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倾角对仰斜工作面覆岩压实区裂隙演化规律的影响

来源 :煤炭科学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ita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仰斜综采工作面采动覆岩压实区裂隙演化规律的煤层倾角效应,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不同煤层倾角条件下采动覆岩压实区裂隙演化规律的研究,得到了压实区高度、垮落角以及宽度随煤层倾角变化的演化规律,进而建立了压实区演化煤层倾角效应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0°10.4 m),采动覆岩离层量逐渐增加.同时,以采动覆岩离层量和底板应力为压实区边界判定依据,分析得出压实区高度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不断增大,且压实区高度变化趋势所拟合的直线斜率所组成的曲线随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出现平缓、陡增、平缓的变化趋势,即压实区在形成初期高度相差不大,但会在工作面推进至55~65 m时高差迅速增大,且维持此较大高差直至工作面回采结束;随煤层倾角的增大,开切眼侧垮落角逐渐减小,而工作面侧垮落角逐渐增大;以压实区的高度和垮落角的演化规律为基础,建立了压实区空间简化模型,进一步得到压实区宽度随煤层倾角变化的数学表达式.最后,以采动裂隙椭抛带理论为基础,结合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煤层倾角的采动裂隙椭抛带压实区数学方程,为仰斜综采工作面准确定位卸压瓦斯储集优势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粉末活性炭在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自热着火隐患,着火温度是粉末活性炭的重要参数,然而迄今尚无粉末活性炭着火温度测试的标准.基于GB/T7702.9—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着火点的测定》,通过增加粉状样品测试配件、调整测试操作参数,提出粉末活性炭着火温度的测试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进行了粉末活性炭着火温度的测试、验证.
介绍了目前煤矿替代燃煤锅炉的主要形式和余热资源利用的发展水平,分析了新元煤矿供热负荷、余热资源现状及综合利用可行性.根据本矿供热和余热资源特点,确定了压风机、瓦斯电厂发电机组和瓦斯抽放泵冷却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方案;通过生产实践数据,分析评价了井口温度、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技术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采用多系统综合余热资源利用技术,能够实现井口和建筑物采暖的稳定供热,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可完全取代燃煤锅炉.
开滦(集团)东欢坨矿业分公司针对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过程中个别管理人员格局不高、作风不硬、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建立了安全自主管理模式,并针对管理人员安全责任缺失建立了管理人员安全诚信履职评价机制,规范了员工行为,提升了员工素质,提高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水平.
以兖矿某单位2t/h链条排炉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液态生物钙在工业链条炉上的脱硝的可行性.其工业实验结果表明:生物钙脱硝技术可应用工业链条炉,当在炉膛后拱下部雾化喷射生物钙时,脱硝效率大于85%,高于炉膛中央及后拱上部.同时,生物钙具有协同脱硫的效果.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减少化石能源发电和工业生产过程中CO2排放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兜底技术.CO2地质封存是CCUS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了CCUS技术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建立适用我国地质特点的CO2封存潜力评价方法,科学评估我国主要沉积盆地CO2封存潜力是我国CCUS技术发展的基础.国外将CO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分为国家/州级筛选、盆地级评价、场址描述、场址应用4个阶段,并将封存地质体特征、区域地
利用自主研发的二次炭化热压型煤成型试验装置,在炭化温度分别为250、300、350和400℃条件下制备了二次炭化型煤试件,采用扫描电镜、核磁共振、比表面和孔径分布分析仪对热压型煤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炭化温度对热压型煤吸附特性、孔隙发育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二次炭化型煤的水分逐渐降低,灰分和固定碳含量逐渐升高,挥发分先升高后降低,密度先增大后减小;煤样在热解过程中会形成胶状物质并均匀分布在煤粒表面,并固化填充煤粉颗粒间隙,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煤样表面由光滑完整的层状结构转变为碎块
煤的润湿性是煤-水界面作用体现,也是影响甲烷吸附/解吸的重要因素.为了分析不同宏观煤岩组分润湿性差异及对甲烷吸附/解吸的影响,基于大佛寺井田4号煤不同类型镜煤、暗煤样品(空气干燥基样、平衡水样及不同活性剂改性后煤样)润湿性及甲烷吸附/解吸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宏观煤岩组分润湿性差异及其对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水接触角均小于90°,具亲水性,镜煤为66.9°,暗煤为61.2°,暗煤润湿性比镜煤好.不同活性剂溶液对煤样处理后润湿性由差到好依次为G502样(疏水性)、6501样、LAS样、JFC样,G50
为研究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煤层气合采过程中储层流体动态响应特征,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煤层气合采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开展层间压差分别0.2、0.4和0.6 MPa的合采试验,分析了合采过程中的储层流体动态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压力演化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储层压力变化曲线分为骤降型、屏蔽型和倒灌型.合采初期会发生层间干扰,使得流体运移呈现离心流变化特征,表明煤层气发生反向流动.在进行合采时,井筒连通了不同的能量体,煤储层系统之间能量动态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使得流体从高能量含气系统向低能量含气系
煤体结构是影响煤层气井压裂改造效果的关键因素,准确预测煤体结构分布规律,厘清不同煤体结构组合模式对压裂改造的影响程度对于提高压裂工艺的适应性尤为重要.基于延川南煤层气田岩心和测井曲线建立煤体结构识别模板,开展煤体结构模式定量化识别和划分,明确不同模式的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并分析不同模式的压裂改造效果,结果表明:煤体结构可以划分为硬煤和软煤2种类型,纵向上非均质性强,呈现为“两类五型”的组合模式:单层结构(硬煤、软煤)、多层叠加型结构(硬煤-软煤、软煤-硬煤、软煤-硬煤-软煤),不同模式的形成主要受构造和沉
针对厚度4~8m的急倾斜煤层难以实现机械化开采的难题,创新性提出了水平分段短壁综放采煤法.在龙泉煤矿3-3c急倾斜厚煤层布置采掘合一“单一巷道”工作面,螺旋钻机超前采出巷旁煤柱,纵横自移式支架采出顶煤,沿空成巷形成工作面“Z”形通风.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物理相似模拟分析确定了分段高度、采放比等主要回采参数,揭示了采场顶板运动演化、底板破坏滑移及围岩承载结构泛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分段高度10 m、采放比2.85时工作面放煤效果较好;急倾斜水平分段采场顶板结构迁移转化形成“跨层多梯阶砌体结构”、不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