能游刃有余、操纵自如,彰显出自然天成、润物无声的无痕境界。
可是,很多老师只是醉心于炫目的光环,不能看清课的实质。在自己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课堂的情势与节奏,只顾自己作秀、煽情,再加上课件杂乱、包装繁琐,学生如坐过山车一般在老师的指挥棒下起起落落,难以进入文本的情境、课堂的场景。导致语文课堂留下了过渡生硬、前后脱节的“断痕”,留下了架空文本、无序拓展的“裂痕”,更留下了刻意雕琢、人为拔高的“伤痕”。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还原它的本色和原味,不应追求出人意料的“轰动”和远离文本的“感动”。一句话,语文教学应追求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无痕”:潜移默化、顺其自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力戒生硬和艰涩,彰显自然、流畅和通达。也即课堂的氛围尽量轻松自然,教学的场景力求真实透明,课堂的节奏必须轻快柔和,课堂的交流必须平等融和……
试以几则案例谈谈本人的感受。
一、营造氛围,交流融洽——导入无痕
课堂的导入是组织好整堂课教学的关键。许多老师对课堂导入非常重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青年教师的公开教学:要么是激情四溢的强势切入,要么是光影俱全的情境渲染,要么是高深莫测的问题诱导。殊不知课堂的导入不仅要切合文本,更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现实的学习情境。否则一切精彩都会游离于学生之外,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
于永正老师执教《翠鸟》是这样导入的:他走进课堂,对孩子们说:“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你们就是翠鸟王国的小公民。今天,我来到翠鸟的王国进行采访,准备写一篇有关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关心你们,保护你们。”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于老师又说:“听说,翠鸟的叫声很好听!”小翠鸟们叽叽喳喳地欢叫起来,俨然是走进了美妙的鸟的王国。下面的教学就在对话中展开了:“听说你们又叫钓鱼郎,谁能介绍一下是怎么捕鱼的吗?”“怎样才能证明你们飞得快呢?”“你们的家在哪里呀?”“你们的家这么小,如果我去做客,怎么进去呢?”“这儿有一篇报道(指课文),可惜是中文我看不懂,但还能听得懂,谁能读给我听听?”……
于老师的导入别有一番匠心,他把教学思路巧妙地融进童话般的情境对话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阅读文本的内驱力,显得自然、和谐,趣味十足。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导入堪称典范。
二、借助资源,触动心弦——启思无痕
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个老师都知道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但引导质疑问难的手段和方法却千差万别。在听课时,常常听到老师这样说:“同学们,读了课题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同学们,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想问的吗?”“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这样的引导、启发单调空洞,根本就没有触动学生的心弦,怎么能指望学生由此产生深入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文本的浸泡和咀嚼中自然产生的。语文课堂教师应注重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不应是强加给学生的,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声音。
请看王崧舟老师《涛声依旧》的教学片段:
教师由歌词《涛声依旧》中的钟声,引出历代诗人描写钟声的诗句: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指陆游的诗)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我说上联,你对下联。
师:我说“十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我说“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我说“千年不到枫桥寺” 。
生(齐):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你听,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所以,你看,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读。
生: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所以,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所以,五百多年前高启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所以,八百多年前陆游的笔下也有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生: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语速缓慢而富有启发性):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很自然的,一下子从你的脑海里冒出来。
生:为什么这四位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钟声?
师:对呀,活在不同的年代,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四位诗人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呢?继续。
生:为什么这四句诗里面都提到了钟声呢?
师:对呀,寒山寺、枫桥边有那么多的景物可以描写,为什么诗人们都不写,却把目光聚焦到这钟声之上呢?继续。
生:寒山寺的钟声有何等的魅力,以至于从现在到八百年前那么多的诗人都去写它的钟声?
师:哎呀!你问的正是我想问的。这时光流淌了一千多年啊,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要去写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
“问题来了,问题来了。”问题怎么来的?是王老师用极富魅力的语言感染了学生,触动了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心弦,让学生感性地走进了文本。这个片段教者先引入历代诗人描写钟声的诗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然后借用陆游的诗进行巧妙的改写,感受钟声的悠然、旷远。再引导学生由今溯古,一遍一遍地朗读描写钟声的诗句。在复沓排比、回环起伏的诵读中,学生自然就进入了千古钟声特有的情境中。在王老师一颦一笑的表情中,一顿一挫的语调中,学生们一个个高质量的问题自然就喷薄而出,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创设情境,激活想象——入境无痕
如果说语文是多姿多彩的画,是清新隽永的诗,是感人肺腑的歌,那么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美好的呈现:学生的朗读是动听的歌,学生的书写是优美的笔触,师生的对话便是流动的诗。也即,语文教学应首先追求一种场景,让学生浸染其中,身心全然打开,充分吮吸语文的味道、感受语文的芬芳。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桂花雨》,有这样一个片段:
教师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指名学生读。
师:为什么桂花落下来会像雨呢?
生:因为小琦君摇得很用力,桂花落得很多,所以就像下雨一样。
师:多么奇妙的景象啊!想体验一下吗?
生(齐声):想!
师:好!老师带你们去摇桂花树,闭上眼睛。
(音乐起)
师(深情地):在一个凉爽的秋日的午后,我们来到桂树林。哇,树上好多好多的桂花呀!密密层层、密密层层的,大家跟我用力摇啊,摇啊。哗啦啦、哗啦啦——桂花落下来啦!
师:同学们,你是怎么摇的呢?感受到了怎样的桂花雨呢?
生1:我用力地摇啊摇,只听见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一股浓浓的香味包围了我全身。
生2:我用劲一摇,桂花雨落下来,一阵雨点一下子就落到了我的头上,好有趣啊!
生3:我不停地摇,桂花雨纷纷落下。有不少的花朵落到了我的脖子里,痒痒的,香香的。
生4: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摇,一摇就是一阵,一摇就是一阵。我一抬头,一阵桂花雨落下来,香香的雨点落在我的脸上。一阵浓香直往鼻子里钻,好舒服呀!
生5:我站在桂花树下,摇了这棵,又去摇那棵。桂花雨一阵比一阵大,空气中全是桂花的香味,好香的雨呀!我好像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
一位教育专家说,教学情境不仅是外部的物质环境,更在于师生即时的心境。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是作者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它深藏在作者的心灵深处。这“摇”字摇出的是作者童年的幸福生活,摇出的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更摇出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无比怀念。教者对摇桂花情境的营造,不靠外部条件的切入,而是用语文的方式渲染氛围,巧妙地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如歌般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在这美好、感人的氛围中尽情地表演,自由地发挥。深切地感受到了花雨缤纷的绝佳意境,同时也领悟到了如痴如醉的摇花之乐。
四、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升华无痕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语文课堂必须通过情感的融通、升华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寸把握向来是语文教学处理的难点。或强调了工具性消解了人文的濡染和培育;或突出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的训练和内化。语文课堂上情感体验往往是教师的越俎代庖或人为拔高,导致学生主体的淡出。这就要求教师摒弃繁琐的说教和机械的训练,经由师生、生本之间的对话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感受别样的语文魅力。
周益民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老天鹅啊老天鹅,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生:没有关系,为了大伙的生存,我愿意。
生:我看到了,如果这白羽、血迹能够换来大家的食物,我心甘情愿。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和刺骨的寒冷?
生:我像石头是因为我攒足了劲,要竭尽全力,我很疼,但我愿意!
生:不,我也知道疼痛和寒冷,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我必须这么做!
生:我心里只有破冰的念头,疼痛和寒冷已经顾不上了。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以你的声望,完全可以命令年轻天鹅行动,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
生:你错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号召大家投入战斗。
生:正因为我德高望重,才更需要做个榜样!
师:此时,老天鹅还仅仅是在同那冰面作斗争吗?
生:他是在同命运抗争。
师:是的,这是一首命运的交响曲。如果说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篇章;如果说老天鹅的心声是一支歌,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旋律。
(出示分行排列的课文片段)
老天鹅
腾空而起
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
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生自读后指名一生读)
师: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生读)
师:冰面还是没有破,再用力!(一生读)
师: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一生读)
师:一齐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教师在原先出示的文字最后加上“一次/两次/三次……”)(学生有感情齐读,完毕,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全场肃然)
师:(歌声毕)动人的画面还在继续,我们用心想象当时的情景,耳畔是否回旋着各种声音?那是什么声音?(学生默读体会)
生:有天鹅扑打冰面的“嘭嘭”声。
生:有冰层裂开的“嚓嚓”声。
生:有天鹅的呼吸声。
生:有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出示:“克噜—克哩—克哩”)这一节中直接描写这声音的只有一处地方,但是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是否真的就只有这一处呢?
生:天鹅们看到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破冰,一开始呆住了,接着就小声议论起来。好像在说:“我们也一块破冰吧!”
师:按照这个意思,请你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生:(轻声地)“克噜—克哩—克哩” “克噜—克哩—克哩”
生:我觉得天鹅们破冰的过程中它们会相互鼓励。
生:我觉得天鹅们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水面在慢慢扩大,心里感到很兴奋,发出欢快的叫声。
生:我觉得是老天鹅看到年轻天鹅们一起努力破冰时,发出的欣慰的笑声。它在说:“孩子们,好样的!”
师: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出示:这是一首( )之歌。]
生:这是一首团结之歌。
生:这是一首奋斗之歌。
生:这是一首赞美之歌。
生:这是一首生命之歌。
师:深刻的理解,真切的感受!确实,这声音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那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天鹅的阵阵歌声久久回旋,不断传来,一直传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意味深长地)这就是天鹅的故事。
周老师首先让学生做老天鹅的代言人,通过角色体验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接着,把一段文字变换成诗歌的格式,让学生诵读体悟,在铿锵有力的诵读中感受老天鹅的决心和奋不顾身。最后让学生想象在这动人的情景中,耳畔会回响起什么样的声音,进一步感受天鹅们同心协力、相互鼓励战胜困难的气势与雄心,深切地体会了文本的思想内涵,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语文教学当追求“无痕”的理想境界,基于“无痕”的追求我们才真正懂得:语文不要灌输,要熏陶;不要机械训练,要潜移默化;不要牵强附会,要注重感悟;不要口是心非,要真情流露;不要表面热闹,要内心充盈……这对每一个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无痕”的教学是教师深入文本之后的淡定从容,是对即时学情的机智把握,是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悠然行走,是对生命历程的深刻领悟,是基于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了然于胸。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追求教学的无痕,必将使我们走出只注重方法、技术的操作层面,在追求教学艺术的过程中提升教学素养、升华教育境界。
可是,很多老师只是醉心于炫目的光环,不能看清课的实质。在自己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课堂的情势与节奏,只顾自己作秀、煽情,再加上课件杂乱、包装繁琐,学生如坐过山车一般在老师的指挥棒下起起落落,难以进入文本的情境、课堂的场景。导致语文课堂留下了过渡生硬、前后脱节的“断痕”,留下了架空文本、无序拓展的“裂痕”,更留下了刻意雕琢、人为拔高的“伤痕”。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还原它的本色和原味,不应追求出人意料的“轰动”和远离文本的“感动”。一句话,语文教学应追求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无痕”:潜移默化、顺其自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力戒生硬和艰涩,彰显自然、流畅和通达。也即课堂的氛围尽量轻松自然,教学的场景力求真实透明,课堂的节奏必须轻快柔和,课堂的交流必须平等融和……
试以几则案例谈谈本人的感受。
一、营造氛围,交流融洽——导入无痕
课堂的导入是组织好整堂课教学的关键。许多老师对课堂导入非常重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青年教师的公开教学:要么是激情四溢的强势切入,要么是光影俱全的情境渲染,要么是高深莫测的问题诱导。殊不知课堂的导入不仅要切合文本,更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现实的学习情境。否则一切精彩都会游离于学生之外,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
于永正老师执教《翠鸟》是这样导入的:他走进课堂,对孩子们说:“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你们就是翠鸟王国的小公民。今天,我来到翠鸟的王国进行采访,准备写一篇有关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关心你们,保护你们。”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于老师又说:“听说,翠鸟的叫声很好听!”小翠鸟们叽叽喳喳地欢叫起来,俨然是走进了美妙的鸟的王国。下面的教学就在对话中展开了:“听说你们又叫钓鱼郎,谁能介绍一下是怎么捕鱼的吗?”“怎样才能证明你们飞得快呢?”“你们的家在哪里呀?”“你们的家这么小,如果我去做客,怎么进去呢?”“这儿有一篇报道(指课文),可惜是中文我看不懂,但还能听得懂,谁能读给我听听?”……
于老师的导入别有一番匠心,他把教学思路巧妙地融进童话般的情境对话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阅读文本的内驱力,显得自然、和谐,趣味十足。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导入堪称典范。
二、借助资源,触动心弦——启思无痕
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个老师都知道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但引导质疑问难的手段和方法却千差万别。在听课时,常常听到老师这样说:“同学们,读了课题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同学们,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想问的吗?”“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这样的引导、启发单调空洞,根本就没有触动学生的心弦,怎么能指望学生由此产生深入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文本的浸泡和咀嚼中自然产生的。语文课堂教师应注重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不应是强加给学生的,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声音。
请看王崧舟老师《涛声依旧》的教学片段:
教师由歌词《涛声依旧》中的钟声,引出历代诗人描写钟声的诗句: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指陆游的诗)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我说上联,你对下联。
师:我说“十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我说“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我说“千年不到枫桥寺” 。
生(齐):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你听,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所以,你看,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读。
生: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所以,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所以,五百多年前高启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所以,八百多年前陆游的笔下也有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生: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语速缓慢而富有启发性):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很自然的,一下子从你的脑海里冒出来。
生:为什么这四位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钟声?
师:对呀,活在不同的年代,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四位诗人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呢?继续。
生:为什么这四句诗里面都提到了钟声呢?
师:对呀,寒山寺、枫桥边有那么多的景物可以描写,为什么诗人们都不写,却把目光聚焦到这钟声之上呢?继续。
生:寒山寺的钟声有何等的魅力,以至于从现在到八百年前那么多的诗人都去写它的钟声?
师:哎呀!你问的正是我想问的。这时光流淌了一千多年啊,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要去写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
“问题来了,问题来了。”问题怎么来的?是王老师用极富魅力的语言感染了学生,触动了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心弦,让学生感性地走进了文本。这个片段教者先引入历代诗人描写钟声的诗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然后借用陆游的诗进行巧妙的改写,感受钟声的悠然、旷远。再引导学生由今溯古,一遍一遍地朗读描写钟声的诗句。在复沓排比、回环起伏的诵读中,学生自然就进入了千古钟声特有的情境中。在王老师一颦一笑的表情中,一顿一挫的语调中,学生们一个个高质量的问题自然就喷薄而出,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创设情境,激活想象——入境无痕
如果说语文是多姿多彩的画,是清新隽永的诗,是感人肺腑的歌,那么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美好的呈现:学生的朗读是动听的歌,学生的书写是优美的笔触,师生的对话便是流动的诗。也即,语文教学应首先追求一种场景,让学生浸染其中,身心全然打开,充分吮吸语文的味道、感受语文的芬芳。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桂花雨》,有这样一个片段:
教师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指名学生读。
师:为什么桂花落下来会像雨呢?
生:因为小琦君摇得很用力,桂花落得很多,所以就像下雨一样。
师:多么奇妙的景象啊!想体验一下吗?
生(齐声):想!
师:好!老师带你们去摇桂花树,闭上眼睛。
(音乐起)
师(深情地):在一个凉爽的秋日的午后,我们来到桂树林。哇,树上好多好多的桂花呀!密密层层、密密层层的,大家跟我用力摇啊,摇啊。哗啦啦、哗啦啦——桂花落下来啦!
师:同学们,你是怎么摇的呢?感受到了怎样的桂花雨呢?
生1:我用力地摇啊摇,只听见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一股浓浓的香味包围了我全身。
生2:我用劲一摇,桂花雨落下来,一阵雨点一下子就落到了我的头上,好有趣啊!
生3:我不停地摇,桂花雨纷纷落下。有不少的花朵落到了我的脖子里,痒痒的,香香的。
生4: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摇,一摇就是一阵,一摇就是一阵。我一抬头,一阵桂花雨落下来,香香的雨点落在我的脸上。一阵浓香直往鼻子里钻,好舒服呀!
生5:我站在桂花树下,摇了这棵,又去摇那棵。桂花雨一阵比一阵大,空气中全是桂花的香味,好香的雨呀!我好像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
一位教育专家说,教学情境不仅是外部的物质环境,更在于师生即时的心境。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是作者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它深藏在作者的心灵深处。这“摇”字摇出的是作者童年的幸福生活,摇出的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更摇出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无比怀念。教者对摇桂花情境的营造,不靠外部条件的切入,而是用语文的方式渲染氛围,巧妙地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如歌般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在这美好、感人的氛围中尽情地表演,自由地发挥。深切地感受到了花雨缤纷的绝佳意境,同时也领悟到了如痴如醉的摇花之乐。
四、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升华无痕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语文课堂必须通过情感的融通、升华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寸把握向来是语文教学处理的难点。或强调了工具性消解了人文的濡染和培育;或突出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的训练和内化。语文课堂上情感体验往往是教师的越俎代庖或人为拔高,导致学生主体的淡出。这就要求教师摒弃繁琐的说教和机械的训练,经由师生、生本之间的对话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感受别样的语文魅力。
周益民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老天鹅啊老天鹅,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生:没有关系,为了大伙的生存,我愿意。
生:我看到了,如果这白羽、血迹能够换来大家的食物,我心甘情愿。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和刺骨的寒冷?
生:我像石头是因为我攒足了劲,要竭尽全力,我很疼,但我愿意!
生:不,我也知道疼痛和寒冷,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我必须这么做!
生:我心里只有破冰的念头,疼痛和寒冷已经顾不上了。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以你的声望,完全可以命令年轻天鹅行动,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
生:你错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号召大家投入战斗。
生:正因为我德高望重,才更需要做个榜样!
师:此时,老天鹅还仅仅是在同那冰面作斗争吗?
生:他是在同命运抗争。
师:是的,这是一首命运的交响曲。如果说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篇章;如果说老天鹅的心声是一支歌,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旋律。
(出示分行排列的课文片段)
老天鹅
腾空而起
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
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生自读后指名一生读)
师: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生读)
师:冰面还是没有破,再用力!(一生读)
师: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一生读)
师:一齐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教师在原先出示的文字最后加上“一次/两次/三次……”)(学生有感情齐读,完毕,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全场肃然)
师:(歌声毕)动人的画面还在继续,我们用心想象当时的情景,耳畔是否回旋着各种声音?那是什么声音?(学生默读体会)
生:有天鹅扑打冰面的“嘭嘭”声。
生:有冰层裂开的“嚓嚓”声。
生:有天鹅的呼吸声。
生:有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出示:“克噜—克哩—克哩”)这一节中直接描写这声音的只有一处地方,但是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是否真的就只有这一处呢?
生:天鹅们看到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破冰,一开始呆住了,接着就小声议论起来。好像在说:“我们也一块破冰吧!”
师:按照这个意思,请你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生:(轻声地)“克噜—克哩—克哩” “克噜—克哩—克哩”
生:我觉得天鹅们破冰的过程中它们会相互鼓励。
生:我觉得天鹅们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水面在慢慢扩大,心里感到很兴奋,发出欢快的叫声。
生:我觉得是老天鹅看到年轻天鹅们一起努力破冰时,发出的欣慰的笑声。它在说:“孩子们,好样的!”
师: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出示:这是一首( )之歌。]
生:这是一首团结之歌。
生:这是一首奋斗之歌。
生:这是一首赞美之歌。
生:这是一首生命之歌。
师:深刻的理解,真切的感受!确实,这声音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那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天鹅的阵阵歌声久久回旋,不断传来,一直传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意味深长地)这就是天鹅的故事。
周老师首先让学生做老天鹅的代言人,通过角色体验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接着,把一段文字变换成诗歌的格式,让学生诵读体悟,在铿锵有力的诵读中感受老天鹅的决心和奋不顾身。最后让学生想象在这动人的情景中,耳畔会回响起什么样的声音,进一步感受天鹅们同心协力、相互鼓励战胜困难的气势与雄心,深切地体会了文本的思想内涵,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语文教学当追求“无痕”的理想境界,基于“无痕”的追求我们才真正懂得:语文不要灌输,要熏陶;不要机械训练,要潜移默化;不要牵强附会,要注重感悟;不要口是心非,要真情流露;不要表面热闹,要内心充盈……这对每一个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无痕”的教学是教师深入文本之后的淡定从容,是对即时学情的机智把握,是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悠然行走,是对生命历程的深刻领悟,是基于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了然于胸。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追求教学的无痕,必将使我们走出只注重方法、技术的操作层面,在追求教学艺术的过程中提升教学素养、升华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