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统编本三上)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n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1.厘清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本单元导语点明了语文要素:观察。课文的编排意图是要落实这一要素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方法指导;交流平台是习作单元的灵魂,重在归纳梳理、提炼方法;习作例文是进一步感知方法;习作则是实践运用学到的方法,形成单元学习成果。可见,本单元从导语、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到习作安排,都围绕观察这一目标来设计。编者意图是将阅读中习得的方法在习作中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并重,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横向联系,体现由读到写的编排理念。
  本单元是集中训练观察,但观察训练不是由这一次习作就能完成的,以后还要继续训练。观察方法的训练也不是由这一个单元教学来完成,这一个学期都要训练。同时,学生习作不是零基础,每一课后面的小练笔都是写观察片段,习作是将学到的方法再次灵活运用。
  2.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本单元观察内容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在单元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阅读课后指导学生完成小练笔,这样习作中便能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
  习作教学既要从阅读中获取营养,做到以读带写;也要从习作例文中提炼方法,做到以仿促写。课堂上要给足学生习作时间,先进行写作实践,然后借例文让学生自主梳理提炼和选择方法修改、补充习作,避免过多的讲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老师讲一堆写作技能,学生写的时候一个也用不上。其实,作前指导更重要的是培养兴趣。
  3.加强过程指导,增强习作自信,乐于书面表达
  学生在哪里?学生不是零起点,在第一学段已经有留心周围事物的观察基础,但学生处于无意观察、碎片化观察,甚至是模糊观察、“点”的观察阶段。本课学生能够到哪里?让学生由无意观察走向有意观察、重点观察。对于观察的训练以前是散点训练,这一个单元是集中训练、强化训练。教学中要注重作适切的活动设计,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中学习多角度、多感官的观察策略。
  2.仔细观察一种事物或一种场景,学会把所观察的事物不拘形式地用文字写下来。
  3.在交流分享习作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的乐趣,学习细致观察和观察事物变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初感观察快乐
  游戏1:袋子里装有几种水果,让学生手伸进去摸,猜自己摸到的是什么水果。(如摸到橘子,学生会说圆溜溜的,果皮不光滑,这是橘子。)——用触觉判断。
  游戏2:蒙上眼睛,由同桌从果盘里插一块水果,用鼻子闻一闻后判断是什么水果。(如芒果、榴莲味道特殊,橘子、香蕉味道也各不相同。)——用嗅觉判断。
  游戏3:果盘里放有多种水果
  块,请小朋友蒙上眼睛,用牙签插一块水果品尝后说是什么水果,说清楚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如葡萄又酸又甜、柠檬特别的酸……)——用味觉判断。
  教师适时评价并小结:我们刚才通过尝、闻、摸,运用多感官来猜水果。同样,我们观察周围的事物也可以像这样,运用多种感官。
  二、创设交际情境,交流观察所得
  1.深秋时节,大自然发生了许多奇妙的变化,最近这段时间大家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一定有许多新发现。前不久我们与北方的学校联谊,一一结对交流,成为了笔友。大家可以选择印象深的一种事物写下来,向笔友介绍。(教师在这里要强调这一次只介绍一种事物)
  2.播放课前搜集到的学生观察的照片和一两个观察的微视频,唤醒生活的记忆,激发交流的兴趣。预设观察的内容有:观察街道两旁银杏树落叶的情景;校园里梧桐叶的变化、同学们着装的变化;公园里的枫树变化或菊花盛开的美景;田野里向日葵结籽时花盘的变化过程;持续观察月亮的变化;观察天空中大雁的飞行;家里小动物的活动;观察自己喜爱吃的水果,如石榴、柿子(买来的青柿子变红的过程)等。
  3.小组内选择自己观察中印
  象深的事物充分交流,你说我听或你说我补充(如果你也了解这个事物),你说我评价,对说得不好的我帮助。选出优秀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
  4.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正确方法。
  5.学生将自己观察的印象深的一种事物用一段话写下来。(要保证20分钟写作时间)
  三、梳理例文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1.习作与例文片段比较,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出示例文片段1: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碰到杨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样细腻而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而是因为太红了,看上去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学生朗读。指名说:杨梅的外形——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颜色——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而是因为太红了,看上去像黑的。果肉是新鲜红嫩的。
  (作者用眼睛看、舌头触。)
  出示例文片段2:
  沒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杨梅吃得太多,感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这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多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已经被它酸倒了。
  标出写杨梅味道的词语和吃杨梅后感觉的句子。   师生共同总结观察策略:多感官观察(眼睛看、用手摸、鼻子闻、舌头尝)、多角度观察(大小、形状、颜色、味道、触感等)、注意事物变化(外形、颜色、味道的变化),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
  2.选择之前播放的微视频、图片与学生习作对应,细致观察处借微视频、图片来回顾、欣赏。遗忘的地方可以利用微视频、图片再回顾,在观察不细致的地方给予点拨和补充。学生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和例文中的观察方法,修改补充。
  (出示石榴生长过程图,略。)
  看:刚开始石榴是浅绿色的,逐渐变黄,熟透了的石榴皮是红的,皮上面布满了许多褐色的斑点。石榴从外表看就像一块凹凸不平的彩色石头,又像极了一个红色的花瓶。
  摸:感觉滑溜溜的,虽然这个石榴看起来凹凸不平,可它其实没那么粗糙。
  剥开石榴皮,露出了一层膜,石榴籽红白相间,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红宝石。
  尝:甜津津的,好吃极了。
  学生从这几方面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拘形式。
  四、同桌交流分享,重视作后修改
  1.同桌互相介绍自己观察的事物,重视自我修改。可以多种形式地读自己的习作,然后修改。(自评习作)
  2.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修改明显的错误。
  3.教师展示优秀习作,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互评习作)
  习作评价要素:
  我观察时运用了多感官。
  我觀察时很细致。
  我注意观察对象的变化。
  我观察时有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我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并且标点正确、句子通顺、书写整齐。
  五、运用观察策略,自主观察生活
  1.自主短时间观察:①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方法可以用敲打蛋壳听声音、旋转鸡蛋看速度、摇晃鸡蛋、闻闻味道等);②给长辈泡茶,观察泡茶的过程。可以泡碧螺春、荷叶茶等,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按照自己想到的方式进行观察,并且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与同伴交流。
  2.自主连续观察活动,做好“每日一记”:用水将几粒绿豆泡在透明的玻璃杯里,杯底放一小块纱布,每天注意观察绿豆的变化,可以将每天的观察用相机拍下来,并及时记录观察所得。
  连续观察绿豆,填写观察表1:
  3.每日观察交流5分钟,最后评选“小小观察家”。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浦口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教材是为了解决好这个“根本性问题”的主要內容。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强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古诗文的大量入选则是其中的一大体现,它与从小培养儿童的家国情怀、德行情愫、审美情绪和语言情意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诗教育中如何处理好典故的教学,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所谓典故,就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师出示图片,生认读词语“壁虎”和“墙壁”。)  师:看看图上是哪一种小动物?  生:壁虎。  师:读准字音。  (生读)  师:(出示“壁虎”一词)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语,注意要读准字音。  (生齐读带拼音词语)  师:看看图,小壁虎待在哪里呢?  生:墙上。  师:谁能把话说完整?  生:小壁虎待在墙上。  师:话说得完整,讓人一听就明白了。  (师出示“墙”字,引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字的形、音、义,会写“援、俱、弗”3个字;学习“惟弈秋之为听”宾语前置句式。  2.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3.学习朗读停顿表达文本内容的方法,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  (板书“学弈”,生齐读。)出示《孟子》及孟子信息资料。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
时下,语文界在阅读教学方面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在教学设计之前,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再根据文本解读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可见,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但文本解读和有效的教学设计之间还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文本解读透了就一定能产生有效的教学设计?从文本解读到的内容是否就可以全盘搬进教学设计里?……显然,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必须从学生的视角把解读到
教学目标:  1.认读“芙、蓉”等7个生字,学习多音字“单”,会写“壶、砚”等8个生字,理解“单于”“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读熟、背诵并理解三首诗的意思,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发现并理解三首诗中表现精神品  质的句子,并体悟其分别运用语言、行为、感受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尝试在语言练习中运用。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朗读诗歌,学习字词,感知三首诗的浅层关联  一、导课  要
“小老鼠(吱吱吱),上灯台(吱吱吱),偷油吃(吱吱吱,吱吱吱),下不来(吱吱吱)……”  每天吃完晚饭,我都会给家里的小朋友唱有小老鼠叫声的《小老鼠偷油歌》,他非常喜欢,而这样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很偶然的课堂教学。  那是我第一次带一年级,适逢统一使用统编本教材,在学习完“gkh”的拼读后,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儿歌《说话》:“小溪流说话,哗哗,哗哗。/小雨点说话,沙沙,沙沙。/小鸽子说话,咕咕,咕咕。/
摘 要从网络课程研究的内容和现状出发,说明了WebQuest与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基于WebQuest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特点、设计目标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 网络课程;WebQuest;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0-0041-02  Network Course Design based on WebQ
当元旦与期末考相遇,新年也染上了浓重的复习气息。节前最后一天的课我准备盘点本期作文,这样例行周记,学生就可以在家潜心修炼、切磋文技,返校后我可以随学生的作文看人间欢喜,到各处游历,体验各种美食……  然而夢想还未照进现实,就被惊醒了。办公室外走道上一堆学生的哄闹声由远及近,几人一唱一和,语调凄婉忧伤:“举头望明月啊,低头写作文。”“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文。”“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文
我常常想起郭老师在师范学校教我们书法课的情形。那样的岁月,课程表上常常排着下午的第一节课——学写字。郭老师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来到我们的教室,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十分安静。我们被郭老师那气宇轩昂的样子折服了。无论任何时间,只要他来到教室,我们都会屏息凝神,像是能感受到郭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的书卷气。虽然郭老师个子不高,身材瘦削,但他的精神矍铄,总会让人眼前一亮。更让人难忘的是,他那乌黑浓密的长眉毛一个劲地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通过欣赏图片、聆听故事,感受童话故事中大胆想象的趣味性。  2. 对比课内外童话故事的文本结构,感知童话情节反复的特点,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大胆想象,感受趣味  1. 欣赏教材“习作”中的图片。  2. 说一说这些想象哪里很有趣。  3. 你还有其他很有趣的想象吗?  4. 欣赏绘本《变大变小的狮子》的“变小”部分。  二、对比文本,学习反复  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