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i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文章结合教师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的五点体会:通过课件的演示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突破教学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化的特征突破教学重难点;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应用微课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应用好软件,在教学中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教学重难点
  用实物教具,或者通过演示来突破重难点是数学教学不错的选择,在无法使用实物操作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课件的演示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观察物体时,前面与后面的观察比较容易分辨,学生的学习困难在于分辨左侧面与右侧面。为了突破重难点,首先让学生进行实物观察,让学生全方位观察某个物体,每走到一个位置,停下来想象看到的图像。但很多学生绕完一圈后,还是分辨不了左右侧面,这时要借助信息技术。以观察小熊为例,可以用相机绕着小熊转一圈的视频,加上电脑制作时,转到每个面的位置时暂停一下,并在屏幕适当位置显示出停下来的面,同时看到左侧面的小熊脸朝左,右侧面的小熊脸朝右。通过视频让学生体验从左侧面到右侧面的过程。此外,还可以制作旋转动画演示,利用动画演示来体验左侧面到右侧面过程。又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需要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但是用实物操作时,因为不能把圆平均分得尽可能多,所以拼出来的最多只是类似长方形,学生想象是长方形,但会产生疑问:拼出来是平行四边形。但是,只有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才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圆平均分得尽可能多,越多则拼得越接近长方形,且通过颜色的设置,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圆的对比,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顺利地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演示功能,还有较强的互动性,利用好这一点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例如,在学习梯形的认识时,对比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可以通过互动性课件的设计,在上下两条平行线之间放两条线段。两条线段一端固定在下面的平行线上,另一端可以在上面的平行线上移动,同时在上面空白处设计四个文本框,分别用来显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数据,以及这两条线段分别与下面这条平行线的夹角度数。这时在电子书包的条件下,每个学生自己操作,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看到对边相等(数据显示相等),当其中一条线段端点沿着上面的平行线移动,这时发现左右两条边已经不相等且不平行,上下两条边也不相等,但仍然平行,所以发现了现在的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从而引出梯形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和理解梯形概念的含义,当继续慢慢移动线段时,发现了夹角的度数出现90度,从而产生了直角梯形,也从互动性操作中掌握了直角梯形的含义及特征。接着继续移动操作,然后停下来,把右边另一条边也沿着上面这条边滑动,一直到数据显示梯形的右边长度与左边的长度相等,这时出现左右两边相等的情况,从而认识了等腰梯形的整个互动性操作过程,以及认识了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体会到了从平行四边形到梯形的形变操作过程。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过程,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又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用传统的方法很难体验绕着固定点旋转时,物体各个部分出现的前后位置对比,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首先把旋转对象三角形进行标识,三条边分别用不同的颜色,为了方便直观看出变化,背景采用网格线,放置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其中一个是固定的,此三角形设置模糊,另一个三角形是可以用鼠标拖动绕一个顶点旋转的,此三角形能看得清楚。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课件,如果有条件,可让学生亲自拖动旋转操作,或者教师在课堂拖动操作演示。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三角形绕一个顶点旋转时,三条边都在绕着这一个顶点旋转,而且旋转过程三条边的长度不变,三条边前后旋转过的角度一样,用了不同颜色,又有网格线,所以较直观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拖放、移动功能,从互动实践操作中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化的特征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节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件:课件的工具是量角器,这个量角器可以通过脚本设计成可随意拖动模式,可以根据需要绕中心点旋转,以及按需要进行放大、缩小,另外,为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注意,将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刻度线设计成较突出的颜色。这样,课件中一个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已经形成。其次是课件同时设计有导学功能的语句。如量角的步骤,可以设计如下:(1)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校教育在他们的成长中发挥的引领作用越发重要,但尽管如此,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家校合作共育才能实现共赢。文章旨在说明家校共育对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家校共育;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案例分析  初中生在身心发展上正处于从小学完全
摘 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我们不难领悟: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定是有着内在的饱满的精神发育的人。有研究表明,儿童的理性认知水平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可能升高,但情感体验不一定与之同步发展。所以人在情感方面的发展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及其教育影响,因此,情感德育在班集体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笔者经历指出,教师可从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秩序感、尊严感和敬畏感。  关键词:班集
摘要:气息的运用在歌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气息,我们的整体音色才会保持丰润,音域才会真正宽广,而音色才愈发具备穿透力。文章论述了正确的呼吸方式——“胸腹式呼吸”以及歌唱中气息运用常见的三个典型问题——气息不足、身体僵硬、换气问题等,并提出了合理运用气息的方法:第一,延长气息;第二;气息的保持与控制;第三,灵活运用气息。  关键词:音乐教学;气息;呼吸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
本书撷取来自校园的100份心灵报告,作者极其小心地呵护着每一个来自孩子心底的声音,执着地引领着孩子,用隽美的笔触、真诚地努力点燃孩子心中的那一盏小小的“心”灯,字里行间无不闪现平等的沟通艺术、鼓动心灵的德育力量。对广大家长、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听听—— 孩子的心声    在这个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孩子的心声是不是被我们忽略了?当家长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忽略 
摘 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直接决定其学习的行为和学习的效果。心理学和教学实践也证明: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习积极性的高与低。新理念下的素质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经过十多周的探索,通过课堂气氛活跃化、家庭作业趣味化、各科教学合力化等方面的努力,提高小学生语文线上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线上学习;学习积极性  “线上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语文阅读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小学阶段语文阅读的基础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小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进而提高阅读质量。笔者在结合自身丰富教学经验的前提下,主要从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创新性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劳动意识、劳动能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地发展和成长。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也需要落实学生的劳动教育,以此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可以借助劳动教育与语文习作教学融合来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基于此,文章展开了相关的教学探究,分析了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并且以此为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应创新数学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个性化;数学教学;教学评价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为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摘要:要创造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维度地激活课堂教学要素,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文章主要介绍了创造活力数学课堂的三种策略:鼓励学生多提问,注入课堂以活力;激发学生兴趣,给予课堂以生机;把探究和发现留给学生,赋予课堂以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素  “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主阵地”要创造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维度地激活课堂教学要素,创造一个有利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主旋律的弘扬、学校品位的提升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教研文化、班级文化和活动文化几个方面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全体师生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园文化;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于学校的环境、教学、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品味、弘扬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