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16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与背景
  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过度的不着边际的生发与解读,让语文学习失去了本来面目,以至于学生感悟的能力很强,却不知、不会用语言文字表达。
  近年来,阅读教学愈来愈恢复其本真的面目——教语言文字。文本所承载的内容绝非“教学内容”的全部。每一篇优秀的作品,它的语言文字表现都带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都有其特别的文字魅力,文本的价值就在于此,阅读教学的价值更在于此。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温度,感受字词的冷暖,内化别人的语言形式,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就成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片段描述
  师:“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生活的细节中,也许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描述这些细节的语言也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表现出来的。
  师:自由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爱的细节的词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放声自由读书,时而思索时而停下动笔。)
  师:谁愿意第一个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可以先读一读,再表述自己的观点。
  (沉默片刻,有一两只试探的小手举了起来。)
  生:“记住,要等他吃完了……”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爱,是一个美丽的善意的谎言。
  (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师:好个“善意的谎言”!生病与饺子到底哪一个重要?
  (学生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师:对妈妈来说——“饺子”重要。对爸爸来说——“生病”重要。这答案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在情理之中。
  生:他们心里都装着对方,这就是爱。我还从“爸爸直奔医院……”中“直奔”这个词,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奔”字错读为bēn)
  (我在黑板上板书:奔:①bēn ②bèn)
  师:他读得对吗?bēn和bèn可以组什么词?
  生:奔(bēn)跑、嫦娥奔(bèn)月。
  师:想想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生:bèn有目的地,bēn无目的地。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爸爸的目的地是哪里?你感受到什么?
  生:爸爸要去的是医院,是妈妈的病床旁。因为他担心妈妈,一心要照顾她。
  师:说得真好!这份平淡的爱已经从“奔”字中缓缓流泻出来。这样的文字是有温度的、知冷暖的。谁愿意再感受感受其他文字的温度?
  生:“病房中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小男孩特别重读了“钻”)
  师:你为什么特别强调“钻”字?
  生1:“钻”是深深地进入最里面。香味很浓,进入了我们的心里。
  生2:我有不同意见。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这只是一种感觉。
  生3:课题是“爱如茉莉”,所以进入我们心里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才打动了大家。
  ……
  师:真正打动我们的、钻进心中的是父母间的爱。
  师:这幅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出示课文插图)
  师范读:“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哪个字或词让你感受到文字的温度了?
  生1:“阳光”特别温暖,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生2:“笼罩”这个词说明阳光照遍了他们全身。
  (学生似乎没明白我的意图,索性直接抛出问题。)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照”和“射”替换“探”呢?
  生1:“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师生笑)
  生2:这样写比较轻……
  生3:用“探”字说明阳光也不想打扰这种场面。
  ……
  师:是啊,阳光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词语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同学们再用心读一读。
  反思与分析
  在此片段教学中,教者强调的始终是文本的基本解读,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语言文字来展开的。
  1.由“音”解“意”,感受语言的温度
  “奔”作为多音字,其读音的不同已经规定了它的语用范围。学生对“奔”字的错误读音,成为深入理解这个字的意外契机。教者捕捉到这一契机,从语音顺势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给不同读音组词进一步自主发现语义的不同,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迫切心情。这一过程把“音、意、情”三个层面巧妙融合,“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引导学生一步步真切感觉到语言的温度。
  2.由“读”悟“情”,了然文字的冷暖
  对文字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虽大致了解字词的意义,但放入文中具体的情境,却在理解、感受文字的恰当意义上遇到了问题!“钻”的字面意思是显而易见的,而它背后的丰厚意蕴是否能被学生发现呢?良好的语感让学生自然地重读强调了“钻”字,教者抓住学生的“直觉”,引导他们架构文字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字含义,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进一步感悟父母间的深情。
  学生在潜心阅读中经历了“不解的困惑、思索的迷茫、讨论的敞亮、发现的愉悦”这样丰富的学习过程,从外在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入手,联系具体的文本语境和生活经验深入文本深处,领悟文本核心内容,再回到语言表达形式,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正是在这样立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文字的冷暖,受到了思想的启迪,获得了认识的升华。
  3.辨析品评,体会表达的精妙
  优秀的作品,其语言表达必定有精妙之处。比较辨析就是体会精妙的一大高招。教者通过“作者为什么不用‘照’和‘射’替换‘探’呢”这样直接指向于“写”的设问,驱动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外在呈现方式。教学中,教者没有简单地从语法知识的维度灌输生硬的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是自始至终地紧扣文字“探”,巧妙地将学生置于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既钻进文字之间,又跳出文字之外,用感性的方式去读书、去想象、去揣摩、去感悟。?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也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迈克·富兰曾指出,欠缺一个强势的教师队伍,难以令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得以成功和维持。因此,教师专业素养尤其是教学能力的提升被视为应对教育挑战的有效方法。教师群体学习文化构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尝试构建基于课堂观察的卷入式教研共同体,即以主题教研活动为依托,以课堂观察技术为手段,从专业的视角,用专业的行为,把教学理论
江苏如皋区域推进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它曾荣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改革世界著名课程专家、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副主席小威廉·多尔教授来如皋考察后,撰文盛赞如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标志着“一种新的模式或者说一种中国模式的诞生”。  信息技术与“活动单导学”的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活动单
大家都知道,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与听话、说话有着本质的区别。口语交际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既有口头语言,又有非语言手段。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一课时,在文本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相机设计与文本内容关联的口语交际情境,使之自然融入,不露痕迹。学生们在课堂口语交际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基于教学现状的审视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一直深处十分尴尬的境地:要么字词教学低年级化,将所有的生字词拎出来,用很长的时间逐一讲解音形义;要么淡化字词教学,识字读词一带而过,将课堂时间让位于阅读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两种现象既是对高年级字词教学起点的茫然与价值的漠视,更是对识字教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无奈。  如何摆脱这种“鸡肋”处境?如何为高年级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腰杆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了解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中华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我们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它就是——国学经典!  近年来,我校以国学经典教育与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高少年儿童传统文化的修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每任教不同年级的两个班,颇有几分感慨。三年级的英语课堂热热闹闹,激情四射,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快乐幸福;走进六年级的课堂,学生们已没有了那份激动与兴奋,偶尔几个天真的学生依然高举着手,更多的是低头的沉思者,他们的脸上写的是“无奈”。  通过调查发现,三、四年级学生喜欢上英语课的达98%,五年级学生达88.6%,六年级学生却陡降到71%。这样的一份统计结果,不禁令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何学生学习英语
案例背景: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四大领域内容之一,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如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立足并用好学生经验,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有效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师关注的热点。带着这些思考,笔者尝试着执教四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一课。  片段一  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三角形,请大家回顾一下,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几类?  生:三角形按角可以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依依惜别”是本课的文眼、情眼,最能体现出朋友间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这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
什么是喜欢?有人说,喜欢就是即使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郑旭峰对他的科研工作就是这样。虽然不善言辞,但从他的只言片语中,记者还是还原了一个低调科学家对自己科研事业持续不断的热情和永不停歇去努力的原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人追求金钱至上,但对于郑旭峰来说,科研永不消逝,热爱至死不渝。  定方向 攀高峰  小时候,生活在福建东山岛的郑旭峰特别喜欢大海。与大海朝夕相伴,让他对那片蔚蓝所承载的未知充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许多企业的愿景是“做大做强企业,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然而北京英惠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却是例外,董事长兼总裁任泽林告诉记者“我们只在同行业中做生存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效益最好的中小企业。”他认为不论是人还是企业因资源和精力的有限性,只有学会认识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的位置,学会控制欲望,从细小入手找到适合的事集中精力去做,并不断坚持完善才会成功。  北京英惠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建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