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如何更有深度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anh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全球性、全时性等特征。与此同时,新闻的碎片化、简单化和快餐消费日益凸显。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和海量信息带来的麻醉效应,深度报道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闻调查》栏目的经典案例为例,分析电视新闻构建深度的策略。
  【关键词】电视 新闻报道 深度 蒙太奇
  
  一篇完整的深度报道不仅包含新闻事件的5W要素,还囊括了新闻背景、新闻分析、事件预测、建议说明等。由于电视媒体具有视听兼备、被动接受、不受版面限制等特性,电视新闻报道在构建深度时应采用多元化的手段。总体来看,电视新闻构建深度的策略可分为三大类,下面以《新闻调查》栏目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
  第一、通过对新闻的基本要素进行延伸来构建深度
  电视深度报道可以用数据、材料等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等进行拓展和延伸,使信息更为丰富多元,详实的资料为报道的深度挖掘奠定了基础,也是电视新闻构建深度的最基本的方法。
  解释性报道,由于其强调用相关事实来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与趋势,电视深度报道往往注重灵活穿插历史、个人、社会、知识等背景材料。例如,《乡村医生》这期节目不仅通过用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赤脚医生生活故事片介紹当时的社会情况,反映那时赤脚医生的生存状态,还穿插了我国最早进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的背景资料。这种时间上的纵向拓展和社会背景的横向对比,在叙述中引发受众思考,在比较中揭示其深层次的意义。
  调查性报道,由于它是记者亲自调查、逼近真相的报道,因此,比较注重对证据的挖掘。在《铅污染 谁之过》这期节目中,记者不仅与大量村民进行了交流,还联系到中国科学院的相关专家对铅污染源进行解读,采访了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追溯铅污染的源头及原因。大量的采访材料都作为重要证据,步步逼近真相,实现着报道深度的建构。
  第二、通过发挥电视媒介优势构建深度
  从电视媒介的优势上看,电视符号具有多样性,对画面、声音、屏幕文字的灵活运用为建构画面间的结构性深度做了准备,以多种形式出现的信息充分调动起受众的感官,提高受众认知能力。
  针对电视媒体的画面感,电视深度报道一般采用两种手段构建深度,一是灵活运用镜头,以长镜头体现新闻人物状态,以象征性镜头突出意象,以特写镜头突出细节,注重视觉符号的表达。这有助于新闻报道通过艺术强化深度,渲染人物心理情绪,同时也将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报道形态的虚拟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缺席的在场”①。这种“缺席的在场”容易使观众产生体验感,与节目产生内在交流和互动,使受众反思或产生共鸣。另一个利用电视画面构筑深度的策略是巧用蒙太奇②,蒙太奇可以使电视深度报道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丰富的内容。叙事蒙太奇将镜头组合为场景,将场景拼接为段落,将段落衔接成事件,而联想蒙太奇则将表面看似毫无关联的画面连接起来,在报道中阐发意义、创造思想。
  人声、音效、音乐的综合运用让深度报道更具感染力,发挥反衬或烘托的作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声通常由对话和解说词两部分组成。对话作为采访主体和采访客体自然状态的交流,帮助观众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而解说词则相对独立于画面,在自主时空中对报道的内容进行补充解释,起着辅助作用。音效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通常是以背景和环境的声音而出现的,不仅有自然音效,还包括社会音效,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新闻现场的真实感。而在新闻报道中恰当选用音乐,一方面能够展现人物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心感情,烘托环境氛围,还可以衔接镜头画面,参与叙事进程,推动事件发展,进而构建报道深度。
  《陈丹青的出走》可以说是充分发挥电视媒介优势构建报道深度的经典案例。当陈丹青提到,一段时间后他那种比较投入想做事情的状态被冻结时,节目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人在明亮而凌乱的画室中把灯一盏盏关掉,最后整个画室陷入一片漆黑。这个象征性的镜头有着丰富的寓意,衬托着人物内心情感的心理空间。激情被浇灭后,陈丹青失落、无奈的情绪通过这个影像空间表现和烘托了出来,富含冲击力。此时节目的音效也与人物的心境相联系,在逐渐变黑的画室里只有关灯的声音,随后一个无声的镜头出现了。关灯的声音使周围显得愈发沉寂,而无声的运用则让观众对画面本身投入很多注意力,同时渲染出一种压抑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无声所创造出的效果比有声更加强烈、耐人寻味。
  在这期节目中,画面蒙太奇也运用得非常到位。例如,在采访中,当清华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提到当今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产品时,节目截取了影片《迷墙》里的镜头:一群带着面具的人在工厂里接受着填鸭式的教育。这种蒙太奇的组接使观众在镜头画面传达信息的同时进行联想、对比和反思。此外,英语四六级报名宣传单、准考证号、画廊艺术作品等镜头在节目中穿插出现,巧妙的镜头剪接使教育体制这个新闻话题形象化。
  从电视媒介的劣势上看,电视媒体在报道深度的构建上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电视画面具有瞬时性特点,不可再现;二是电视的形象化特点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充分调动受众感官的同时也暴露出反映的表面性;三是电视媒体对受众的行为习惯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的被动接受正在逐渐消解着主动思考的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视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
  针对这三种媒介弱点,笔者认为有三种方法能够弱化劣势、增强优势:镜头的适当重复打破时空限制,可在受众心里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缓解电视媒体画面的瞬时性;电视深度报道将受访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当事人以及事件相关者,还包括第三方人士如专家、学者等,全方位、多角度的看法和权威人士的建议在保证报道平衡的同时,拓展观点和思想的深度,这样就中和了电视媒体反映的表面性;而一问一答的方式和记者的层层追问则能够促使观众集中注意力,调动观众思考的积极性,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天价医疗费》堪称新闻调查栏目的范例。患者那令人瞠目结舌的医药单这个镜头在节目中出现数次,加深着观众的印象。记者所选取的采访对象非常多元,从患者家属的质疑、院方的解释,到主治医生的爆料、同行专家的惊讶,证据全方位、多层次的呈现使事件疑点逐渐浮出水面,从而实现着报道深度的建构,弥补了电视媒体画面的表面性。而记者对受访者的巧妙的追问使院方的回答漏洞百出,这在打破电视受众被动接受、缺乏思考习惯的同时,也发掘着现象间的联系,探究事件本质。
  第三,采用多种报道手法和灵活报道形式的策略,通过构建整体逻辑来实现新闻主题深度的拓展
  在手法上,最为突出的是报道故事化、矛盾冲突化和设置悬念。华尔街日报体③对于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从与新闻相关的故事过渡到新闻主题,再从新闻主题的深化到回归开始的故事,这种闭合式的逻辑结构和回环式的思路促使受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行反思。矛盾冲突化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将主要矛盾作为冲突的核心,使新闻报道有起有伏。电视新闻中的冲突展示既增加了受众的期待强度,也增强了受众的期待满足强度。在矛盾冲突化的过程中,新闻事件经历着一个“由平衡到失去平衡再到恢复平衡”的周期,这种结构在逻辑上为新闻报道深度的建构创造着条件。设置悬念则将观众和新闻事件作为立足点,随着报道的深入和悬念的化解,记者能够在交流中对疑点进行审视,对破绽进行反驳,层层推理,以递进式的逻辑结构实现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
  在报道形式上,电视新闻可以采用连续式、系列式报道跟进新闻事件,连续追踪报道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阶段性的补充,冷静观察事件走向,系列式报道能够立足全局,着眼整体构思,强调个体独立,实现深度的建构④。电视新闻还可以采用专题式报道,以记者的调查采访作为结构主线,以与新闻线索相关的群体作为报道对象,多条线索合理并行,点面结合,用更多的视角解读新闻事件,拓展专题深度。
  新闻调查《网瘾少年》便采取了故事冲突化、设置悬念的报道手法和专题式的报道形式。随着主人公之一吴穹和他母亲的矛盾由不断升级到最终爆发,报道也逐渐走向高潮,这就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内容变得跌宕起伏,紧扣观众心弦。而另一个主人公周阳在听教育专家陶宏开的公开讲座时中途离场,这在观众心中留下“周阳最后能否脱瘾成功”的问号,为报道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伏笔。作为一个专题式的调查报道,《网瘾少年》中,吴穹和周阳的经历是报道的两条主线,两者之间既有差异,又有一定的同质性,这就使两条线索有了连接点,从而相辅相成,烘托新闻主题。此外,记者对当事人及其父母的采访反映了群众对网瘾问题的态度,而随后对陶宏开的采访则点出了问题的本质。这种递进式的采编逻辑使得报道更具教育意义。
  电视报道在构建深度时不仅考虑新闻要素的深度拓展,丰富信息量,还要结合电视媒体自身特性制定策略,以弥补电视媒介的传播劣势,彰显其传播优势。具有针对性的报道策略和发散性的报道思维能够让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更有看点,使其走得更远,报得更“深”。
  
  参考文献
  ①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32
  ②杨维抒 编:《电影艺术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③威廉·E.布隆代尔 著 ,徐扬 译:《〈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06
  ④刘勇编:《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08级本科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各地“两会”成为了新媒体集中亮相的大舞台,同时也成为媒体融合传播成效集中检验的竞技场。如何让严肃的议题更接地气?本文以池州新媒体中心2018年市“两会”报道为例,探索地方新媒体如何不断优化报道技术和体验,实现“两会”新媒体报道渠道、创意、产品的进一步升级。  【关键词】两会报道;渠道;创意;产品  媒体融合让传统时政报道得到立体呈现;内容创新,让“两会”好声音传得更快更响。为做好
【摘 要】本文以“杜甫很忙”为例,指出恶搞历史名人现象在目的、手段和效果上都表现出其快闪式的娱乐狂欢本质,该现象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大众意图摆脱现代城市的孤独感,将杜甫作为寻求情感归属、重塑社会认同的线索,而对恶搞历史名人现象,我们应在宽容中寻求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创新。  【关键词】恶搞 历史名人 娱乐  一、名人恶搞:概念和历史  “恶搞文化”又称Kuso文化,最初产生于日本的游戏界
在失眠患者中,老年人占有相当比例。医学研究认为,老年人容易失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脑部器质性疾病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动脉血管渐渐出现硬化,而且硬化的程度会逐年加重,这是形成高血压、脑溢血、脑梗塞、痴呆、震颤麻痹的病变基础。出现脑动脉硬化以后,脑部的血流量会相应地减少,从而引起脑代谢失调,继而出现失眠症状。  (2)全身性疾病的影响。进入老年期以后,全身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诸
例1:一初二女生曾与班上一男生关系较好,班上同学经常取笑他俩。那位男生现在对她有一种对立情绪,而这位女生想和他保持一种正常关系,平时非常关注那位男生对自己的看法。  例2:一初三男生进心理咨询室后,先给老师谈起学习的紧张,然后突然说他还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和班上一女同学关系不错,平时互相关心,感情很好。面临毕业了,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在一起,两人觉得依依不舍,天天想见面,无心学习,面临怎样搞好学习和怎
【摘 要】民族自治县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当地媒体与内地、沿海地区媒体之间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新闻事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发展民族自治县新闻事业应立足于改革、创新与内部挖潜的思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 新闻事业 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唇齿相依,共生共荣。我国有120个民族自治旗县。民族自治旗县新闻事业发展对少数民族
肺结核在西方一度被称为“白色瘟疫”,在旧中国也有“十痨九死”之说。按世界卫生组织1971年的资料,全世界(不包括中国与苏联等)约有排菌的结核病患者1500万人,每年死亡58万人,新发病352万人,其中亚洲占四分之三。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又遭受十年动乱,结核病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据去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资料初步估算:全国约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66.3万人,其中1/4是排菌的。每年约死亡30万
这是一个能解除紧张、疲劳和烦躁情绪,提高工作效率的轻松运动。它来源于瑜珈术和其他武术运动,要求每分钟做一项,共十项。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比用咖啡来提神好得多,不信你试试。参照图和简单的文字,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会,而当你日复一日地将其付诸实施时,你更会觉得妙不可言。  1、“射箭运动”。这是一个状似射箭的能解除肩,臂部肌肉疲劳的运动。放松肩部,双臂平抬,微曲双肘,轻握双拳,两手轮流向前
【摘 要】“速读时代”对纸媒的版式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简单实用、新颖夺目、不断求变创新。但部分纸媒在创新过程中也出现了“过度包装”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版面风格不统一、泡沫化、阅读困难。编辑在设计版面时应“追求三个统一”,即整体风格统一、轰动性与信息量统一、易读性与版面美统一。  【关键词】报纸 版面设计 过度包装  传媒变革时代,网络的冲击已深刻地影响到纸媒的各个环节。如果说上世纪末本世
【摘要】近年来,中德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双方都把彼此作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2013/2014中德语言年”的举办,是中德双方在文化合作与交流方面的又一盛事。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人民日报》2014年涉及德国的报道进行分析,旨在研究2014上半年即“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以及2014下半年即“非语言年”期间报道的差异,以及这一年的报道是如何建构德国国家形象的。  【关
【摘要】现如今微信已经成为继QQ和微博之后炙手可热的社会化媒体。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项重要功能,可以使用户通过自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成新媒体时代一种特殊的“图文景观”,实现“强联为主,弱联为辅”的社交目的。如果把朋友圈看做“虚拟剧场”,用户就是精心表演的演员和观众,本文通过运用戈夫曼的“拟剧论”阐释朋友圈的一些要素和现象,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朋友圈信息进行定量分析,探讨朋友圈图文景观的编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