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味道(散文)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fan_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想到时间的时候,我心里都会莫名地紧张、疼痛或凄惶。
  因为时间潺潺流过的声音多像秋寒时节枯叶随风飘落的哭泣,这无涯的时间流过的无情的形态,也是头也不回地青春风化和容颜剥蚀的无奈。
  昨日多愁善感的雨,还淅沥沥地落在做着美梦的少年的天空,然而倏忽间一梦醒来,雨声已在中年茫然地滴答。
  时间的倩影依然风姿绰约,世事的视野却已萧瑟苍凉。
  这个世界,什么都会改变。
  无论物质、精神、金钱、权力;抑或身体、健康、思想、灵魂……
  除了时间,除了变化。
  因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没人知道时间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又将到什么时候结束。
  因而,长生不老的唯有时间,永恒不变的唯有变化。
  变化,是变化的主题。时间,是时间的深邃。而且时间本身,是带着味道的,或咸或淡,或辣或酸,或苦或甜;或清香或暗香,或淡雅或馥郁。
  时间是人生的挚友,时间也是人生的死敌。“时间,无须通知我们,就可改变一切。”余华说。
  时间的风味,绽放在眼前,酸甜苦辣咸,触手可及。
  时间的暗香,在岁月深处,馥郁如醇酒,历久弥鲜。
  母亲是一个热爱时间的人,甚至,在我心中,她就是时间的代表。岁月有枯荣,晨昏有明昧,但我却从未想过,有一天,我已熟视无睹的母亲甜美且坚韧的生命,也会在绵延不断的时间里停滞、消逝。
  在时势平仄起伏、贫穷却一成不变的那个不敢妄议的年代,母亲是我们村,甚至是我们公社唯一戴手表的人。而且那块表,还是世界名牌——瑞士梅花表。
  行走在褴褛的人丛中,母亲是一个贫困交加、饥肠辘辘的农妇,别无二致,却有一块世界名牌手表,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岂知凡是不合常理的事,其背后都是有故事的。
  劳作在尘土飞扬的农活中,用柔弱支撑着强大,用汗水滋养着家庭,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妇,这一点没错。但在她成为普通农妇之前,她是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是城里殷实家庭的一块小家碧玉。
  在欢喜明朗的天空下,刚刚经过血与火铸造而成的全新国家里,其实大学毕业生并不多,有进步思想的大学毕业生尤其凤毛麟角,而有进步思想,出身望族开明家庭的女大学生,当然更是少之又少。
  但我母亲,便是其中一员。
  母亲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跟央视曾经的著名播音员罗京的父母是同窗。在成都这座被花朵包围的城市里,大学毕业后的母亲因爱上身为军医英俊伟岸的父亲,且随父亲转业回乡,从此变成了普通的村妇,变成了五个孩子的母亲。
  生于四川乐山一个殷实之家,母亲的祖上有田地、工厂。抗日战争爆发,外祖父变卖商产,买飞机支援前方将士抗日,自此家道中落。
  一朵生长于城里的娇花,从成都移栽至南充县大通公社农村后,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也让她与娘家人的关系形同决裂。
  大通,这座自明至清有过淡淡驿站风光的川北小镇,寂寥地横呈在地貌平平的红丘陵中,被贫瘠和鄙陋严严实实地包裹著。母亲逆着阳光而来,扎根于此,开枝散叶,像一只跌落蓝天孤飞的鸿鹄。自此,曾经的大家闺秀被烟尘浸染,闲适而暖暖的东风成了一生的忆念。
  我无法寻迹匆匆那年的母亲,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时辰首次踏上远离故乡与亲人的这片川北一隅陌生的土地的。甚至也无从猜度她是哪一年中的哪一个季节,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交给了这个她从未设想过、更未涉足过的远方。
  但我能想象,从繁华中来,一脚踏上这片孤寂的土地,她一定显得那么茕茕孑立,但心中装着爱情的她,也应该是没有叹息和凄惶的。
  既然来了,便笃定坚守。从此,热爱是她的故乡,热爱是她的命运,热爱更是她的归宿。
  因为,即便没有只言片语的山盟海誓,她也再未离开过这片生长陌生和贫穷的土地。
  然而,生命中的付出与得到,却非比春华秋实,是那么不近人情地难有关联。
  虽然心中的激情风华正茂,勤劳的态度始终如一忠贞不二,呵护土地像呵护爱情一般虔诚和付出,但麻木而干瘪的土地却神情索然,回报她的只有布衣粗服,食不果腹。她自己一人或自己一家的挚诚及热火朝天,是那么微不足道,不过是那个时代轰轰烈烈而又滑稽可笑的喧嚣中的一粒轻而易举便被淹没的微尘。她何曾想过,她纵使有一双温暖如春的手,又怎能焐热岁敝寒凶、雪虐风号的整个冬天?
  朗月当空,清辉满地,她已寻觅不到心灵的故乡。
  令她难堪的是,她曾烂漫如花的理想,一片一片如凋谢的花瓣般疲惫地零落。
  令人痛心的是,岁月剥蚀外表、剥蚀青春与容颜之时,水土之异,粗茶淡饭,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还让母亲落下了胃病,做了胃部部分切除手术。
  逆境中的母亲,像一株植物一般,本能地向上挣脱,但还是九死一生,且再不能干重体力活了,成了彻底的农村家庭妇女。
  一家七口人,只有父亲一个人挣工分。贫穷如刀,摧残着我们的幸福,割裂着母亲的健康。自此,母亲便在父亲的强势中谨小慎微地生活,昔日的千金完完全全被俗尘遮掩,后因积劳成疾,生命的时针停摆在了她49岁那一年。
  命运千障百碍,如花生命短暂得如此倏忽。母亲去世了,她粲然的生活竟然至今也不知道是被何种病魔剥夺。但我更宁愿相信,剥夺她生命的是沉重的贫困和深深的母爱。
  母亲,从此葬在了我的灵魂深处。母亲,也成了我飘零人生如影随形的情愫和疼痛。
  我肩负着母亲的期望成长,孤注一掷寒窗苦读,争取考到她曾经学习过的成都去生活,摆脱穷困。我长大了,实现了母亲的遗愿,费尽周折考上了大学,从农村重新混迹回到母亲年轻时奋斗过的城市。
  我代替母亲饱含深情紧紧地拥抱她生前渴望回归的城市,听到了母亲曾多次对我形容过的这座美好的城市清晰而灼热的心跳。然而这座见证过母亲青春韶华的城市,却再也找不到丝毫她曾经留下的痕迹,留给我的,只有物是人非斯人已逝内心的怆然。   母亲远去的青春清澈如旧,成都的天空却不再澄碧,而是阴霾横呈。
  然而,纵使锦城无锦,如今都市拥挤不堪的繁华和喧嚣已不属于过去,却依然对我构不成缅怀的威胁,依然碾不走我内心对母亲如团如簇滔滔不绝的思念。
  在我童年的眼中,表面上看,母亲跟其他农村妇女没什么两样:头发枯焦,面黄肌瘦,衣服补丁缀补丁,生存于光阴的褶皱里。
  但其实,母亲又与村里别的妇女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她是我的母亲,骨子里有着清雅的质感和悠扬的美,别的妇女不是我的母亲,也没有堪比我母亲的美。其次,她的手很巧,破旧衣服经她手中的针线密密缝上的补丁,像机器扎上去的一样整齐完美,贫穷的日子经她的缝缝补补,也变得音韵悠长有滋有味;第三,她说着七弯八拐湿软绵长的乐山话,与硬枝硬秆如同吵架的南充方言相去甚远,有着某种优美的神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她有一块手表,当时手表是十分稀有的物件,方圆几十里没有谁有第二块。
  这块表,不是普通的手表,而是瑞士梅花表,母亲读大学的时候就有了——母亲的家境不错,外公又是开明绅士,所以母亲的生活品质要比同龄人略为高出一点点。
  在村人的眼中,母亲最与众不同之处,便是她与时间的紧密关系:任何人想知道准确的时间,都要向她打听。
  实在的母亲与隐约的时间,让一个暗淡悠久的村庄,多了一些连接外面世界的新潮和对未来走向的盼望。晨昏相伴的手表,浓缩了母亲青春岁月的美丽、阔步前进的梦和人生飘零的无助。也给母亲留存了过往时光唯一最引人关注和艳羡的韶华记忆。
  虽然在长满贫瘠尘垢的农村,多数时候,时间就好似视而不见的空气,既缥缈又不重要。晨曦微起之时,人淡如菊的农人便起床披星忙碌,日落西山后则戴月归家如倦鸟歇息,早一点晚一点没关系,日月有序的更迭是那么索然,而又木然、自然。农村的时间,多数时候是断章取义的,或散漫而随意,亦如长在田里的青春,又如野花的自开自闭,一夜可以蓬勃起来,一夜也可以谢落下去。
  但有时候,时间又太实在太重要了,如同埋没在泥里的金子,一旦发现,便熠熠生辉,诉说着岁月的轻与重。比如说啥时孩子上学,啥时孩子放学,啥时该给孩子准备午饭了;或者当某一件事的进展在不觉晓的慵懒中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时,准确的时间,往往能让其瞬间精神抖擞,并绽放出芬芳而殷殷的期盼。
  其实,不主动去找时间,不是因为时间重要不重要,而是自己不知道时间重要不重要。
  母亲已然成为时间的象征,她以优美而新潮的方式介入只生产贫穷的红丘陵,虽然这种介入会令人生出痛彻心扉的遗憾,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为她骄傲,也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位极受别人尊重的母亲而自豪。时间,让母亲成了独树一帜的乡村风景;时间,也让从城市移栽到农村的母亲落寞而辛酸的生命状态多了几许亮色。
  但是我没想过,母亲华彩的生命会渐渐枯槁,会秋叶般飘零,并最终被时间淹没。
  回望过去时光,已经泛黄的画卷是那么美好而又揪心。我也没想到,自己会被时间折磨,时常为此悲怆,为此暗自落泪。
  也许,母亲去世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我所能看得到的時间。痛彻心扉之时,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还有一个故事,也与时间有关。表面的浮浅和内质的醇厚,都是时间的季节呈现。
  几年前,穿行在人生青年秋色中的老袁刚搬来与我做邻居时,给人的印象挺不错的,因为他开朗热情,对人客气。
  俗话说,阎王不打笑脸人,大家无法拒绝一颗和善的心。尤其是得知老袁离婚后,除了带走孩子,几乎净身出户时,大家更对憔悴忙碌的老袁充满了一丝隐隐的同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邻居们却发现,开朗的老袁其实身上罩着一层令人迷惘的雾,他在雾的中心,表面上看他与我们邻近,却存在着某种看不透的距离。一扇总是紧闭的门,消减了彼此间起初盎然的友情,将我们与他隔成了两个世界。
  老袁从不加入我们激战犹酣的“麻将长城战”,也不参与我们闻香品茗的“龙门阵聊天会”。除了循规蹈矩地上班,无论外面是否阳光灿烂,抑或欢乐明媚,他几乎都把自己和儿子关在家里,足不出户。总是避讳晾晒内心,没谁知道这父子俩在家里搞什么。
  我所住那层楼3号房的老李是个热心人,每年春暖花开之时,他都如一面旗帜,会组织邻居们一起去踏青赏花,出尘入尘于最优美的风景里,优哉游哉。老袁搬来后,老李也邀请老袁参加,饱览山红水绿、通感大地的花期。
  虽然老袁欣然前往,但大家在成都龙泉驿区桃花节上游玩时,满满的雅致却被老袁打翻在地,扫兴的感觉,如桃花落红。
  那天中午,大家在鲜花簇拥的一个“农家乐”饭庄解决午餐,个个都像翩翩飞舞扑向桃蕊的蜜蜂,都想沾沾桃花开放时最美的运气。然而饭毕,就在大家或剔牙或打着饱嗝起身,欲继续填饱眼睛对桃花色彩的饥渴之时,老袁见桌上的麻婆豆腐还剩了半盘,却矫情地叫老板给他打包,说拿回家热热还能将就一顿饭。
  老袁这么贪小便宜,让大家愕然,他的心情长街策马春风得意,我们却即刻瞧他不起,觉得他是睁眼瞎考状元丢人现眼——你在大酒店吃饭,倘是对剩菜打个包还没啥,这可是农家乐啊!何况手里拎着一袋“潲水”赏花,这像啥话呢?
  老李媳妇喜欢嚼舌头,多少时候,她在评价人时都喜欢选择那些远离阳光背阴的词汇。见老袁的举动与艳丽的桃花风景背道而驰,她脸上先前美若桃花的云彩,顿时变成了黑压压的云朵,阴风惨惨地对我耳语:“明年春游,咱再不叫老袁了,这丢人真是丢得都上山下乡了!”
  阴云吹了过来,我感觉老袁的另类也在渐渐罩住我心中的晴朗。
  我没想到,剧情仍在继续。有时候,生活的原色不施粉黛也一样婀娜曲折令人惊诧。
  有一年夏天,在炎炎的烈日下,我站在双桥子一抹绿色的行道树下歇息之时,无意间看见一个满头是汗的小孩子,正在家乐福外的垃圾桶里专注地翻找着废旧饮料瓶,臭气飘忽,令人掩鼻。正在我厌弃着这种夏天流行的城市元素的时候,却忽然发现,在臭气中淘宝的这个孩子不是别人,而是老袁的儿子小恩。   小恩啊,为何你的人生刚刚起幕,却已如此多舛?难道背后真有某种不能示人的凄凉?我的好奇像星火燎原,越燃越旺,由于怕触痛孩子刚刚发芽的自尊,便谨小慎微地问他:“小恩,你这是……勤工俭学?”
  被我询问,小恩很尴尬。但还是嗫嚅着说:“我爸让我这半个月自己捡废品卖了养活自己,一天三顿都自己想办法解决。我爸说,我只有每天能给他交上5元钱的住宿费,晚上才能回家睡觉,否则我就只能在大街上睡。说这叫学会生存。”
  小恩的话,让我的眼睛顿时成了浪潮涌动的海洋。我觉得老袁原来不仅抠门,还是个心肠狠毒的人——俗话说,虎毒还不食子呢,哪有父亲这样折磨孩子的?何况小恩才12岁呀!12岁的孩子怎么自己养活自己?
  被恻隐弄湿的怆然的心情,让我对老袁更添了一份恨。
  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开门倒垃圾时,凄厉的寒冷中一个影子吓了我一跳,定睛再看时,只见黑咕隆咚的走廊上,小恩正默默地蜷缩在墙的角落,冻得瑟瑟发抖。
  刺骨的寒风挤过楼道的缝隙,如利刀般割着我的心,在这个被温暖和光明抛弃的角落,小恩孤独存在,我似乎猜到了什么,但还是问了原因。原来,小恩在吃晚餐时,嫌面条不好吃,便将碗里的面条偷偷倒进厨房的垃圾桶,结果被老袁发现了,便被罚在门外与黑暗及寒冷相处,面壁反思。
  “为啥面条不好吃?”我问小恩。
  听了我带着温暖语气的问话,小恩满面怨恨,眼泪夺眶而出。他悄悄地对我说:“那面条是用中午的剩菜汤汤煮的烩面,不仅难吃,还让我觉得里面尽是口水,我就吃不下。但我爸却从来舍不得把这些剩菜汤汤倒掉,说倒掉了可惜,是浪费!他全都用来拌面条吃了,还总强迫我跟他一起吃……”
  说到伤心处,小恩抽泣起来:“我悄悄地说他是葛朗台,结果被他听见了,他很生气,便叫我到屋外反思。真的,我问过我的同学,没有一个家长有我爸这样抠门的!比如在学校我要喝水,他从来都只让我用空饮料瓶装家里的冷开水到学校喝,但别的同学却不这样,全都是父母给钱,他们想喝啥饮料就买啥饮料……”
  联想到夏天里小恩在垃圾桶里翻找废旧塑料瓶的情景,我竟然一时听得头皮发麻。唉,小恩真可怜,他怎么有这样一个吝啬且抠门的父亲啊!
  当同楼层的邻居都知道这件事后,更鄙视老袁,也更不愿意与老袁往来了。
  ……
  却没想到,一个患难,却割开了老袁隐秘的世界。
  那是雅安地震刚发生时的事。虽然成都远离灾区,但人们却心系灾区,也不时被灾区传来的故事所感动。忽一日,我发现通常情况下好为人首、喜欢俯视人的老李,竟然對老袁客气和尊重得不行。脊梁如山,何曾见他弯过?老李的突兀变化,不免令我匪夷所思。
  “你今天咋这么反常?突然对老袁如此谄媚?”我以借书看的名义闪进老李的家后,低声问老李。
  “人不可貌相啊!我们真的错了……”老李羞愧地解释起原因来,“你不知道,今天上午,老袁给雅安地震灾区捐了一万块钱啊!”
  “你在说聊斋吧?老袁这个葛朗台,抠门抠得自己的鼻屎都舍不得丢的人,咋可能为灾区捐款?还一捐就是一万块?”
  “你忘了我在红十字会上班吗?这事还能有假?他来捐钱时,我正好在现场。”老李说。
  对呀,老李是在红十字会上班的呀!我怎么忘了这事呢?于是我对老李的话有些相信了。
  “而且,老袁走后,我又在电脑里查了,发现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老袁都有捐款记录,金额也都上万……”
  老李脸上写满了愧疚。又说,老袁平时喜欢看书、写东西,却不会打麻将、斗地主,所以看上去孤僻、不合群:“他就是一个文人,一个书痴,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也需要自己孤独而安静的时间和环境,怎么合群呢?我们真的误解他了!”
  老李的话让我心里顿时如打翻五味瓶……
  善良,是善良人的通行证。老袁的故事是芬芳的,这个芬芳的呈现,是时间开出的花,如果没有时间的沉淀,人们就看不到他内心怡人的美。
  这个世间的事,谁也逃不过时间之河的淹没,且没有“除非”。
  立冬已经好几天了,新闻联播和微信群里都说,北京的天空已经下过了一场雪,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更是雨雪成灾雾霾沉沉。这几日,南方的天气也已开始寒凉,温度在加速跌落,窗外花园里原本生机勃勃的绿正被霜染,渐次飘零。
  霜叶坠落翻滚的景致,不过是诸多世事的一个普通剪影,一个被时间摧折颓败的没落画面。大自然四季更迭,循环往复,冬去了,春还会再来。然而人生,倏忽而去,则消失如风。
  时间无情地流逝,睹物思人,心境难免不受到感染,难免不有着一种紧张、疼痛和凄惶。
  好在,时间是一条直线,没有那么多的坎坷和曲折。以今天为原点,时间向左,是过去;时间向右,是未来。
  逝水不绝日滔滔。绵绵延延的时间又是个可爱的东西,它能让我们留下记忆,萌芽理想。记忆,像条月牙船,能载着我们悠悠地回望过去,回望曾经疏桐朗月的留恋,和一镜青铜的往事。理想,如慈航莲花,也能载着我们高调地展望未来,驶向幸福圆满的梦境,驶向鲜花盛开的圣殿。
  无论向左,或向右,这都是用时间烹调出的不同味道。过去的味道,未来的味道。
  时间的味道有时是寂寞的,但寂寞未必不好。
  梁实秋说:“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
  寂寞充盈着思考,结满了回味。
  曾在过去的时间里,捕捉青春的悸动;曾在过去的时间里,眺望今天的神采;在今天的时间里,遥想人生黄昏的风景;也在今天的时间里,回望过去时间里的晨曦、雾霭。
  时间的味道,有时候可能很苦,但即便苦,也要苦得像茶,苦中有一缕清香;时间的味道,有时候馥郁得清傲,但即便清傲,也要清傲得像幽兰,高挂一脸秋霜而不改一丝气节。
  有人说,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但我却觉得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眼前能够把握得住的幸福。“得不到”和“已失去”固然撩人,那是时间深处的芬芳或揪心,而眼前能够把握的幸福,则是带有体温能触摸得到的亲切。
  时间流逝固然心痛,但这却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定律。“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地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虽然,过去已然过去,永远回不去,过去却非一纸荒凉;未来尚未到来,却可规划眼前的不可能,使之成为可能。
  遥远之处,《诗经》窈窕如花,一路低吟浅唱,那种意韵满满的场景能让我们回望。近在咫尺,已经发黄的童年,凋落的母爱父爱,在我的灵魂深处,却愈发锃亮。而未来,总是暖阳高照,美艳诱人,并以一种理想的姿势诠释着生命的历程和情感的饱满。
  谁说不是?
  柔条冉冉,旭日曈曈;抑或寒舍青青,辉辉烟影……
  都是时间的味道。
  (标题书法:李 毅)
  责任编辑 师力斌
其他文献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时,数十万人通过直播观看了这一航天盛事。  知乎里有这样一道问答:你是如何走出心情低谷的?有位答主提到了他对抗心情低谷的方法:看球星。  這里的“看球星”不是看传统体育比赛中的超级明星,而是看地球和星星。  视频数据平台卡思数据以工作日的23点为观察节点,发现有5万左右的B站用户分散在约20个天文直播间里,跟随国际空间站的摄像头,体验着场景空前宏大的硬核户外直
美国华人女记者带着女儿出游欧洲,在布达佩斯与浩浩荡荡的叙利亚外逃难民相遇,并目睹了这样的镜头:七岁的男孩原本跟随母亲和妹妹逃离战火流落异国他乡。途中前路受阻,为照顾更年幼且途中生病的女儿,母亲不得不冒险忍痛将儿子托付给陌生路人,讓他跟陌生人继续前往德国。女记者见状,心如刀绞——21世纪了,人类的苦难怎么还总是如影随形?  一  多瑙河对岸的山坡上太阳已经升起来,河面上波光粼粼,闪烁耀眼。邵向群和高
首先爱自己  对面走来了我的儿子,嘴角挂着腼腆的微笑,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像清澈的湖水中的黑宝石,纯净、透明。他小手一挥,舞出了风来,撇撇嘴说:“爸爸,老师说,我明天上学不能再迟到了。今早,我已经是第十七次迟到!”  儿子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开学上课的时间只有四十天,迟到十七次。这样的情况老师可能也很少遇到。我听了后哈哈大笑:“没关系,迟到的时候可以站在门外,等老师不介意的时刻,悄悄溜进教室就可以了。
软陶,源于欧洲,是一种PVC人工低温聚合材料,从外形看和橡皮泥相似,可塑性较强。江苏省镇江市索普初级中学软陶社团成立于2011年。社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软陶制作出了大量形式多样的作品,有壁挂式的、迷你的、卡通的、仿真的、抽象的;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制作软陶作品,不仅让学生在视觉和情感上获得了愉悦感和满足感,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社员们在玩中做、乐中学,将一块块普通的软陶,捏成有
【王安忆专栏】  《纽约四重奏》是著名作家王安忆旅居美国期间写下的一组随笔,涉及自然、政治、外交、文化、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等方方面面,以及与此相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作家思想和情感一次集中展示。细腻的观察、独特的思考、开阔的视野、优美的文笔……这一切对读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阅读享受。从上期开始,本刊分四期连载完这组长篇随笔,敬请关注。三、唐人街  中国人在海外生活,离不开唐人街。纽约的唐人街位
冯骥才先生好,我是江苏淮安的读者高利群,最近读了您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今年第4期发表的游记散文《意大利读画记》,非常喜欢,觉得是一篇既让人增长知识又开阔眼界的美文。知道您曾是“新时期”初知名的小说家,创作过像《雕花烟斗》《啊》《神鞭》等许多小说名篇,可后来又转向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工作,牺牲了大量文学创作的时间,是否觉得可惜?您在未来打算如何处理文学创作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冯骥才:高利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太多的英雄汇聚于此:佛心慈念的鲁智深,忍辱负重的林冲,快意恩仇的武松,挥动板斧、砍出一路山花烂漫的李逵,偷人家报晓鸡吃了的时迁,甚至还有制作和销售人肉包子的张青、孙二娘夫妇……  这么多英雄好汉的身上其实有着共性。首先,他们都有一技之长。没有一技之长,如何行走江湖?没有一技之长,如何可以做到“你的背影已经远去,江湖上依然满是你的传说”?在那样一个不知王法为何物的社会里,拥
无名河  回到伊犁,我想,无论如何也得再去莫乎尔看看。  从巩留出发,车刚一上路就赶上一场阵雨,雨后的山路特别难走,等到了莫乎尔时,天已近傍晚了。天山山区的气候,常常瞬息万变,这时早已雨过天晴了。此时的莫乎尔青山如洗,葱茏翠绿,天山雪峰上的一抹晚霞,更增添了它的绚丽。已经厌倦了内地城市的喧嚣,这天山深处的幽静给我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于是把山路上的颠簸与不快都给忘了。  晚上,月色朦胧,淡淡的月光带
第一章 全等三角形  领 衔 人:王金坤  组稿团队: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在以前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常常将一个图形平移、翻折、旋转,以此来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统称为图形的运动。图形的运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也就是说,运动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图形运动的方式来认识全等三角形。  一、在图形运动中感受全等三角形  问题1:我们观察图1、
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来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的“粘土空间”社团,看着同学们亲手创造出来的作品,大家无不惊叹。“纸粘土创作”作为一种简单易学而又极具想象空间的手工工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土”的制作与“艺”的感悟中,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造型多姿的艺术成果,更是一种审美的愉悦、心灵的成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多姿多彩的粘土空间吧!  粘土空間活动照  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