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当追求“无痕”境界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ys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曾说:“课堂教学要流畅,要自然,要追求无痕。好的课就体现在下面的16个字: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名师的课堂教学看似简单、随意,实则蕴含着以一总多、以约制博的内在功力,在精心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之间,他们总能游刃有余、操纵自如,彰显出自然天成、润物无声的无痕境界。
  可是,很多老师只是醉心于炫目的光环,不能看清课的实质。在自己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课堂的情势与节奏,只顾自己作秀、煽情,再加上课件杂乱、包装繁琐,学生如坐过山车一般在老师的指挥棒下起起落落,难以进入文本的情境、课堂的场景。导致语文课堂留下了过渡生硬、前后脱节的“断痕”,留下了架空文本、无序拓展的“裂痕”,更留下了刻意雕琢、人为拔高的“伤痕”。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还原它的本色和原味,不应追求出人意料的“轰动”和远离文本的“感动”。一句话,语文教学应追求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无痕”:潜移默化、顺其自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力戒生硬和艰涩,彰显自然、流畅和通达。也即课堂的氛围尽量轻松自然,教学的场景力求真实透明,课堂的节奏必须轻快柔和,课堂的交流必须平等融和……
  试以几则案例谈谈本人的感受。
  一、营造氛围,交流融洽——导入无痕
  课堂的导入是组织好整堂课教学的关键。许多老师对课堂导入非常重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青年教师的公开教学:要么是激情四溢的强势切入,要么是光影俱全的情境渲染,要么是高深莫测的问题诱导。殊不知课堂的导入不仅要切合文本,更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现实的学习情境。否则一切精彩都会游离于学生之外,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
  于永正老师执教《翠鸟》是这样导入的:他走进课堂,对孩子们说:“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你们就是翠鸟王国的小公民。今天,我来到翠鸟的王国进行采访,准备写一篇有关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关心你们,保护你们。”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于老师又说:“听说,翠鸟的叫声很好听!”小翠鸟们叽叽喳喳地欢叫起来,俨然是走进了美妙的鸟的王国。下面的教学就在对话中展开了:“听说你们又叫钓鱼郎,谁能介绍一下是怎么捕鱼的吗?”“怎样才能证明你们飞得快呢?”“你们的家在哪里呀?”“你们的家这么小,如果我去做客,怎么进去呢?”“这儿有一篇报道(指课文),可惜是中文我看不懂,但还能听得懂,谁能读给我听听?”……
  于老师的导入别有一番匠心,他把教学思路巧妙地融进童话般的情境对话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阅读文本的内驱力,显得自然、和谐,趣味十足。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导入堪称典范。
  二、借助资源,触动心弦——启思无痕
  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个老师都知道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但引导质疑问难的手段和方法却千差万别。在听课时,常常听到老师这样说:“同学们,读了课题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同学们,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想问的吗?”“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这样的引导、启发单调空洞,根本就没有触动学生的心弦,怎么能指望学生由此产生深入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文本的浸泡和咀嚼中自然产生的。语文课堂教师应注重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不应是强加给学生的,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声音。
  请看王崧舟老师《涛声依旧》的教学片段:
  教师由歌词《涛声依旧》中的钟声,引出历代诗人描写钟声的诗句: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指陆游的诗)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我说上联,你对下联。
  师:我说“十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我说“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我说“千年不到枫桥寺” 。
  生(齐):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你听,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所以,你看,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读。
  生: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所以,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所以,五百多年前高启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所以,八百多年前陆游的笔下也有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生: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语速缓慢而富有启发性):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很自然的,一下子从你的脑海里冒出来。
  生:为什么这四位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钟声?
  师:对呀,活在不同的年代,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四位诗人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呢?继续。
  生:为什么这四句诗里面都提到了钟声呢?
  师:对呀,寒山寺、枫桥边有那么多的景物可以描写,为什么诗人们都不写,却把目光聚焦到这钟声之上呢?继续。
  生:寒山寺的钟声有何等的魅力,以至于从现在到八百年前那么多的诗人都去写它的钟声?
  师:哎呀!你问的正是我想问的。这时光流淌了一千多年啊,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要去写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
   “问题来了,问题来了。”问题怎么来的?是王老师用极富魅力的语言感染了学生,触动了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心弦,让学生感性地走进了文本。这个片段教者先引入历代诗人描写钟声的诗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然后借用陆游的诗进行巧妙的改写,感受钟声的悠然、旷远。再引导学生由今溯古,一遍一遍地朗读描写钟声的诗句。在复沓排比、回环起伏的诵读中,学生自然就进入了千古钟声特有的情境中。在王老师一颦一笑的表情中,一顿一挫的语调中,学生们一个个高质量的问题自然就喷薄而出,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创设情境,激活想象——入境无痕
  如果说语文是多姿多彩的画,是清新隽永的诗,是感人肺腑的歌,那么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美好的呈现:学生的朗读是动听的歌,学生的书写是优美的笔触,师生的对话便是流动的诗。也即,语文教学应首先追求一种场景,让学生浸染其中,身心全然打开,充分吮吸语文的味道、感受语文的芬芳。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桂花雨》,有这样一个片段:
  教师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指名学生读。
  师:为什么桂花落下来会像雨呢?
  生:因为小琦君摇得很用力,桂花落得很多,所以就像下雨一样。
  师:多么奇妙的景象啊!想体验一下吗?
  生(齐声):想!
  师:好!老师带你们去摇桂花树,闭上眼睛。
  (音乐起)
  师(深情地):在一个凉爽的秋日的午后,我们来到桂树林。哇,树上好多好多的桂花呀!密密层层、密密层层的,大家跟我用力摇啊,摇啊。哗啦啦、哗啦啦——桂花落下来啦!
  师:同学们,你是怎么摇的呢?感受到了怎样的桂花雨呢?
  生1:我用力地摇啊摇,只听见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一股浓浓的香味包围了我全身。
  生2:我用劲一摇,桂花雨落下来,一阵雨点一下子就落到了我的头上,好有趣啊!
  生3:我不停地摇,桂花雨纷纷落下。有不少的花朵落到了我的脖子里,痒痒的,香香的。
  生4: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摇,一摇就是一阵,一摇就是一阵。我一抬头,一阵桂花雨落下来,香香的雨点落在我的脸上。一阵浓香直往鼻子里钻,好舒服呀!
  生5:我站在桂花树下,摇了这棵,又去摇那棵。桂花雨一阵比一阵大,空气中全是桂花的香味,好香的雨呀!我好像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
  一位教育专家说,教学情境不仅是外部的物质环境,更在于师生即时的心境。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是作者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它深藏在作者的心灵深处。这“摇”字摇出的是作者童年的幸福生活,摇出的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更摇出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无比怀念。教者对摇桂花情境的营造,不靠外部条件的切入,而是用语文的方式渲染氛围,巧妙地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如歌般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在这美好、感人的氛围中尽情地表演,自由地发挥。深切地感受到了花雨缤纷的绝佳意境,同时也领悟到了如痴如醉的摇花之乐。
  四、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升华无痕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语文课堂必须通过情感的融通、升华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寸把握向来是语文教学处理的难点。或强调了工具性消解了人文的濡染和培育;或突出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的训练和内化。语文课堂上情感体验往往是教师的越俎代庖或人为拔高,导致学生主体的淡出。这就要求教师摒弃繁琐的说教和机械的训练,经由师生、生本之间的对话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感受别样的语文魅力。
  周益民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老天鹅啊老天鹅,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生:没有关系,为了大伙的生存,我愿意。
  生:我看到了,如果这白羽、血迹能够换来大家的食物,我心甘情愿。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和刺骨的寒冷?
  生:我像石头是因为我攒足了劲,要竭尽全力,我很疼,但我愿意!
  生:不,我也知道疼痛和寒冷,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我必须这么做!
  生:我心里只有破冰的念头,疼痛和寒冷已经顾不上了。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以你的声望,完全可以命令年轻天鹅行动,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
  生:你错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号召大家投入战斗。
  生:正因为我德高望重,才更需要做个榜样!
  师:此时,老天鹅还仅仅是在同那冰面作斗争吗?
  生:他是在同命运抗争。
  师:是的,这是一首命运的交响曲。如果说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篇章;如果说老天鹅的心声是一支歌,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旋律。
  (出示分行排列的课文片段)
  老天鹅
  腾空而起
  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
  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生自读后指名一生读)
  师: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生读)
  师:冰面还是没有破,再用力!(一生读)
  师: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一生读)
  师:一齐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教师在原先出示的文字最后加上“一次/两次/三次……”)(学生有感情齐读,完毕,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全场肃然)
  师:(歌声毕)动人的画面还在继续,我们用心想象当时的情景,耳畔是否回旋着各种声音?那是什么声音?(学生默读体会)
  生:有天鹅扑打冰面的“嘭嘭”声。
  生:有冰层裂开的“嚓嚓”声。
  生:有天鹅的呼吸声。
  生:有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出示:“克噜—克哩—克哩”)这一节中直接描写这声音的只有一处地方,但是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是否真的就只有这一处呢?
  生:天鹅们看到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破冰,一开始呆住了,接着就小声议论起来。好像在说:“我们也一块破冰吧!”
  师:按照这个意思,请你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生:(轻声地)“克噜—克哩—克哩” “克噜—克哩—克哩”
  生:我觉得天鹅们破冰的过程中它们会相互鼓励。
  生:我觉得天鹅们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水面在慢慢扩大,心里感到很兴奋,发出欢快的叫声。
  生:我觉得是老天鹅看到年轻天鹅们一起努力破冰时,发出的欣慰的笑声。它在说:“孩子们,好样的!”
  师: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出示:这是一首( )之歌。]
  生:这是一首团结之歌。
  生:这是一首奋斗之歌。
  生:这是一首赞美之歌。
  生:这是一首生命之歌。
  师:深刻的理解,真切的感受!确实,这声音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那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天鹅的阵阵歌声久久回旋,不断传来,一直传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意味深长地)这就是天鹅的故事。
  周老师首先让学生做老天鹅的代言人,通过角色体验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接着,把一段文字变换成诗歌的格式,让学生诵读体悟,在铿锵有力的诵读中感受老天鹅的决心和奋不顾身。最后让学生想象在这动人的情景中,耳畔会回响起什么样的声音,进一步感受天鹅们同心协力、相互鼓励战胜困难的气势与雄心,深切地体会了文本的思想内涵,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语文教学当追求“无痕”的理想境界,基于“无痕”的追求我们才真正懂得:语文不要灌输,要熏陶;不要机械训练,要潜移默化;不要牵强附会,要注重感悟;不要口是心非,要真情流露;不要表面热闹,要内心充盈……这对每一个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无痕”的教学是教师深入文本之后的淡定从容,是对即时学情的机智把握,是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悠然行走,是对生命历程的深刻领悟,是基于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了然于胸。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追求教学的无痕,必将使我们走出只注重方法、技术的操作层面,在追求教学艺术的过程中提升教学素养、升华教育境界。
其他文献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洋溢着生命语文的特点,高效语文课堂的打造,关键看教师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看教师能否做到走进文本,演绎文本,升华学生对文本的体悟,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兼顾学生知识的汲取、情感的融合、个性的张扬、习惯的养成的过程。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潜心解读文本,精心选择教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是教师必须先认真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一直在探究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我欣喜地感受到:新课改,让数学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我又有很多困惑。到底该怎样把握新课程
创设必要的现实情境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中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的主张之一。《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的呈现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与方法的过程。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根据课程目标,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小学一堂课的时间为40分钟,教师追求的是如何将有限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课堂能达到高效。但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老师,您舍得在课堂上给他们时间吗?     一、舍得给学生时间“回答”和“提问”    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给学生
摘要:减少对华反倾销案件数量需要厂商积极应诉。厂商应诉是否积极取决于应诉的成本收益比较。厂商应诉时意愿的主体选择形式有两种,即选择行业协会或自身作为应诉主体,这种差异性的选择是由交易成本所决定的。相比较而言,垄断竞争行业的厂商倾向于由行业协会作为反倾销应诉的主体,而寡头垄断行业的厂商更倾向于自身作为反倾销应诉的主体。  关键词:反倾销;应诉主体;交易成本;行业性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