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例伴有TLS-ERG融合基因的儿童急性白血病临床和实验研究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ish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位于染色体16p11的TLS基因与位于21q22的ERG基因融合形成TLS-ERG融合基因,分析伴有TLS-ERG融合基因的儿童急性白血病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LS-ERG融合基因转录本,联合染色体反带核型分析和流式细胞仪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 TLS-ERG融合基因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中均有表达;未发现典型的t(16;21)(p11;q22)染色体核型;行免疫分型的7例白血病患儿中,除2例外其余均有CD34表达;3例AML和1例ALL患儿分别在确诊后1~3个月内死亡,1例临床分型为标危的ALL患儿在持续缓解28个月接受系统正规治疗中出现复发,复发时检测TLS-ERG融合基因由原来的持续阴性转为阳性.结论 伴有TLS-ERG融合基因的白血病细胞发生在造血分化的较早阶段;有该基因表达的AML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将其作为白血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微小残留病灶检测的一项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及小剂量DA方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ATRA联合As2O3及小剂量DA方案化疗对21例APL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中初治APL 15例,经ATRA治疗未缓解2例,ATRA治疗完全缓解(CR)后复发4例,ATRA 25mg·m-2·d-1,分2~3次口服;As2O30.1%注射液10 ml加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将MM的中位生存期从传统化疗时的3年提高至5年,但仍无法治愈.近几年来沙利度胺(反应停)、砷剂、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唑咪)等药物在MM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硼替唑咪治疗复发难治的MM的效果显著,治疗初发的MM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对硼替唑咪治疗MM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期望为包括MM在内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依据。
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长短不一”。也就是说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是不同的,学生的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有所差异的。因此教师不能“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同评价标准”来进行教育教学,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而学困生却“难消化”,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进而厌恶课堂、厌恶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
目的:探讨非出血倾向蛇咬伤患者的局部治疗。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切开组(A组)与保守组(B组),两组患者全身治疗方法相同。切开组患者给予局部皮肤切开排毒
我院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130°动力髋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1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日前,我矿对采掘一线班组的群监员进行了严格地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解聘、调整了部分不称职人员,重新选拔、补充了31名新聘任的群监员。同时,还邀请驻矿安全专员给全矿群监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可行性、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初诊的APL患者2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ATRA或柔红霉素(DRN)/米托蒽琨(Mit)联合HHT诱导治疗,HA或DA/MA方案巩固治疗.在诱导及巩固治疗各疗程结束时分别对比两组病例的CR率、融合基因情况、不良反应及无病生存期(DF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探讨低剂量 X线照射(LDI)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 RAW 264.7细胞株作为破骨前体细胞,诱导构建破骨细胞模型。将破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0 cGy LDI)、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p5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