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文章结合教师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的五点体会:通过课件的演示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突破教学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化的特征突破教学重难点;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应用微课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应用好软件,在教学中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教学重难点
用实物教具,或者通过演示来突破重难点是数学教学不错的选择,在无法使用实物操作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课件的演示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观察物体时,前面与后面的观察比较容易分辨,学生的学习困难在于分辨左侧面与右侧面。为了突破重难点,首先让学生进行实物观察,让学生全方位观察某个物体,每走到一个位置,停下来想象看到的图像。但很多学生绕完一圈后,还是分辨不了左右侧面,这时要借助信息技术。以观察小熊为例,可以用相机绕着小熊转一圈的视频,加上电脑制作时,转到每个面的位置时暂停一下,并在屏幕适当位置显示出停下来的面,同时看到左侧面的小熊脸朝左,右侧面的小熊脸朝右。通过视频让学生体验从左侧面到右侧面的过程。此外,还可以制作旋转动画演示,利用动画演示来体验左侧面到右侧面过程。又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需要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但是用实物操作时,因为不能把圆平均分得尽可能多,所以拼出来的最多只是类似长方形,学生想象是长方形,但会产生疑问:拼出来是平行四边形。但是,只有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才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圆平均分得尽可能多,越多则拼得越接近长方形,且通过颜色的设置,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圆的对比,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顺利地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演示功能,还有较强的互动性,利用好这一点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例如,在学习梯形的认识时,对比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可以通过互动性课件的设计,在上下两条平行线之间放两条线段。两条线段一端固定在下面的平行线上,另一端可以在上面的平行线上移动,同时在上面空白处设计四个文本框,分别用来显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数据,以及这两条线段分别与下面这条平行线的夹角度数。这时在电子书包的条件下,每个学生自己操作,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看到对边相等(数据显示相等),当其中一条线段端点沿着上面的平行线移动,这时发现左右两条边已经不相等且不平行,上下两条边也不相等,但仍然平行,所以发现了现在的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从而引出梯形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和理解梯形概念的含义,当继续慢慢移动线段时,发现了夹角的度数出现90度,从而产生了直角梯形,也从互动性操作中掌握了直角梯形的含义及特征。接着继续移动操作,然后停下来,把右边另一条边也沿着上面这条边滑动,一直到数据显示梯形的右边长度与左边的长度相等,这时出现左右两边相等的情况,从而认识了等腰梯形的整个互动性操作过程,以及认识了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体会到了从平行四边形到梯形的形变操作过程。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过程,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又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用传统的方法很难体验绕着固定点旋转时,物体各个部分出现的前后位置对比,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首先把旋转对象三角形进行标识,三条边分别用不同的颜色,为了方便直观看出变化,背景采用网格线,放置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其中一个是固定的,此三角形设置模糊,另一个三角形是可以用鼠标拖动绕一个顶点旋转的,此三角形能看得清楚。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课件,如果有条件,可让学生亲自拖动旋转操作,或者教师在课堂拖动操作演示。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三角形绕一个顶点旋转时,三条边都在绕着这一个顶点旋转,而且旋转过程三条边的长度不变,三条边前后旋转过的角度一样,用了不同颜色,又有网格线,所以较直观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拖放、移动功能,从互动实践操作中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化的特征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节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件:课件的工具是量角器,这个量角器可以通过脚本设计成可随意拖动模式,可以根据需要绕中心点旋转,以及按需要进行放大、缩小,另外,为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注意,将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刻度线设计成较突出的颜色。这样,课件中一个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已经形成。其次是课件同时设计有导学功能的语句。如量角的步骤,可以设计如下:(1)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教学重难点
用实物教具,或者通过演示来突破重难点是数学教学不错的选择,在无法使用实物操作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课件的演示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观察物体时,前面与后面的观察比较容易分辨,学生的学习困难在于分辨左侧面与右侧面。为了突破重难点,首先让学生进行实物观察,让学生全方位观察某个物体,每走到一个位置,停下来想象看到的图像。但很多学生绕完一圈后,还是分辨不了左右侧面,这时要借助信息技术。以观察小熊为例,可以用相机绕着小熊转一圈的视频,加上电脑制作时,转到每个面的位置时暂停一下,并在屏幕适当位置显示出停下来的面,同时看到左侧面的小熊脸朝左,右侧面的小熊脸朝右。通过视频让学生体验从左侧面到右侧面的过程。此外,还可以制作旋转动画演示,利用动画演示来体验左侧面到右侧面过程。又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需要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但是用实物操作时,因为不能把圆平均分得尽可能多,所以拼出来的最多只是类似长方形,学生想象是长方形,但会产生疑问:拼出来是平行四边形。但是,只有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才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圆平均分得尽可能多,越多则拼得越接近长方形,且通过颜色的设置,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圆的对比,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顺利地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演示功能,还有较强的互动性,利用好这一点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例如,在学习梯形的认识时,对比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可以通过互动性课件的设计,在上下两条平行线之间放两条线段。两条线段一端固定在下面的平行线上,另一端可以在上面的平行线上移动,同时在上面空白处设计四个文本框,分别用来显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数据,以及这两条线段分别与下面这条平行线的夹角度数。这时在电子书包的条件下,每个学生自己操作,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看到对边相等(数据显示相等),当其中一条线段端点沿着上面的平行线移动,这时发现左右两条边已经不相等且不平行,上下两条边也不相等,但仍然平行,所以发现了现在的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从而引出梯形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和理解梯形概念的含义,当继续慢慢移动线段时,发现了夹角的度数出现90度,从而产生了直角梯形,也从互动性操作中掌握了直角梯形的含义及特征。接着继续移动操作,然后停下来,把右边另一条边也沿着上面这条边滑动,一直到数据显示梯形的右边长度与左边的长度相等,这时出现左右两边相等的情况,从而认识了等腰梯形的整个互动性操作过程,以及认识了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体会到了从平行四边形到梯形的形变操作过程。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过程,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又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用传统的方法很难体验绕着固定点旋转时,物体各个部分出现的前后位置对比,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首先把旋转对象三角形进行标识,三条边分别用不同的颜色,为了方便直观看出变化,背景采用网格线,放置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其中一个是固定的,此三角形设置模糊,另一个三角形是可以用鼠标拖动绕一个顶点旋转的,此三角形能看得清楚。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课件,如果有条件,可让学生亲自拖动旋转操作,或者教师在课堂拖动操作演示。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三角形绕一个顶点旋转时,三条边都在绕着这一个顶点旋转,而且旋转过程三条边的长度不变,三条边前后旋转过的角度一样,用了不同颜色,又有网格线,所以较直观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拖放、移动功能,从互动实践操作中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化的特征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节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件:课件的工具是量角器,这个量角器可以通过脚本设计成可随意拖动模式,可以根据需要绕中心点旋转,以及按需要进行放大、缩小,另外,为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注意,将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刻度线设计成较突出的颜色。这样,课件中一个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已经形成。其次是课件同时设计有导学功能的语句。如量角的步骤,可以设计如下:(1)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