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媒体对德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德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双方都把彼此作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2013/2014中德语言年”的举办,是中德双方在文化合作与交流方面的又一盛事。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人民日报》2014年涉及德国的报道进行分析,旨在研究2014上半年即“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以及2014下半年即“非语言年”期间报道的差异,以及这一年的报道是如何建构德国国家形象的。
  【关键词】人民日报德国形象建构
  近年来,中德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展开交流和合作。中国主流媒体对德国的报道必将影响着中国国民对德国的形象认知,而这种认知对于两国长远的交流、合作和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以及选择的原因
  1、研究对象
  我们挑选了2014全年的《人民日报》中涉及德国的295篇报道作为分析对象,并将其分为“2013/2014中德语言年”和“非语言年”两个时间单元进行对比,探讨“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以及“非语言年”期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一系列报道特点及差异。
  2、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因
  (1)选择《人民日报》的原因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民网以及《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担负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民众之间享有极高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因此《人民日报》在国内的传播影响力也大大提高。对外,《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国对外发行的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中文日报,国外39个分社能够全方位地采集新闻,实现中外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
  《人民日报》作为纸媒的根本属性也是被选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人民日报》的独家优势、专业化的新闻队伍、广泛的信息渠道以及丰富的经验使得它的新闻报道在内容方面真实性、客观性都有良好的保证。
  (2)选择时间段的原因
  从2013年5月26日开幕到2014年7月7日闭幕,“2013/2014中德语言年”跨度大约为一年的时间。“2013/2014中德语言年”旨在进一步推广德语在中国的教学,强调德语在中国作为一门外语及其对中德关系的意义,中方亦会在德国加强中文教学。所以我们把2014上半年处于“2013/ 2014中德语言年”时期的报道和2014下半年处于“非语言年”时期的报道作对比,以期获得在两个时间段内《人民日报》对德国报道特点的差异,从而探究中国主流媒体在特定时间背景下对德国形象构建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
  我们利用内容分析法先是对2014上半年即“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以及2014下半年即“非语言年”期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报道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次是对2014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报道进行“全数分析”。我们利用个案研究法,选取“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这一事件,探讨《人民日报》在特定事件中对德国形象的建构。
  三、大众传媒对国家形象建构的作用
  关于国家形象的概念,目前学界大致有三种基本看法。一种认为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内部性因素的综合反映,是国家综合国力、政治制度、民族精神等有机整体的综合表现与象征。另一种认为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进程中所得到的普遍性评价,是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动态行为中所展现出来的整体外貌。最后一种认为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在世界媒体中所生成的新闻传播映像。①笔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以及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一切行为,而且它又必须通过一定媒介的传播才能够在受众的头脑中得以形成。只有当受众议题和媒介议题高度融合且受众心中对议题的倾向性与媒介报道中议题的倾向性也高度一致的时候,媒介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才算成功。所以,国家形象如何,既在于媒介的构建作用,同时也受到受众框架的影响。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它在新闻文本中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同时,新闻框架是对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②所以,《人民日报》的新闻框架直接影响了关于德国报道的规模控制以及具体信息的呈现方式,从而影响着受众对有关德国的各种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进而影响着他们脑海中德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四、分析类目的构建
  首先是报道篇幅。我们规定300字以下为短篇,300字至1000字为中篇,1000字以上为长篇。其次是报道立场与倾向,包括正面、负面和中性。区分报道倾向主要是看新闻报道的内容、用词的感情色彩以及带给受众的直观感受。有利于构建德国的正面形象,对该国的做法持肯定态度的报道被列入正面报道;着眼于德国的灾害、社会阴暗面,对该国的做法提出批评并使受众对其产生负面印象的报道,归类为负面报道;笔触客观、描述事件不涉及矛盾冲突的报道,被列入中性报道。之后便是报道形式,大致分为消息和评论两类。最后是报道主题,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军事五大类。其中经济报道是指德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德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的报道;政治类报道是指德国国内的政治状况,以及德国与其它国家之间外交关系方面的报道。社会类报道包括与德国国内社会动态和社会事件等相关的报道;文化类是指德国国内以及德国与其它国家之间在文化、体育方面进行的交流和活动;军事类报道是指德国国内的军事动作以及和他国在军事上的合作交流。
  五、信度检测
  为了保证分析类目建构的可信度,我们抽取了2014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30篇报道并根据五位编码员对新闻内容的分析结果进行信度检验,计算方式如下:相互同意度=2M/(N1 N2)(M:完全同意数目;N1:第一位编码员应有的同意数目;N2:第二位编码员应有的同意数目;n:参与编码人员数目)。信度=n(平均相互同意度)/1 [(n-1)平均相互同意度]。本研究中完全同意数目M为25,每一位编码员应有的同意数目都是30,参与编码的人数为5。所以,相互同意度=(5×25)/(30 30 30 30 30)=0.83。信度=(5O0.83)/{1 [(5-1)O0.83]}=0.96。根据王石番信度检测的相关理论,对于内容分析编码员的信度,只要高于0.80就说明编码员之间的可信度较好,所以本研究中五位编码员的结论比较可信。   六、2014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整体报道分析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时代,人们的行为与三种现实发生着普遍的联系。一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一种是传媒经过选择性处理所表现出来的“镜像现实”即“拟态环境”,最后一种就是受众脑海中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而这种主观映像很大程度上受到“镜像现实”的影响。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③而《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有权威性的中央党报,其中涉及德国的报道以及它的报道特点都会使得中国人对德国形象的认知产生影响。当《人民日报》涉及德国某个方面的报道数量增多的时候,受众会认为在特定时间段内,德国在该方面的新闻是重要的议题。而当人际传播发挥作用的时候,媒介议题和受众议题不断融合,受众会对相应的报道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而这种印象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镜像现实”辅助构建的。
  1、对涉德报道主题的分析
  对2014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295篇报道的主题进行分析,发现“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主题的报道数量偏多,占了总体报道的90%,其中政治方面的报道篇数远远高于“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这四个主题的报道。这说明《人民日报》对于德国的关注偏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尤其关注与德国相关的政治方面的新闻。
  我们将“篇幅”和“主题”两个元素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长篇和中篇报道中,“政治”和“经济”主题的报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文化”“社会”和“军事”主题报道所占的比例。而在《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短篇报道中,“政治”和“文化”主题的报道数量是明显高于“经济”“社会”和“军事”三个主题的报道数量。对于涉及德国的政治主题的报道在篇幅上与其它几个主题相比,“长篇”“中篇”和“短篇”都是最多的,这体现出《人民日报》对德国政治方面的高度关注。而《人民日报》对文化主题方面的事件多以“短篇”或“中篇”的篇幅来报道,也能明显体现出其报道的倾向性。
  2、对涉德报道倾向性的分析
  通过对《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295篇报道的倾向性进行分析,发现正面报道占了61.7%,中性报道占了33.6%,负面报道占了4.7%。就报道的倾向性而言,《人民日报》对德国整体形象的建构是正面的。
  七、“2013/2014中德语言年”与“非语言年”报道的差异性分析
  1、报道主题的差异性
  以2014上下半年作为两个时间段同时和报道的主题进行交叉分析,我们发现上半年即“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报道所占的比例是高于下半年即“非语言年”期间的,而“经济”“社会”和“军事”方面的报道所占的比例在“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是低于在“非语言年”期间的。这说明在“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人民日报》对德国“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事件更加关注。
  2、报道倾向的差异性
  2014下半年即“非语言年”期间的报道与2014上半年即“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的报道相比,正面的报道有所减少,中性和负面的报道有所增多。这说明在2014上半年即“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人民日报》更加倾向于报道与德国相关的正面新闻,而在2014下半年即“非语言年”期间,这种倾向性有所减弱,关注点向负面新闻有所倾斜。
  对“文化”“时间”和“倾向性”进行交叉分析,我们发现2014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报道无论是在“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还是在“非语言年”期间,正面的都超过了多数,负面报道为零,这说明在文化方面,《人民日报》是认可德国文化的,对其国内文化的发展以及德国与其它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基本上都采取了关注正面信息的报道态度。而2014上半年即“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正面的“文化”主题报道低于2014下半年即“非语言年”期间正面的“文化”主题报道,这说明“2013/2014中德语言年”这一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盛事的举办并没有对《人民日报》涉及德国方面文化报道的倾向性产生正面的影响。
  八、《人民日报》中的德国国家形象
  1、《人民日报》中的德国政治形象
  2014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报道中,“政治”方面的报道占了接近一半,且大多数是正面报道,这些报道将德国塑造成了一个“积极反思历史”“国内政局稳定”“国际关系良好”的大国形象。特别是在批评日本军国主义以及其不承认在二战中的恶行的时候,总会与德国积极反思二战防止纳粹思想在国内复燃的行为进行对比,比如《假如德国总理敬奉战犯(国际论坛)》这篇报道,就是针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而去采访一位德国法学教授整理而成,用德国积极反思二战的态度来进一步批判日本。同样的报道还有《德国,重拾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国际视野)》《反省永无终点(观点)》等。另一方面,《人民日报》对日本和德国的集中报道具有时间段的一致性。比如2014年7月6日至15日期间,恰逢“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人民日报》对日本和德国的报道明显增多。大多数相关报道都与反思二战相关,但同时也会把关注点放在两国国内的一些社会问题上,其中关于日本的负面报道明显多于关于德国的负面报道。
  在中德关系方面,2014年3月28日至30日,习近平主席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关于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4年10月9日至12日,李克强总理第二次访德,与默克尔共同主持“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双方发表以“共塑创新”为主题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④从中国领导人对德国频繁的国事访问以及双方发表的一系列联合声明来看,中国高度重视与德国的友好关系,因此,《人民日报》对德国正面政治形象的构建是符合中国国际关系发展战略的。在德国与其它国家关系方面,7月7日之后,德国和美国的关系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德国联邦情报局一名雇员因涉嫌为美国提供情报被捕”,《人民日报》连续多天关注这一事件,多篇报道构建的是一个努力维护本国利益,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国家形象。   2、《人民日报》中的德国经济形象
  2014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295篇报道中,经济报道占了25%。总体而言,正面和中性的报道占主导,刻画出了一个国内经济发展确有矛盾,但是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形象。比如正面报道《德国房价平稳靠政策》,中性报道《新能源发电比重已达25%,但电价上涨给民众和企业带来更大负担》,报道的选题能够比较客观地阐释德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在“中德经济交流”方面,2014年3月,人民银行与德国联邦银行签署《关于在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的谅解备忘录》。⑤同年7月,默克尔访华期间,中方宣布向德方提供800亿元的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额度(RQFII)。⑥这一系列的措施都说明中方看好德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并愿意与其发展双边贸易伙伴关系。
  3、《人民日报》中的德国文化形象
  2014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295篇报道中,文化方面的报道占了20%。在“文化”“时间”和“倾向性”三者交叉分析中我们发现,2014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文化方面的报道没有负面的,并且正面的报道占了75%。在国内文化方面,《人民日报》中有一些关于德国城市文化以及人文方面的报道。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德国与其它国家文化交流方面的报道几乎没有。中德文化交流方面,《人民日报》在2014上半年即“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关于两国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一些措施和活动报道较少,偶尔有类似《孔子学院,德中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国际视点)》的报道,但是这少数的报道并不能对中德两国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其偏政治化的风格深刻影响了它报道的选题方向,而它的新闻框架缺少文化方面的补充。
  4、《人民日报》中的德国整体形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14年《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报道将德国构建成一个在政治方面积极反思、政局稳定且与其它国家关系良好发展的形象,在经济方面努力克服国内的各种问题且政府政策带动经济发展的形象,在文化方面既有本国文化底蕴又在努力和其它国家特别是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国家形象。同时,在“社会”和“军事”方面,《人民日报》涉及德国的报道也是客观地陈述事实,中性报道占大多数,德国形象的构建比较正面。
  事实上,《人民日报》对德国形象的建构是和我国对外发展战略相匹配的。近些年来,我国和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人民日报》中德国良好形象的构建有利于帮助国民形成对德国正面的认知,从而有助于两国长远的发展。□
  【本文系中国海洋大学srdp(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①钟鸣华,《论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D].暨南大学,2009
  ②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4、209
  ④辛闻,《中国同德国的关系》,中国网,2014-10-04
  ⑤张免,《中德签署在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谅解备忘录》,新华网,2014-03-29
  ⑥卢鉴,《外媒:默克尔七次访华夯实中德合作》,新华国际,2014.07.08
  (作者单位:张梦、周文静、杨义清、张景昊、马聪敏,中国海洋大学;指导老师:张晨、李瑗瑗)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亲爱的读者,你经历过催眠或者见过催眠吗?是不是很熟悉下面的场景?  你闭目全身放松,倾听着单调的滴水声。几分钟后,听见催眠师用轻柔而缓慢的语调说:“这里没有打扰你的东西……除了我说话的声音和滴水声,你什么也听不见……随着我说话的声音和滴水声,你什么也听不见……随着我的数数,你会加重瞌睡……一……一股舒服的暖流流遍你全身……二……你的头脑模糊不清了……三……周围安静极了……不能抵制的睡意已经完全笼罩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浓厚、深沉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同时,兴趣又起着调节情感的作用,专注、内在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学习热情。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是从如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初中学生英语兴趣的。现提炼出来并撰写成文,供同仁们讨论、参考。    一、改进英语教学方法,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摘 要】近年来,各地“两会”成为了新媒体集中亮相的大舞台,同时也成为媒体融合传播成效集中检验的竞技场。如何让严肃的议题更接地气?本文以池州新媒体中心2018年市“两会”报道为例,探索地方新媒体如何不断优化报道技术和体验,实现“两会”新媒体报道渠道、创意、产品的进一步升级。  【关键词】两会报道;渠道;创意;产品  媒体融合让传统时政报道得到立体呈现;内容创新,让“两会”好声音传得更快更响。为做好
【摘 要】本文以“杜甫很忙”为例,指出恶搞历史名人现象在目的、手段和效果上都表现出其快闪式的娱乐狂欢本质,该现象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大众意图摆脱现代城市的孤独感,将杜甫作为寻求情感归属、重塑社会认同的线索,而对恶搞历史名人现象,我们应在宽容中寻求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创新。  【关键词】恶搞 历史名人 娱乐  一、名人恶搞:概念和历史  “恶搞文化”又称Kuso文化,最初产生于日本的游戏界
在失眠患者中,老年人占有相当比例。医学研究认为,老年人容易失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脑部器质性疾病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动脉血管渐渐出现硬化,而且硬化的程度会逐年加重,这是形成高血压、脑溢血、脑梗塞、痴呆、震颤麻痹的病变基础。出现脑动脉硬化以后,脑部的血流量会相应地减少,从而引起脑代谢失调,继而出现失眠症状。  (2)全身性疾病的影响。进入老年期以后,全身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诸
例1:一初二女生曾与班上一男生关系较好,班上同学经常取笑他俩。那位男生现在对她有一种对立情绪,而这位女生想和他保持一种正常关系,平时非常关注那位男生对自己的看法。  例2:一初三男生进心理咨询室后,先给老师谈起学习的紧张,然后突然说他还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和班上一女同学关系不错,平时互相关心,感情很好。面临毕业了,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在一起,两人觉得依依不舍,天天想见面,无心学习,面临怎样搞好学习和怎
【摘 要】民族自治县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当地媒体与内地、沿海地区媒体之间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新闻事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发展民族自治县新闻事业应立足于改革、创新与内部挖潜的思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 新闻事业 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唇齿相依,共生共荣。我国有120个民族自治旗县。民族自治旗县新闻事业发展对少数民族
肺结核在西方一度被称为“白色瘟疫”,在旧中国也有“十痨九死”之说。按世界卫生组织1971年的资料,全世界(不包括中国与苏联等)约有排菌的结核病患者1500万人,每年死亡58万人,新发病352万人,其中亚洲占四分之三。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又遭受十年动乱,结核病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据去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资料初步估算:全国约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66.3万人,其中1/4是排菌的。每年约死亡30万
这是一个能解除紧张、疲劳和烦躁情绪,提高工作效率的轻松运动。它来源于瑜珈术和其他武术运动,要求每分钟做一项,共十项。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比用咖啡来提神好得多,不信你试试。参照图和简单的文字,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会,而当你日复一日地将其付诸实施时,你更会觉得妙不可言。  1、“射箭运动”。这是一个状似射箭的能解除肩,臂部肌肉疲劳的运动。放松肩部,双臂平抬,微曲双肘,轻握双拳,两手轮流向前
【摘 要】“速读时代”对纸媒的版式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简单实用、新颖夺目、不断求变创新。但部分纸媒在创新过程中也出现了“过度包装”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版面风格不统一、泡沫化、阅读困难。编辑在设计版面时应“追求三个统一”,即整体风格统一、轰动性与信息量统一、易读性与版面美统一。  【关键词】报纸 版面设计 过度包装  传媒变革时代,网络的冲击已深刻地影响到纸媒的各个环节。如果说上世纪末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