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受到普遍关注,在数学课改理念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新模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者共同探究的重要话题。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经。
一、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教学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例如:二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二年级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原来我在教学平移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书中的例子电缆车、升降机大多一无所知,给概念的认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现在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小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兴趣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轻松活泼。课堂中适时采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信息技术就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等手段,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活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就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把学生带进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情境: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逛公园,大头儿子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动不了。接着改乘椭圆形轮子的小车,车开动了,但大头儿子被颠得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坐在圆形轮子的小车上,小车很平稳地向前滚动,大头儿子开心极了。那么圆形与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呢?圆形轮子的小车开起来为什么平平稳稳呢?很自然地揭示出新知。通过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情景中自觉地、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在新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感到教材中练习多,课时少。利用了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简化教学程度,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需要进行一些思维灵活性训练、巩固性练习、阶段性复习和总复习,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这种教学活动,要求节奏快,容量大,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对这种要求是很难实现的,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如复习几何图形时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动态变化功能演示,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变长或变短,正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一条边如果变长或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梯形的一个底变为0,梯形就变为三角形了,演示使学生体会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梯形与长、正方形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图形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公式之间有没有联系呢?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起来呢?通过操作、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白:长方形一条长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正方形的一条边变长也可以变成梯形,把三角形可以看成上底是0的特殊梯形。这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可用梯形公式来解答了。如此,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达到了融汇贯通的目的。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情感,要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训练思维的多端性,要扩大知识面,训练思维的变通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在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引导学生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从而标新出异,努力实现思维起点和途径的多样性。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推导时,因为梯形是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所以在研究梯形时,常常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书本上单一的图形变化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图画软件,设置了多种梯形的分割、移动和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把数学课的枯燥抽象教学演变为一节自己动手制作演示课件的整合课,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一个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以书上的图形演变为基础,在他们的成果演示中,出现了六种图形的演变,并且都能根据图形的变化过程讲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其中有些图形的转化甚至超出了教师预期的目标。
总之,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课堂应该是学生活动的天地。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潜能,实施素质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实践,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准确、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深奥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给学生创设全新的学习环境,把教学活动定位为学生的主体探索过程,使学生手、眼、脑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多种能力,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转贴于
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一、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教学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例如:二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二年级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原来我在教学平移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书中的例子电缆车、升降机大多一无所知,给概念的认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现在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小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兴趣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轻松活泼。课堂中适时采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信息技术就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等手段,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活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就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把学生带进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情境: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逛公园,大头儿子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动不了。接着改乘椭圆形轮子的小车,车开动了,但大头儿子被颠得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坐在圆形轮子的小车上,小车很平稳地向前滚动,大头儿子开心极了。那么圆形与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呢?圆形轮子的小车开起来为什么平平稳稳呢?很自然地揭示出新知。通过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情景中自觉地、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在新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感到教材中练习多,课时少。利用了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简化教学程度,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需要进行一些思维灵活性训练、巩固性练习、阶段性复习和总复习,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这种教学活动,要求节奏快,容量大,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对这种要求是很难实现的,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如复习几何图形时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动态变化功能演示,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变长或变短,正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一条边如果变长或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梯形的一个底变为0,梯形就变为三角形了,演示使学生体会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梯形与长、正方形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图形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公式之间有没有联系呢?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起来呢?通过操作、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白:长方形一条长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正方形的一条边变长也可以变成梯形,把三角形可以看成上底是0的特殊梯形。这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可用梯形公式来解答了。如此,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达到了融汇贯通的目的。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情感,要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训练思维的多端性,要扩大知识面,训练思维的变通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在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学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引导学生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从而标新出异,努力实现思维起点和途径的多样性。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推导时,因为梯形是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所以在研究梯形时,常常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书本上单一的图形变化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图画软件,设置了多种梯形的分割、移动和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演示,把数学课的枯燥抽象教学演变为一节自己动手制作演示课件的整合课,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一个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以书上的图形演变为基础,在他们的成果演示中,出现了六种图形的演变,并且都能根据图形的变化过程讲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其中有些图形的转化甚至超出了教师预期的目标。
总之,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课堂应该是学生活动的天地。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潜能,实施素质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实践,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准确、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深奥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给学生创设全新的学习环境,把教学活动定位为学生的主体探索过程,使学生手、眼、脑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多种能力,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转贴于
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