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1.厘清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本单元导语点明了语文要素:观察。课文的编排意图是要落实这一要素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方法指导;交流平台是习作单元的灵魂,重在归纳梳理、提炼方法;习作例文是进一步感知方法;习作则是实践运用学到的方法,形成单元学习成果。可见,本单元从导语、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到习作安排,都围绕观察这一目标来设计。编者意图是将阅读中习得的方法在习作中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并重,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横向联系,体现由读到写的编排理念。
本单元是集中训练观察,但观察训练不是由这一次习作就能完成的,以后还要继续训练。观察方法的训练也不是由这一个单元教学来完成,这一个学期都要训练。同时,学生习作不是零基础,每一课后面的小练笔都是写观察片段,习作是将学到的方法再次灵活运用。
2.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本单元观察内容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在单元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阅读课后指导学生完成小练笔,这样习作中便能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
习作教学既要从阅读中获取营养,做到以读带写;也要从习作例文中提炼方法,做到以仿促写。课堂上要给足学生习作时间,先进行写作实践,然后借例文让学生自主梳理提炼和选择方法修改、补充习作,避免过多的讲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老师讲一堆写作技能,学生写的时候一个也用不上。其实,作前指导更重要的是培养兴趣。
3.加强过程指导,增强习作自信,乐于书面表达
学生在哪里?学生不是零起点,在第一学段已经有留心周围事物的观察基础,但学生处于无意观察、碎片化观察,甚至是模糊观察、“点”的观察阶段。本课学生能够到哪里?让学生由无意观察走向有意观察、重点观察。对于观察的训练以前是散点训练,这一个单元是集中训练、强化训练。教学中要注重作适切的活动设计,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中学习多角度、多感官的观察策略。
2.仔细观察一种事物或一种场景,学会把所观察的事物不拘形式地用文字写下来。
3.在交流分享习作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学习细致观察和观察事物变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初感观察快乐
游戏1:袋子里装有几种水果,让学生手伸进去摸,猜自己摸到的是什么水果。(如摸到橘子,学生会说圆溜溜的,果皮不光滑,这是橘子。)——用触觉判断。
游戏2:蒙上眼睛,由同桌从果盘里插一块水果,用鼻子闻一闻后判断是什么水果。(如芒果、榴莲味道特殊,橘子、香蕉味道也各不相同。)——用嗅觉判断。
游戏3:果盘里放有多种水果
块,请小朋友蒙上眼睛,用牙签插一块水果品尝后说是什么水果,说清楚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如葡萄又酸又甜、柠檬特别的酸……)——用味觉判断。
教师适时评价并小结:我们刚才通过尝、闻、摸,运用多感官来猜水果。同样,我们观察周围的事物也可以像这样,运用多种感官。
二、创设交际情境,交流观察所得
1.深秋时节,大自然发生了许多奇妙的变化,最近这段时间大家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一定有许多新发现。前不久我们与北方的学校联谊,一一结对交流,成为了笔友。大家可以选择印象深的一种事物写下来,向笔友介绍。(教师在这里要强调这一次只介绍一种事物)
2.播放课前搜集到的学生观察的照片和一两个观察的微视频,唤醒生活的记忆,激发交流的兴趣。预设观察的内容有:观察街道两旁银杏树落叶的情景;校园里梧桐叶的变化、同学们着装的变化;公园里的枫树变化或菊花盛开的美景;田野里向日葵结籽时花盘的变化过程;持续观察月亮的变化;观察天空中大雁的飞行;家里小动物的活动;观察自己喜爱吃的水果,如石榴、柿子(买来的青柿子变红的过程)等。
3.小组内选择自己观察中印
象深的事物充分交流,你说我听或你说我补充(如果你也了解这个事物),你说我评价,对说得不好的我帮助。选出优秀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
4.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正确方法。
5.学生将自己观察的印象深的一种事物用一段话写下来。(要保证20分钟写作时间)
三、梳理例文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1.习作与例文片段比较,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出示例文片段1: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碰到杨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样细腻而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而是因为太红了,看上去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学生朗读。指名说:杨梅的外形——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颜色——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而是因为太红了,看上去像黑的。果肉是新鲜红嫩的。
(作者用眼睛看、舌头触。)
出示例文片段2:
沒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杨梅吃得太多,感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这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多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已经被它酸倒了。
标出写杨梅味道的词语和吃杨梅后感觉的句子。 师生共同总结观察策略:多感官观察(眼睛看、用手摸、鼻子闻、舌头尝)、多角度观察(大小、形状、颜色、味道、触感等)、注意事物变化(外形、颜色、味道的变化),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
2.选择之前播放的微视频、图片与学生习作对应,细致观察处借微视频、图片来回顾、欣赏。遗忘的地方可以利用微视频、图片再回顾,在观察不细致的地方给予点拨和补充。学生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和例文中的观察方法,修改补充。
(出示石榴生长过程图,略。)
看:刚开始石榴是浅绿色的,逐渐变黄,熟透了的石榴皮是红的,皮上面布满了许多褐色的斑点。石榴从外表看就像一块凹凸不平的彩色石头,又像极了一个红色的花瓶。
摸:感觉滑溜溜的,虽然这个石榴看起来凹凸不平,可它其实没那么粗糙。
剥开石榴皮,露出了一层膜,石榴籽红白相间,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红宝石。
尝:甜津津的,好吃极了。
学生从这几方面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拘形式。
四、同桌交流分享,重视作后修改
1.同桌互相介绍自己观察的事物,重视自我修改。可以多种形式地读自己的习作,然后修改。(自评习作)
2.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修改明显的错误。
3.教师展示优秀习作,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互评习作)
习作评价要素:
我观察时运用了多感官。
我觀察时很细致。
我注意观察对象的变化。
我观察时有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我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并且标点正确、句子通顺、书写整齐。
五、运用观察策略,自主观察生活
1.自主短时间观察:①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方法可以用敲打蛋壳听声音、旋转鸡蛋看速度、摇晃鸡蛋、闻闻味道等);②给长辈泡茶,观察泡茶的过程。可以泡碧螺春、荷叶茶等,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按照自己想到的方式进行观察,并且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与同伴交流。
2.自主连续观察活动,做好“每日一记”:用水将几粒绿豆泡在透明的玻璃杯里,杯底放一小块纱布,每天注意观察绿豆的变化,可以将每天的观察用相机拍下来,并及时记录观察所得。
连续观察绿豆,填写观察表1:
3.每日观察交流5分钟,最后评选“小小观察家”。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浦口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
1.厘清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本单元导语点明了语文要素:观察。课文的编排意图是要落实这一要素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方法指导;交流平台是习作单元的灵魂,重在归纳梳理、提炼方法;习作例文是进一步感知方法;习作则是实践运用学到的方法,形成单元学习成果。可见,本单元从导语、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到习作安排,都围绕观察这一目标来设计。编者意图是将阅读中习得的方法在习作中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并重,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横向联系,体现由读到写的编排理念。
本单元是集中训练观察,但观察训练不是由这一次习作就能完成的,以后还要继续训练。观察方法的训练也不是由这一个单元教学来完成,这一个学期都要训练。同时,学生习作不是零基础,每一课后面的小练笔都是写观察片段,习作是将学到的方法再次灵活运用。
2.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本单元观察内容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在单元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阅读课后指导学生完成小练笔,这样习作中便能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
习作教学既要从阅读中获取营养,做到以读带写;也要从习作例文中提炼方法,做到以仿促写。课堂上要给足学生习作时间,先进行写作实践,然后借例文让学生自主梳理提炼和选择方法修改、补充习作,避免过多的讲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老师讲一堆写作技能,学生写的时候一个也用不上。其实,作前指导更重要的是培养兴趣。
3.加强过程指导,增强习作自信,乐于书面表达
学生在哪里?学生不是零起点,在第一学段已经有留心周围事物的观察基础,但学生处于无意观察、碎片化观察,甚至是模糊观察、“点”的观察阶段。本课学生能够到哪里?让学生由无意观察走向有意观察、重点观察。对于观察的训练以前是散点训练,这一个单元是集中训练、强化训练。教学中要注重作适切的活动设计,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中学习多角度、多感官的观察策略。
2.仔细观察一种事物或一种场景,学会把所观察的事物不拘形式地用文字写下来。
3.在交流分享习作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学习细致观察和观察事物变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初感观察快乐
游戏1:袋子里装有几种水果,让学生手伸进去摸,猜自己摸到的是什么水果。(如摸到橘子,学生会说圆溜溜的,果皮不光滑,这是橘子。)——用触觉判断。
游戏2:蒙上眼睛,由同桌从果盘里插一块水果,用鼻子闻一闻后判断是什么水果。(如芒果、榴莲味道特殊,橘子、香蕉味道也各不相同。)——用嗅觉判断。
游戏3:果盘里放有多种水果
块,请小朋友蒙上眼睛,用牙签插一块水果品尝后说是什么水果,说清楚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如葡萄又酸又甜、柠檬特别的酸……)——用味觉判断。
教师适时评价并小结:我们刚才通过尝、闻、摸,运用多感官来猜水果。同样,我们观察周围的事物也可以像这样,运用多种感官。
二、创设交际情境,交流观察所得
1.深秋时节,大自然发生了许多奇妙的变化,最近这段时间大家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一定有许多新发现。前不久我们与北方的学校联谊,一一结对交流,成为了笔友。大家可以选择印象深的一种事物写下来,向笔友介绍。(教师在这里要强调这一次只介绍一种事物)
2.播放课前搜集到的学生观察的照片和一两个观察的微视频,唤醒生活的记忆,激发交流的兴趣。预设观察的内容有:观察街道两旁银杏树落叶的情景;校园里梧桐叶的变化、同学们着装的变化;公园里的枫树变化或菊花盛开的美景;田野里向日葵结籽时花盘的变化过程;持续观察月亮的变化;观察天空中大雁的飞行;家里小动物的活动;观察自己喜爱吃的水果,如石榴、柿子(买来的青柿子变红的过程)等。
3.小组内选择自己观察中印
象深的事物充分交流,你说我听或你说我补充(如果你也了解这个事物),你说我评价,对说得不好的我帮助。选出优秀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
4.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正确方法。
5.学生将自己观察的印象深的一种事物用一段话写下来。(要保证20分钟写作时间)
三、梳理例文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1.习作与例文片段比较,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出示例文片段1: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碰到杨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样细腻而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而是因为太红了,看上去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学生朗读。指名说:杨梅的外形——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颜色——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而是因为太红了,看上去像黑的。果肉是新鲜红嫩的。
(作者用眼睛看、舌头触。)
出示例文片段2:
沒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杨梅吃得太多,感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这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多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已经被它酸倒了。
标出写杨梅味道的词语和吃杨梅后感觉的句子。 师生共同总结观察策略:多感官观察(眼睛看、用手摸、鼻子闻、舌头尝)、多角度观察(大小、形状、颜色、味道、触感等)、注意事物变化(外形、颜色、味道的变化),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
2.选择之前播放的微视频、图片与学生习作对应,细致观察处借微视频、图片来回顾、欣赏。遗忘的地方可以利用微视频、图片再回顾,在观察不细致的地方给予点拨和补充。学生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和例文中的观察方法,修改补充。
(出示石榴生长过程图,略。)
看:刚开始石榴是浅绿色的,逐渐变黄,熟透了的石榴皮是红的,皮上面布满了许多褐色的斑点。石榴从外表看就像一块凹凸不平的彩色石头,又像极了一个红色的花瓶。
摸:感觉滑溜溜的,虽然这个石榴看起来凹凸不平,可它其实没那么粗糙。
剥开石榴皮,露出了一层膜,石榴籽红白相间,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红宝石。
尝:甜津津的,好吃极了。
学生从这几方面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拘形式。
四、同桌交流分享,重视作后修改
1.同桌互相介绍自己观察的事物,重视自我修改。可以多种形式地读自己的习作,然后修改。(自评习作)
2.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修改明显的错误。
3.教师展示优秀习作,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互评习作)
习作评价要素:
我观察时运用了多感官。
我觀察时很细致。
我注意观察对象的变化。
我观察时有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我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并且标点正确、句子通顺、书写整齐。
五、运用观察策略,自主观察生活
1.自主短时间观察:①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方法可以用敲打蛋壳听声音、旋转鸡蛋看速度、摇晃鸡蛋、闻闻味道等);②给长辈泡茶,观察泡茶的过程。可以泡碧螺春、荷叶茶等,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按照自己想到的方式进行观察,并且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与同伴交流。
2.自主连续观察活动,做好“每日一记”:用水将几粒绿豆泡在透明的玻璃杯里,杯底放一小块纱布,每天注意观察绿豆的变化,可以将每天的观察用相机拍下来,并及时记录观察所得。
连续观察绿豆,填写观察表1:
3.每日观察交流5分钟,最后评选“小小观察家”。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浦口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