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陌上桑》的公开课。教者在讲析罗敷之美时,用了多媒体动画演示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柳叶眉、杏仁眼、樱桃小口的古装美女在田间采桑;她周围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正忘情地“饱餐秀色”。评课时有不少老师对此津津乐道,称赞“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演示收到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化模糊为具体的良好效果。”笔者却不敢苟同。
细心的执教者,在品味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和材料时,经常可以发现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和无穷回味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恰恰又是作品描写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最富弦外之音的美点。众所周知,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尤其是文学作品,往往“辞简意味长”,“妙在含糊”,而这些“含糊”正是作者特意留下的“意味”,也就是留给读者自己去体味和填补的“空白”。其实,在教学中应该把这些“空白”还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去自由地发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想像补缺式的“空白”。
这一类的空白是借助想象来填补“空白”。《荷花淀》中写到水生女人听到水生报名参军的心理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到部队上去,内心感情异常复杂,但这种感情,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而用“划破手指”这么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轻轻写出,从而留下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我在教学是设置了一个问题:水生嫂为什么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手指震动了一下”,被“划破了手指呢”?学生回答“手指震动了一下”是现象,其实水生嫂的内心“震动”了一下才是本质。我又问:那么你觉得水生嫂的内心有什么波澜在“震动”呢?学生的思绪被调动起来了,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给这一空白补上了好多个不同的答案,也达到了本堂课的预期效果。
西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也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罗敷”。其实《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汀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我引导学生发现这里只写了罗敷的衣饰之美,而罗敷的长相,身段是一片“空白”。我启发学生“补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生活经验的读者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想一想,画一画。结果在我班就出现了几十个形象不尽相同的“罗敷”。
二、余音绕梁式的“空白”。
《荔枝蜜》结尾处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在些我让学生讨论,作者写“做梦”要表述什么?为我们留下了空白。我启发学生根据原文重新设计一个尾声,填补这一空白。结果学生有的说:我要做一只蜜蜂,为人们酿造甜蜜的生活;有的说:我要学蜜蜂,为人们工作一辈子;有的说:我要像蜜蜂一样,无需无求,只求奉献……经过学生讨论,无论哪一种设计,都比不上原作这样的“空白”或结局,因为既照应了开头,体现了情感升华,又显得含蓄、深刻,增加了意境之美。象这样如清钟辽远有余音的结尾,在初中课文中很有几篇,让学生感受原作结尾的真正妙意,学生会真切体验到文学作品中那种回味无穷的韵味,也更能深刻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无声胜有声式的“空白”。
我在教《孔乙已》这篇课文时,启发学生分析孔乙已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掌柜照样取笑他,因偷东西被打折腿。这一回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说到这里他为什么不说了呢?学生经过认真思索之后,一致认为:一是孔乙已想恳请掌柜不要提;二是孔乙已没有勇气再自欺欺人了,三是孔乙已想以“跌断”骗人,但转念一想又骗不了人,心里很矛盾。于是学生悟出:一个省略号有如此三种味道,真可谓“神来之笔”。
四、景中生情式的“空白”。
都德的《最后一课》有这样一段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小弗朗士那种“无忧无虑,童心天真无邪。”
在《故乡》中有一段景语: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过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此处写景寄托了什么之情呢?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体验其“空白”之妙。自然学生会展开议论:20年代初期,军阀混战,连年内战,老百姓深受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榨和剥削。
当然,把作品中的“空白”还给学生,不等于扔给学生就完事了,也要讲究“还”的艺术。怎样还?一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留在“空白”处,只有使学生关注“空白”,咬住“空白”不放,学生才有可能“读”出“空白”中蕴含着的丰富意义。二是要把填补“空白”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师讲得再多, 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支“填空”,教师决不可越俎代庖。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这些“空白”进行适当的训练,学生会主动积极的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作品的内容上去,从情境上去领略她,用情感去感受她,从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关系上去推究她。利用“空白”效应,可以培养学生读、说、听、写、思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的翅膀,去感受、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细心的执教者,在品味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和材料时,经常可以发现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和无穷回味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恰恰又是作品描写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最富弦外之音的美点。众所周知,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尤其是文学作品,往往“辞简意味长”,“妙在含糊”,而这些“含糊”正是作者特意留下的“意味”,也就是留给读者自己去体味和填补的“空白”。其实,在教学中应该把这些“空白”还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去自由地发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想像补缺式的“空白”。
这一类的空白是借助想象来填补“空白”。《荷花淀》中写到水生女人听到水生报名参军的心理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到部队上去,内心感情异常复杂,但这种感情,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而用“划破手指”这么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轻轻写出,从而留下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我在教学是设置了一个问题:水生嫂为什么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手指震动了一下”,被“划破了手指呢”?学生回答“手指震动了一下”是现象,其实水生嫂的内心“震动”了一下才是本质。我又问:那么你觉得水生嫂的内心有什么波澜在“震动”呢?学生的思绪被调动起来了,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给这一空白补上了好多个不同的答案,也达到了本堂课的预期效果。
西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也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罗敷”。其实《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汀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我引导学生发现这里只写了罗敷的衣饰之美,而罗敷的长相,身段是一片“空白”。我启发学生“补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生活经验的读者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想一想,画一画。结果在我班就出现了几十个形象不尽相同的“罗敷”。
二、余音绕梁式的“空白”。
《荔枝蜜》结尾处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在些我让学生讨论,作者写“做梦”要表述什么?为我们留下了空白。我启发学生根据原文重新设计一个尾声,填补这一空白。结果学生有的说:我要做一只蜜蜂,为人们酿造甜蜜的生活;有的说:我要学蜜蜂,为人们工作一辈子;有的说:我要像蜜蜂一样,无需无求,只求奉献……经过学生讨论,无论哪一种设计,都比不上原作这样的“空白”或结局,因为既照应了开头,体现了情感升华,又显得含蓄、深刻,增加了意境之美。象这样如清钟辽远有余音的结尾,在初中课文中很有几篇,让学生感受原作结尾的真正妙意,学生会真切体验到文学作品中那种回味无穷的韵味,也更能深刻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无声胜有声式的“空白”。
我在教《孔乙已》这篇课文时,启发学生分析孔乙已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掌柜照样取笑他,因偷东西被打折腿。这一回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说到这里他为什么不说了呢?学生经过认真思索之后,一致认为:一是孔乙已想恳请掌柜不要提;二是孔乙已没有勇气再自欺欺人了,三是孔乙已想以“跌断”骗人,但转念一想又骗不了人,心里很矛盾。于是学生悟出:一个省略号有如此三种味道,真可谓“神来之笔”。
四、景中生情式的“空白”。
都德的《最后一课》有这样一段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小弗朗士那种“无忧无虑,童心天真无邪。”
在《故乡》中有一段景语: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过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此处写景寄托了什么之情呢?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体验其“空白”之妙。自然学生会展开议论:20年代初期,军阀混战,连年内战,老百姓深受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榨和剥削。
当然,把作品中的“空白”还给学生,不等于扔给学生就完事了,也要讲究“还”的艺术。怎样还?一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留在“空白”处,只有使学生关注“空白”,咬住“空白”不放,学生才有可能“读”出“空白”中蕴含着的丰富意义。二是要把填补“空白”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师讲得再多, 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支“填空”,教师决不可越俎代庖。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这些“空白”进行适当的训练,学生会主动积极的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作品的内容上去,从情境上去领略她,用情感去感受她,从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关系上去推究她。利用“空白”效应,可以培养学生读、说、听、写、思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的翅膀,去感受、领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