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数学应用题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是生活实际问题的缩影.初中数学应用题的灵活性、多样性、思路难把握等特点是它为什么这么难的原因.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日常的点滴积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将对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相对来说还不是特别复杂,但是涉及很多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应用题.常见的初中数学应用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和倍、差倍问题、液体浓度问题、工程进度问题、相遇追及问题、形状体积变化问题、劳力分配问题、利润问题、数字问题等.这些应用题里面存在的相等关系大致可以归为两大类:① 题目直接给出相等关系文字描述或者等式;② 不同类型应用题本身的等量关系,如:路程速度X时间;总工作量 = 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总利润 = 利润率X进价;溶质的量 = 浓度X溶液的量等.下面作者将介绍几种关于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审题阅读能力
在解答一道应用题前,审题很重要.由于应用题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审题阅读能力,即使知道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但不能准确理解每个已知条件背后的目的,也是无从下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题阅读能力.另外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审题细心习惯,有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很强,但就是粗心看错题,解题方向错了导致失分.一般学生由于审题出错而导致答案错误或者解题方向错误,主要有三种原因:① 由于粗心,看错题目,例如把“积”看成“和”;② 不能正确理解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有些问题比较长或者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导致问题看起来非常复杂,不知所云;③ 题目中已知条件比较少,很多隐含的条件要靠自己的平时积累才能看出来.
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教师平时多鼓励学生用铅笔圈出重要的词,待解题完毕再把这些标记的痕迹擦掉.另外,可以把应用题的图表或文字进行相互转化,可能更好理解,更加直观.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有两个班级集体去划船,门票为每人10元,一次性购买40 - 99张打8.5折,一次性购买100张或以上打7.5折,1班学生人数有58人,2班人数有61人,但两个的实际总人数多于40个且少于100个,那么至少要多少人才能够按照7.5折购买100张门票比实际人数按照8.5折购买门票要便宜?这道题看似很复杂,特别是最后的问题,第一遍看过去不知道所云.这时候学生需要多读几遍,读到顺为止,然后给这个长句进行断句和补词,即可明白问题的真正意思.在“比”字前面为前半句,剩下的为后半句.这句话意思就是问这2个班至少要去多少个人划船,然后按照7.5折购买100张的门票,比实际人数按照8.5折购买对应人数的门票要少钱.
二、培养学生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
寻找等量关系方法主要有4种:①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句找等量关系;② 用常见数量关系式作等量关系;③ 把公式作为等量关系;④ 画出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如“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30倍”,可以转化为飞机的速度 = 汽车的速度X30;“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转化为正方形周长为24CM, 4x = 24(边长乘4等于周长);“西乡农场计划耕6420公顷耕地,已经耕了5天,平均每天耕780公顷,剩下的要3天耕完,平均每天要耕多少公顷?”,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等量关系是:“已耕的公顷数 剩下的公顷数 = 6420”列出方程,设:平均每天要耕X公顷,780 × 5 3X = 6420.也有一些关键词没有给出直接的相等关系,但应用题的文字阐明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或者操作过程,例如“把AB两种溶液混合得到C溶液”,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操作过程发现其中的等量关系C溶液=A溶液 B溶液.从事件发生过程找出等量关系,也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模型解应用题
初中数学应用题类型比较多,解决这些应用题类型常用的方法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方程组模型、不等式模型、几何模型、统计型模型、三角形模型等.模型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是个复杂的思想,因为词汇听起来比较专业.实际上初中数学应用题离不开数学模型的恰当应用,很多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模型反而变得更加简单.
例如在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等量关系,可以利用模型来解决,拿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形硬纸板,分别用笔在上面划一条横线作为起点,在有厘米刻度的尺子上滚动一周,记下这3个周长,再用尺子量出各自的直径,对比三组数据,最后导出公式C = πd.
学生自己阅读完应用题题目后,要懂得分析重点信息,找出正确的解题模型.例如某衣料厂计划购买一批原材料,有两种获利方案:第一方案,如果月初购买,可以迅速获利25%,获利后将利润和成本再投入另一种原材料中,则月底可以再获利15%;第二种方案,加工完原材料后统一在月底出售,则可直接获利45%,但是要额外交2000元仓库管理费,请问哪个方案可使工厂获最大利润?这道题中,学生可以通过建模,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知识解决,求出x的值.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利用建模方法可以把复杂的应用题以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提高了解题的效率、降低了解题的难度.另外教师有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模型,对于抽象问题,学生更能直观地通过模型看出其中的关系.
初中数学应用题作为数学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被固定的教学方法所限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真清.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3(70):55.
[2]孙志华.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3):36.
[3]施小芳.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4):63.
【关键词】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相对来说还不是特别复杂,但是涉及很多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应用题.常见的初中数学应用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和倍、差倍问题、液体浓度问题、工程进度问题、相遇追及问题、形状体积变化问题、劳力分配问题、利润问题、数字问题等.这些应用题里面存在的相等关系大致可以归为两大类:① 题目直接给出相等关系文字描述或者等式;② 不同类型应用题本身的等量关系,如:路程速度X时间;总工作量 = 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总利润 = 利润率X进价;溶质的量 = 浓度X溶液的量等.下面作者将介绍几种关于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审题阅读能力
在解答一道应用题前,审题很重要.由于应用题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审题阅读能力,即使知道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但不能准确理解每个已知条件背后的目的,也是无从下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题阅读能力.另外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审题细心习惯,有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很强,但就是粗心看错题,解题方向错了导致失分.一般学生由于审题出错而导致答案错误或者解题方向错误,主要有三种原因:① 由于粗心,看错题目,例如把“积”看成“和”;② 不能正确理解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有些问题比较长或者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导致问题看起来非常复杂,不知所云;③ 题目中已知条件比较少,很多隐含的条件要靠自己的平时积累才能看出来.
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教师平时多鼓励学生用铅笔圈出重要的词,待解题完毕再把这些标记的痕迹擦掉.另外,可以把应用题的图表或文字进行相互转化,可能更好理解,更加直观.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有两个班级集体去划船,门票为每人10元,一次性购买40 - 99张打8.5折,一次性购买100张或以上打7.5折,1班学生人数有58人,2班人数有61人,但两个的实际总人数多于40个且少于100个,那么至少要多少人才能够按照7.5折购买100张门票比实际人数按照8.5折购买门票要便宜?这道题看似很复杂,特别是最后的问题,第一遍看过去不知道所云.这时候学生需要多读几遍,读到顺为止,然后给这个长句进行断句和补词,即可明白问题的真正意思.在“比”字前面为前半句,剩下的为后半句.这句话意思就是问这2个班至少要去多少个人划船,然后按照7.5折购买100张的门票,比实际人数按照8.5折购买对应人数的门票要少钱.
二、培养学生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
寻找等量关系方法主要有4种:①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句找等量关系;② 用常见数量关系式作等量关系;③ 把公式作为等量关系;④ 画出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如“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30倍”,可以转化为飞机的速度 = 汽车的速度X30;“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转化为正方形周长为24CM, 4x = 24(边长乘4等于周长);“西乡农场计划耕6420公顷耕地,已经耕了5天,平均每天耕780公顷,剩下的要3天耕完,平均每天要耕多少公顷?”,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等量关系是:“已耕的公顷数 剩下的公顷数 = 6420”列出方程,设:平均每天要耕X公顷,780 × 5 3X = 6420.也有一些关键词没有给出直接的相等关系,但应用题的文字阐明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或者操作过程,例如“把AB两种溶液混合得到C溶液”,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操作过程发现其中的等量关系C溶液=A溶液 B溶液.从事件发生过程找出等量关系,也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模型解应用题
初中数学应用题类型比较多,解决这些应用题类型常用的方法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方程组模型、不等式模型、几何模型、统计型模型、三角形模型等.模型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是个复杂的思想,因为词汇听起来比较专业.实际上初中数学应用题离不开数学模型的恰当应用,很多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模型反而变得更加简单.
例如在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等量关系,可以利用模型来解决,拿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形硬纸板,分别用笔在上面划一条横线作为起点,在有厘米刻度的尺子上滚动一周,记下这3个周长,再用尺子量出各自的直径,对比三组数据,最后导出公式C = πd.
学生自己阅读完应用题题目后,要懂得分析重点信息,找出正确的解题模型.例如某衣料厂计划购买一批原材料,有两种获利方案:第一方案,如果月初购买,可以迅速获利25%,获利后将利润和成本再投入另一种原材料中,则月底可以再获利15%;第二种方案,加工完原材料后统一在月底出售,则可直接获利45%,但是要额外交2000元仓库管理费,请问哪个方案可使工厂获最大利润?这道题中,学生可以通过建模,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知识解决,求出x的值.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利用建模方法可以把复杂的应用题以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提高了解题的效率、降低了解题的难度.另外教师有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模型,对于抽象问题,学生更能直观地通过模型看出其中的关系.
初中数学应用题作为数学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被固定的教学方法所限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真清.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3(70):55.
[2]孙志华.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3):36.
[3]施小芳.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