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叫的狗》(统编本三上)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本文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作者突破传统的叙事方式,为一个故事安排了三个结局;而编者有意隐去每一个结局的最终结果,更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推想故事的结尾,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他们学会比较:比一比自己的预测和同学的预测有什么不同;比一比自己的猜想和作者的原文有什么差异;比一比究竟哪一种结局更合理、更贴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故事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索性、竭力、孤零零”等词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对话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品析人物的形象;
  3.根据作者提供的线索,预测故事的结局,感受作品多元的意义;
  4.了解作者生平,感受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认识一只特别的小狗
  1.这节课,咱们要来认识一位特别的朋友——不会叫的狗。(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2.课前咱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根据课题,说说这则童话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课题后面加上横线:不会叫的狗_________________)
  3.那么,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小狗?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画面,然后把你看到的小狗用一个词来概括,写在“学习单1”中的环形圈里。
  学 习 单 1
  读着这个故事,你仿佛看到一只怎样的小狗?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写在下面的环形圈里。(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4.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拨:
  不幸的小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着重从“不会……不会……也不会……更不会……”体会小狗的不幸。)
  可怜的小狗——“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小狗感到受了委屈,低着头,含着泪水默默走开了。”(理解“孤零零”“委屈”等词的意思)
  勤奋的小狗——“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它那天试了,第二天、第三天又试了。一个星期过后,它已经学得相当不错了。”(着重从“天天”“从早到晚”“索性”等词体会小狗的勤奋与努力。)
  ……
  二、再读课文,感受一群鲜活的角色
  1.在这则童话故事中,作者写到了好多人物。请大家找一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用“○”圈
  出来。
  2.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
  谁?最讨厌谁?请各选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完成“学习单2”。
  学 习 单 2
  你最喜欢谁?最讨厌谁?请各选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最喜欢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我最讨厌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3.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人物的特点,相机品读文中四次对话。
  它们:批评、嘲讽小狗,很冷漠。
  (引导:①“它们”是谁?②读着小狗和它们的对话,你仿佛看到了它们一张张怎样的脸?)
  小公鸡:同情小狗,教小狗时既耐心又细致。
  (分角色朗读小狗与小公鸡之间的对话)
  狐狸:嘲笑小狗,很贪婪。
  (品读“狐狸真想哈哈大笑。它在地上打滚,捧着肚子,竭力忍着不笑出声来”,着重从一连串的动词中感受狐狸的形象。)
  杜鹃:怜悯、关心小狗。
  (引导:①理解“怜悯”。②分角色朗读小狗与杜鹃之间的对话。)
  ……
  4.同桌之间选择一处对话,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然后在全班展示。
  三、三读课文,体会一种独特的结尾
  1.交流學生预测的结局。
  (1)这篇课文的结尾很有意思,作者没有直接写小狗的最终命运,而是为它设计了三种结局。课前,大家在“预学单”中预测了后面可能会发生的故事。老师选了几位同学的预测情况,咱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部分学生的“预测图”,谈谈预测结果和理由。
  (3)其他学生谈看法,说说比较认同哪位同学的观点,或者对哪位同学的预测有补充。
  2.交流原文中的结局。
  (1)出示原文中的结局,指名读,说说自己的预测与原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在这三种结局中,你比较认同哪一种?为什么?
  (3)出示作者的观点。
  “我坚决支持第三种结局。找到真正的老师是十分重要的,这比成为马戏团的明星或者每天有现成的一碗浓汤喝来得更重要。”
  (4)学生朗读,教师引导。
  ①作者为什么支持第三种结局?(找到真正的老师很重要)
  ②小公鸡、杜鹃、小母牛为什么不是小狗真正的老师?(它们虽然很热心,但教给小狗的都不是适合它的本领;只有那只会叫的狗,才让小狗真正找回了自我。)
  3.刚才我们交流了多种结局。此时此刻,如果让你重新给这个故事设计一个结局,你会怎么设计?请说明理由。
  四、拓展延学,走近一位伟大的作家
  1.走近作者罗大里。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大家知道罗大里吗?
  (2)出示作者简介。
  罗大里,1920年生于意大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电话里的故事》《有三个结尾的故事》等。1970年,他荣获“国际安徒生奖”。
  (3)从这份简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好书推荐。
  课后阅读《有三个结尾的故事》,比较每个故事不同的结局,想想自己最喜欢哪一种结局,为什么。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小越街道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通过欣赏图片、聆听故事,感受童话故事中大胆想象的趣味性。  2. 对比课内外童话故事的文本结构,感知童话情节反复的特点,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大胆想象,感受趣味  1. 欣赏教材“习作”中的图片。  2. 说一说这些想象哪里很有趣。  3. 你还有其他很有趣的想象吗?  4. 欣赏绘本《变大变小的狮子》的“变小”部分。  二、对比文本,学习反复  让我们
文本解读  1.厘清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本单元导语点明了语文要素:观察。课文的编排意图是要落实这一要素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方法指导;交流平台是习作单元的灵魂,重在归纳梳理、提炼方法;习作例文是进一步感知方法;习作则是实践运用学到的方法,形成单元学习成果。可见,本单元从导语、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到习作安排,都围绕观察这一目标来设计。编者意图是将阅读中习得的方法在习作中运用,体现阅读与
教学目标:  1. 认识“箱”“夸”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缝”“夹”,借助图片、字典、课文语境理解“夹袄”等词语。会写“衬”“衫”等12个字。  2. 分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裁缝和顾客的性格特点,读出裁缝和顾客不同的语气。  3. 利用表格梳理故事主要内容。借助表格学习按时间顺序、找主要人物、抓关键情节进行简要复述;通过关注细节描写,学习用自己的话生动复述。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激趣导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自我提问”阅读策略单元,围绕“自我提问”阅读策略的学习,安排了4篇课文。教学时,要遵循教材的内在逻辑,通过梯度式支架教学,把教学效能最大化。  一、遵循单元内在逻辑  阅读教学中的“自我提问”,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在理解文章的关键处向自己提出问题, 问题涵盖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关键情节的推理、课文框架结构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寄寓的情感, 以及对整个作品的评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写了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机智聪明、遇事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由于年代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文艰涩难懂,这也正好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人教版教材共选编了四篇文言文,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选编文言文,
适用年级:二年级  教学目标:  1. 在愉悦的交流氛围中,更深入地认识书中的人物。  2. 能对感兴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  3. 在群文阅读中,连结“群狼形象”,体验、辨析、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4. 激发阅读其他童话书籍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猜人物  师:《笨狼的故事》这本书陪我们度过了两个星期的时光,我们一起评选最有趣的故事,一起读故事讲故事,很快乐!相信
课堂实录  一、回顾方法,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读书》第三则,在前两则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到不少读书方法,第一种方法,谁读给大家听?(出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生读)  师:你怎么理解“眼到”?  生:读书的时候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要看清楚。  师:“口到”怎样理解?  生:就是要放出声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生:要多读几遍,读熟练。  师:那怎样才
文本解读  《有趣的动物》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口语交际课。本课主题聚焦,围绕“有趣”来谈,且介绍的是“有趣的动物”。笔者以为,这种“有趣”不仅仅是说的人这么认为的,也应该让听的人认同这种看法。教材中也明示了本课的目标应从一年级的“敢说”“说清楚、听清楚”向“说清楚、听明白”发展。“听明白”意味着不仅要听清楚,还要能听懂。在此基础上,还提出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相比一年级的交际
在一个研讨会的会场上,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找春天》。讲到“羞”字时,他说:“上面是个‘羊’字,下面是个‘丑’字,其实原来不是‘丑’,但是今天我们都写成了‘丑’,我们就按这个意思理解,小羊甩起小尾巴,遮住了丑的地方。”大部分孩子接受了这个解释,有个叫龚可心的小女孩执着地举起手来发问:“请问,它原来下面到底是什么呢?”  听课的老师大笑起来,我也在台下微笑:这笑不是嘲笑,而是出于对
总有一些精彩的课堂长久地在脑海中印刻着,没有刻意去记,但常常涌上心头,浮现眼前——  支玉恒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让学生自由朗读,就“悟出道理、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感到兴趣、提出疑难”五个方面圈点批注,然后交流。支老师则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学习、追问,或者在学生碰上困难的地方点拨。  学生汇报“说碰壁”一部分时,支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  第一次追问:“好,你是说作者用‘碰壁’来说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