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以前家庭中子女很多,培养、教育多子女的实践经验也很多。现代社会的中国家庭中独生子女成为主体,很缺乏对独生子女的培养、教育的实践,犹如“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
一、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学生出现的特点
现代社会的家庭孩子少了,必然有更多的精力去抚养和教育孩子,也拥有着丰厚的物质条件,都能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如参观游览、购买玩具、图书等。这样孩子视野就宽阔,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充满自信。但也因为他们是在“独生子女”特定的环境中成长,所以他们也变得贪图享受、不求上进、不懂节俭、盲目攀比,往往自私自利、只求索取、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责任感。独生子女也往往具有娇气和任性,依赖性强,甚至产生嫉妒心理、逆反心理、攻击心里,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和大的难度。
二、加强对“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
1 教师要提高认识,抓好教育的主动权
教师要认识到独生子女以上特点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因家庭“独生子女”这一客观条件形成的,进了学校就不是“独生子女”了,教师可以适时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学校集体活动来培养他们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积极向上的良好情操,但不同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性格,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进行耐心与细致的工作。有些独生子女学生的不良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掉,所以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师生间文字的交流可以将内心深处的东西表达出来,特别有些学生不好说、不想说的话就很可能表达出来,并且师生间的时间也可以自由调度,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字的交流这一方式。
2 多开展集体教育活动,加强同学间的学习与交流
在集体活动中的大环境中可以锻炼自我,可以在家庭这个狭小空间中养成的不良品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例如开展文艺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读书活动、运动会、社会实践、竞赛、军训、行为规范评比、义务劳动等活动,在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团队精神、积极进取精神、集体荣誉感。都是独生子女,可有些同学品行良好,有些同学却表现不佳,学校可以通过介绍经验、表彰先进、结对互帮、谈心交友等形式,是身边的榜样起着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有了正确的导向,这种身边同龄人的榜样作用更具有影响力。
3 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中国传统教育中追求“师德尊严”,学生之所以只能是“惟命是从”,师生彼此心灵的沟通被封闭了,感情隔阂加深了。如此,不仅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且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班主任一定要十分重视且善于创造良好的班级教育氛围,让教育活动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没有精神压力、心情愉悦的环境下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适时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针对独生子女的缺点与弱点,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的自私、孤独、独尊,可以開展互帮互助活动、献爱心活动、我为集体做好事活动等;针对学生的娇气和任性,可以开展环境打扫、行为规范评比、义务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纪律性、组织性,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缺乏社会责任、文明礼貌、关爱之心的同学,可以开展环境教育、礼仪教育、孝敬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文明礼貌、承担社会责任、严于律己等良好品行;针对依赖性强,不求上进的学生,可开展集体活动以完成某项任务为目的,要求每个同学都在活动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职责;对于有逆反心理、嫉妒心理、攻击心里的学生,可以开展心连心文体活动、谈心交友活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
5 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孝心教育可以溶解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尊师教育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友情教育可以化解同学问的矛盾。端正学生的思想。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上的攀比是庸俗的,重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指导学生正确树立健康、切实的目标,磨练学生的意志,战胜自我。
6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指导、学习、交流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改进家长教育方法,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学校要有计划地举行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开设专题讲座、进行家访及其他联系,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信息。家长之间也可以在会上以身说法、交流经验、探讨方法。家庭与学校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收获就非常明显。有条件的地方举办经常化、制度化的家长学校或其他培训家长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学校应不惜时间抽出有教育管理经验的教师给家长授课,传授管理教育方法,以帮助家长与学校配合好,真正把“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独生子女的现象是摆在教育工作面前不可忽视的现象。对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进一步的探究。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学生出现的特点
现代社会的家庭孩子少了,必然有更多的精力去抚养和教育孩子,也拥有着丰厚的物质条件,都能满足孩子的一些要求,如参观游览、购买玩具、图书等。这样孩子视野就宽阔,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充满自信。但也因为他们是在“独生子女”特定的环境中成长,所以他们也变得贪图享受、不求上进、不懂节俭、盲目攀比,往往自私自利、只求索取、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责任感。独生子女也往往具有娇气和任性,依赖性强,甚至产生嫉妒心理、逆反心理、攻击心里,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和大的难度。
二、加强对“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
1 教师要提高认识,抓好教育的主动权
教师要认识到独生子女以上特点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因家庭“独生子女”这一客观条件形成的,进了学校就不是“独生子女”了,教师可以适时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学校集体活动来培养他们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积极向上的良好情操,但不同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性格,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进行耐心与细致的工作。有些独生子女学生的不良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掉,所以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师生间文字的交流可以将内心深处的东西表达出来,特别有些学生不好说、不想说的话就很可能表达出来,并且师生间的时间也可以自由调度,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字的交流这一方式。
2 多开展集体教育活动,加强同学间的学习与交流
在集体活动中的大环境中可以锻炼自我,可以在家庭这个狭小空间中养成的不良品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例如开展文艺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读书活动、运动会、社会实践、竞赛、军训、行为规范评比、义务劳动等活动,在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团队精神、积极进取精神、集体荣誉感。都是独生子女,可有些同学品行良好,有些同学却表现不佳,学校可以通过介绍经验、表彰先进、结对互帮、谈心交友等形式,是身边的榜样起着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有了正确的导向,这种身边同龄人的榜样作用更具有影响力。
3 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中国传统教育中追求“师德尊严”,学生之所以只能是“惟命是从”,师生彼此心灵的沟通被封闭了,感情隔阂加深了。如此,不仅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且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班主任一定要十分重视且善于创造良好的班级教育氛围,让教育活动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没有精神压力、心情愉悦的环境下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适时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针对独生子女的缺点与弱点,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的自私、孤独、独尊,可以開展互帮互助活动、献爱心活动、我为集体做好事活动等;针对学生的娇气和任性,可以开展环境打扫、行为规范评比、义务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纪律性、组织性,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缺乏社会责任、文明礼貌、关爱之心的同学,可以开展环境教育、礼仪教育、孝敬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文明礼貌、承担社会责任、严于律己等良好品行;针对依赖性强,不求上进的学生,可开展集体活动以完成某项任务为目的,要求每个同学都在活动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职责;对于有逆反心理、嫉妒心理、攻击心里的学生,可以开展心连心文体活动、谈心交友活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
5 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孝心教育可以溶解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尊师教育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友情教育可以化解同学问的矛盾。端正学生的思想。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上的攀比是庸俗的,重视对学生的理想教育,指导学生正确树立健康、切实的目标,磨练学生的意志,战胜自我。
6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指导、学习、交流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改进家长教育方法,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学校要有计划地举行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开设专题讲座、进行家访及其他联系,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信息。家长之间也可以在会上以身说法、交流经验、探讨方法。家庭与学校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收获就非常明显。有条件的地方举办经常化、制度化的家长学校或其他培训家长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学校应不惜时间抽出有教育管理经验的教师给家长授课,传授管理教育方法,以帮助家长与学校配合好,真正把“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独生子女的现象是摆在教育工作面前不可忽视的现象。对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进一步的探究。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