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与链接——人类学研究的转变与进路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与链接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为重要的特征,人、物、信息的流动和链接构成了整个世界运行的方式和规则.网络链接、云计算、复杂数据库和人类计算改变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联方式,由此人类学对于人的文化理解与解释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流动与链接状态下的文化,例如空间变迁、人际关系嬗变以及文化新秩序成为新的学术话题.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传承积淀而成的家训文化,是以儒家教以成人与学以成人的德性人格塑造思想为核心,经过自觉而有效的民间大众生活化家训实践结晶而成的中国传统育人智慧.它的成功与高明,体现在普通民众在立德树人的理论和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的匠心独具,通过充分利用和挖掘家庭培育家人子弟德性人格的一切要素和可能,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众育民新人成功之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直面当今小家庭时代家训、家教和家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把古代民间大众成功培育德性人格的家训文化精神,接续推广到今天的家庭德育和思想政治工
从2020年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标志着全球信息技术数智化转型的技术应用集大成者“云平台”给人类带来了革命性的“云讯息”,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内以中国的“新基建”为代表的数智化信息技术的转型应用,促成了“数智媒介”新形态——“云媒介”“数智经济”新业态——“云经济”“数智生活”新生态——“云生活”.这些“云讯息”则是数智化信息技术所造成的深刻的全球性社会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尤其重视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问题,话语权是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从追求话语权转为关注话语力.但与我国的综合实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贡献相比,我国仍然存在着国家实力与国际话语权不匹配,国际话语权与话语力不完全相称,将话语资源转化为话语力的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升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力,需要具备全球传播思维理念,强化文化自信,紧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通过创新国家修辞、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强化宣传效果、构建话语平台和统筹话语资源等策略进行实践探索,
期刊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内部面临经济转型、外部面临复杂环境的主动战略安排,在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必然性的基础上,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内涵和战略意义,分析中国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势和基础.从微观、中观、宏观三方面视角详细阐述落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存在的“堵点”,提出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业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产业链集群的载体作用,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培育大型流通主体,建设现代流通体系;金融更好地为
稳就业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保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不仅要保证就业数量的稳定,还需要关注就业质量的提升.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处于内部和外部双重转型的阶段,内部主要向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人口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演变,且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外部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贸易摩擦等影响,使得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针对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双重转型问题,提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支持市场灵活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促进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国际学界,朝戈金被视作中国史诗学、民俗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口头传统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朝戈金的口头诗学之路始于1989年在新疆的田野调查,但直到1995年的芬兰民俗学暑校,他才意识到口头程式理论是一套有可能改变中国既有人文研究格局的宏大理论.通过对口头诗学理论的译介,朝戈金与约翰·弗里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博士论文的写作使他"精细研究"的学术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为后来的中国口头诗学研究提供了一套示范模式;对国际史诗学学术史的流脉梳理,让他对自己的工作和中国史诗学的未来走向有了精准的学术定
"多模态"是20世纪末以来跨学科热门理论话题,相关研究扩展到语言学之外的各种文化表达形式,特别是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意义表达的模态符号研究,与"语言符号学""多媒介"或"多感官"等概念关系密切.近年来,作为人类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命题的"多模态人类学"(multimodal anthropology)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从多模态的词源和概念入手,对多模态指向的梳理和对多模态人类学倡导背景以及多模态民族志发展过程的追溯可以推动综合性多模态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生态环境是一个与现代科学进程有着密切关联的概念,其内含的演化概念呈现了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思考历程.人类学对生态环境的研究,既采用跨学科视角,积极借用生态系统、能量等自然科学知识,又立足于田野工作和文化分析,为我们深入理解文化—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贡献.人类学的生态环境研究先后以描述特定族群-环境互动状况、探索文化进化规律和理解生态危机为主要目标,并逐渐将研究领域从少数族群的生态适应扩展到环境污染、气候变迁、病毒传播等议题.国内人类学界的生态环境研究既受西方学术语境影响,又是在回应中国环境问题
中国手稿文化的早期传统,有着古代民族学与民族语言文字之学的大量珍贵原始材料,但在运用认知民族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方面几乎空白.以认知民族语言学研究中国手稿文化,不仅是民族学与认知语言学学科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正确释读古代中国手稿、完整理解中国手稿文化以及古人写本真迹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所必须.作为极具手稿文化特色的古代民族语言文字,殷商甲骨文以其字符体系的体验性特征与隐喻性思维等认知学特点,成为理解认知民族语言学哲学立场与三大基本原则的佳例.认知甲骨学的框架语义与语义背景构式理论,拓展了"认知构式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