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变奏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_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亮如镜的黑陶,遇见绚烂的红漆,会演绎一出怎样的变奏曲?殷俊廷把握得很是恰当。
  2012年年底,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公布,馆陶人殷俊廷赫然在列,这是馆陶县的第一位“国大师”,也是中国黑陶行业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他的获奖,使得黑陶这个古老的工艺品种开始受到大众关注。然而,全国做黑陶的人不少,他不是第一个做黑陶的,企业也不是做得最大的,为何会是他?
  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中国黑陶四大生产中心河北馆陶。尽管才五月,馆陶已经热如盛夏,走在街上,汗如雨下。馆陶漆陶工艺厂位于县政府街西段工业区,我们到达的时候,殷俊廷正在为一个双龙戏珠天地方圆瓶捏祥云,他扶了扶因为低头过久而下滑的眼镜,“稍等,我把手上这点活儿弄完。”趁这个时间,打量一下大师:蓝色POLO衫有点发白,颇高的发迹线头发有些油光,手上沾满了泥,指甲却修剪得很干净……
  漆艺家办陶厂
  在馆陶,做黑陶的人不少,将其发扬光大的人是殷俊廷,这与他的经历分不开。
  “我是普通农家孩子出身。”殷俊廷说,“不知道为什么就喜欢上了画画。”幼时家贫,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可都没埋没他对画画的喜爱。他没钱买画笔买纸,就用树枝、白灰块在地上、墙上画。
  转机来自16岁那年,他遇见了被错划成“右派”的汪易扬教授,看他底子不错就收归门下。从此,他如鱼得水,不但在书画上得到汪教授的言传身教,更是学会了制作陶艺的技术,尤其是黑陶烧制的初步原理。
  “后来,教授‘平反’调回北京,临走前对我说:‘俊廷啊,要干大事啊。’”
  什么是大事,那时候的他还不懂。为了更进一步,1985年他决定自费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修。当时,亲戚朋友都来劝,别折腾了,凭你的智慧做个生意不出两年保准过得比谁都好。“挣钱的机会以后有的是,可学习的机会稍纵即逝。”这种义无反顾,打动了亲朋,也深深打动了著名漆画家乔十光教授。乔教授带他进自己书房看所有藏书,一起出差写生。还引荐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昌、陶艺家杨永善与他认识。毕业后,他在乔十光工作室呆了几年,创作的漆画作品获奖无数。
  为何突然改行做黑陶呢?是巧合?是缘分?殷俊廷自己也说不清楚。
  1989年,刚回家的他困惑着,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继续做漆画?馆陶并没有做漆的历史,做出名堂谈何容易。此前一年,汪易扬和馆陶的一位企业家在当地办起了黑陶厂。他想起老师那句“要干大事”,反正我也会陶艺,不妨试试看。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恩师汪易扬,“汪教授很高兴,对我说,馆陶地处黄河故道,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红土资源。这个想法极好,我全力支持你,大胆干。”
  原本还惴惴的殷俊廷,立刻投入筹建黑陶厂。然而,一个漆艺家,要办工厂,谈何容易。一没场地,二没资金,三没人才,所有原料还要精挑细选,一个个拦路虎挡住了去路。
  他找亲朋借了两万元,租了县党校的一排旧教室,又找来十几个刻花工、拉坯工,手把手地教……“一步一步来,总会好的。”看着一堆堆黄泥,变成各式各样的半成品,他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然而,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黑陶无釉无彩,神秘的黑色似一个魔镜。说起来制作工艺并不难:即利用熏烟渗碳原理,将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从而使陶器制品呈黑色。然而什么时候熏、用什么熏?碳是怎么‘渗’进去?这些技艺都是保密的。
  好不容易入窑了,烧制完成,打开一看,只有一堆七零八落的土瓦片。众人都散去,他蹲下来看,拾起瓦片研究。“再烧。”咬牙吐出两个字。一窑、两窑、三窑……窑窑都失败,窑窑都再来。
  “窑离家不到一公里路,整整两个月没有回家,我爱人得了哮喘,差点没熬过去。”回想起那段岁月,殷俊廷有点唏嘘。然而,70%的烧坏率,让人绝望。“黑陶烧不黑,或者黑度不够,也就等于烧废。”
  他带着烧窑工人反复试验,熬红了眼,累得走路都打飘。终于找到原因——温度太高。“1100摄氏度的温度,盛陶器的架子都烧坏了。”几经摸索,他知道了黑陶的烧成温度是850℃~900℃。“而这不是熏陶的温度,熏是低温,这个温度是‘渗碳’工艺所需。”
  当第11窑打开,一件件黑如漆、亮如镜、叩之有声的黑陶“闪亮登场”,整个工厂都沸腾了。他却悄悄回到宿舍,蒙着被子轻轻哭了一场。
  备受争议的“彩衣”
  不甘人后的殷俊廷又在造型、设计、刀法上不断下功夫,短短两三年功夫,他的产品就脱颖而出,不但光泽好,且造型新颖、设计时尚、雕刻精细,艺术品位更是不同以往。殷俊廷却又不安分起来,能不能在黑陶上用大漆做漆陶?
  拿不定主意的他,奔赴北京,向老师乔十光汇报了想法。严谨的乔教授盯着他好半天,才点了点头。回来后,他就投入到紧张的试验中,罩漆、堆漆、遍涂、彩绘、打磨……一道道工艺地做;罩金、镶嵌、螺钿、描金堆漆、印花……一个个技法地试。对大漆过敏的他,那时候胳膊老是肿的。
  研发出来的漆陶高雅华贵、浑厚神奇,且不怕水、不怕火、不褪色、不变色、耐腐蚀、保持年代长久。可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不仅成功给黑陶穿了一件“彩衣”,且填补了国内外断代产品的空白,大大改写了黑陶的历史。漆陶也成为殷俊廷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一举奠定殷俊廷在黑陶界的地位。
  这既有黑陶的古朴典雅,又有漆器的富丽堂皇的漆陶,一投放市场,立刻供不应求。然而,争议也伴随而来,很多人不理解,甚至一些专家也反对。总结起来的意见是:黑陶就是黑陶,黑变彩了,就失去意义了。
  “主调是黑,就是黑陶,我只是做了艺术处理。”这一点,殷俊廷十分坚持己见,毫不退让。“黑陶的特色自然是黑,但黑色本是多种颜色的混合体,它本就是五颜六色的,这是黑陶的语言。”
  他给我们说了一件往事:1987年汪易扬提出在馆陶复兴制陶业,没一个人看好,有人拿着一件镂空笔筒嘲弄,这个既不能装盐,也不能装醋,5角钱你要不要?后来这个笔筒买到500元,仍供不应求。   “世人对于新事物,总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殷俊廷之所以充满底气,源自两位恩师的全力支持。汪易扬看来,黑陶就是黑陶,无可争议。但漆陶,作为黑陶的发展,也是合情合理的,并值得提倡。乔十光赞许殷俊廷将生平所学(绘画、漆艺、陶艺)充分结合,不曾浪费。
  争议挡不住他对艺术的追求,这份执着也给他带来无数荣誉。2004年,彩陶作品获第7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2010年“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1年“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自然,还有2012年年底公布的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他成为中国黑陶界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如今,做彩陶、漆陶已经成为馆陶所有黑陶厂的共识,穿“彩衣”的黑陶也成为馆陶黑陶的一张名片。可以说,馆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黑陶之乡”,也源于此。
  说起当年把漆艺和黑陶结合的理由,殷俊廷想了想,“其实我想得很简单,黑陶有四千多年历史,漆艺有七千多年历史,两个结合起来,对黑陶应该是锦上添花的。”
  “做殷氏黑陶品牌”
  不同于一味钻研技艺的大师,殷俊廷在经营上也有一手。
  最初的工厂地方偏僻,很难让人来购买。虽然他坚信产品才是企业的生命,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他便盯上馆陶宾馆后的一个闲置庭院,在那里辟了一个店销售黑陶。“馆陶宾馆当年是外地客商的落脚地。”后来干脆把厂也搬了过去。
  近水楼台好得月。过硬的品质,让陶漆工艺厂很快步入正轨。殷俊廷并不满意,他觉得黑陶应该有更广阔的舞台。“不要紧盯中国市场,外国市场才广阔。”他说,“那就得有自己的品牌。”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断创新品种和工艺,使工艺厂的黑陶系列品种达400多种,且产品均古朴大方,又庄重典雅。艺术形式上,镂空、刻线、挑点、浮雕、雕塑……吸纳青铜器、陶瓷等中国传统纹饰、造型。
  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漆陶工艺厂的两个注册商标“十易”和“殷氏陶艺”打响名头,也成功打开了馆陶黑陶的国外市场。2001年,生产规模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殷俊廷将厂搬到工业区。如今,陶漆工艺厂有3层仿古大楼,50多个车间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吸引着不少年轻人前来就业。全厂职工近300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中心黑陶、彩陶研究基地,也是省级龙头企业。
  最令殷俊廷自豪的,还是“十易”和“殷氏陶艺”两个品牌。“十易”专攻中低端市场,“殷氏陶艺”专攻中高端市场,分工明确。
  “做殷氏黑陶品牌,是吸取了景德镇的教训。”他无不感叹,“从前景德镇陶瓷市场何其混乱,瓷器满天飞,价格无比混乱。但现在,买景德镇的陶瓷,不再看‘景德镇’的款,而是看某某大师的款。先是集体沾地理名气,现在沾个人的。馆陶黑陶,也是一样。”
其他文献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原本长在地里的蓼蓝草,经巧手炼制成为花青。画到纸上,就成了读书人身上的青衣,和山脚下的岩石。晕染青衣,淡到几乎无有,干笔皴擦,山林便有了葱翠生机……取之于自然的颜色,充满天地灵气。  传统国画颜料,曾是历代画家自然的选择。它们呈色持久而鲜艳,一千年前是这样,一千年后还是这样。国画颜料大师仇庆年一如既往恪守着颜料的传统,选取天然材料、敲碎、研磨、漂洗……他坐在小小的竹椅上
大理苍山沧浪峰下,有一个美丽的白族村庄,“家家门外石板路,户户门前有流水。”密如蛛网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顺着七拐八弯的巷道流淌,古朴中透着幽静。  这个苍山脚下的村庄常住人口达一万,是全国最大的自然村,毗邻蝴蝶泉,可谓大名鼎鼎。然而,令它打响知名度的,却是传统工艺——扎染,稍微了解白族扎染或去过大理的人,便会脱口而出:周城。  阳光下蓝与白的纯净  是蓝天白云?是黛黑的苍山?是洱海上空的月色?还是
还记得小时候睡觉,奶奶给你一边扇风,一边赶蚊子的葵扇么?还记得一手摇葵扇,一手捧西瓜的时光么?在这个电器时代,有了空调、风扇,似乎不再需要葵扇,只有在外纳凉的老奶奶们,还一人一把葵扇,扇风、挡日……  其实,葵扇风力柔和,非常适合老人和小孩使用,在过去,坐月的产妇不能吹风,都可以使用葵扇。相比折扇、团扇,葵扇更平民,更亲和。  在广东新会,葵扇曾红极一时,有着“葵城”的雅称。新会葵扇,足有1000
传统手工艺,给人的印象就如藏于深山的高级定制品,价值珍贵却鲜为人知。但当手工艺遇见了众筹,就如同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让传统技艺在网络上以最时髦的方式绽放光彩。  众筹其实算不得什么新鲜事物,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一群人凑钱做一件事。现在的许多市场行为,都是众筹的表现形式。不过,如今的互联网众筹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金融存贷生息循环的单一模式,把触角伸向了社会及经济的方方面面,为科技、工业、文化、卫生甚至传
2013年9月21日,北京国际设计周在草场地艺术区隆重开幕,在这场新潮、前沿的设计盛宴上,施华洛世奇仿水晶与苗绣结合的首饰、用苗绣经典图纹蝴蝶妈妈设计的折叠家具、将蜡染与苗绣元素巧妙运用的发光服饰……让人眼前一亮、为之惊叹。  “这些作品将传统苗绣用一种别开生面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是富于创见与启发意义的。”《新周刊》社长孙冕盛赞道。为何数位国际知名设计师都将目光投向了黔东南的民族手工呢?  原来,几
由《中华手工》发起主办的“生活方式研习院”于2014年6月7日在重庆君豪大饭店擂鼓成立。“我们发起生活方式研习院,目的是为推动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定向研究与传播。以文化为内涵,艺术为方式,生活为磁场,通过系统化地针对生活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引领大众一起探寻好生活的真谛与融入方式,让生活变得更富创见与活力。”成立仪式上,《中华手工》杂志主编白昆鹏先生对“生活方式研习院”的主旨以及具体的研习课题进行了讲解与
卢志松说,“独石一壶”是上帝赐给他的恩典。上帝所创的每一块石头都有它各自的特色,他利用这种独特做出只属于它的“唯一之壶”,没有相同的第二件。  “上帝关了我的门,他又开了我的窗,您想一窥窗外的天空吗?”  登录卢志松的个人网站,映入眼帘的这句话让人心头一动。这个出生十个月即罹患小儿麻痹症,从小爬着长大,一直靠轮椅代步的艺术工作者,并没有因为命运的不眷顾而放弃人生,反而专心于石雕工艺,成为全台唯一一
田黄石  郭懋介 作  郭懋介(1924-201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擅长圆雕、浮雕、薄意,艺术境界高远,融诗书画篆于一炉。
日前,国家艺术基金出台了四个《项目申报指南》。其中《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指南》,将资助舞台艺术编剧、导演、舞台美术设计人才、音乐创作人才、戏曲表演人才、工艺美术设计人才、民间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艺术理论评论人才等23类人才的培训,重点资助特殊的、紧缺的青年艺术人才和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据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介绍,各类项目至8月1日截止申报,经初评、复评、审定之后予以公示公告。
作为中国工艺玻璃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国家级大师,金全才浸淫在玻璃雕刻的世界已近四十年,在透明的世界里,雕刻、打磨,书写了一段无与伦比的透明世界。  2014年1月17日,一幅玻雕屏风亮相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入口处,这块屏风长4.22米,高2.66米,由一块完整的玻璃雕刻而成,一株寒梅傲然而立铺满屏风,虽然只是玻璃原色,却透着一股浓浓的春意,配上红木座基,显得简单大方又不失高贵典雅。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