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灵感思维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uefu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与思维相辅相成,关系至为密切。而今,语文教学多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培养,少讲甚或不讲灵感思维的训练,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方式分别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其中灵感思维不可等闲视之。关于灵感思维这一概念,古今中外的文论之中,几乎都有阐释。我国古代《文赋》指出:“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意即灵感产生时,文思如天风海雨。而文学创作和研究都离不开灵感思维,“思如风发,言若泉涌,摇笔挥洒,骏利无状”的境界恐怕非灵感思维难以达到。如果说文艺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加工,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文艺作品的再创造。特别是语文课本中的散文诗歌等,离开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便难以引领学生进入其中去欣赏品味。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难以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所以,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通常能体现出一定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艺术。
  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正处在“愤”和“悱”的思维阶段。他们知识丰富,思想活跃,对外部世界无不充满好奇之心,高度的好奇心又促使他们想更多更深地了解外部世界。有经验的教师会针对这种心理,采用一定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灵感,帮助学生产生更为活跃的思想和联想,从而结出创造性思维的果实。
  现今,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思维方式: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突出的思维方式是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观察呈现理性、逻辑的分析;人文主义则更多地重视感知灵感和综合。显而易见,前者稍显呆板,后者略呈浪漫。如果把这两者有机结合,相互通融,艺术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只强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定式,在思维活动中立体交叉,创造者即活动的主体一定能在最佳的心理构成和心理合力作用下,获得强烈的、明快的、和谐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信息,按最优化的科学思路,灵活地借助想象和联想、直觉与灵感等因素,实现重新组合,脱颖升华,并以此促进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基于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就需要自觉地运用灵感思维方法,在原有的形象生动的言语表达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造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进行语文课的协同合作教学。即通过言语、实物、图像、音乐等直观教学形式来启迪思路,通过联想、想象等抽象思维方式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灵感思维通常遵从这样的“教学链”:
  首先是入境。灵感不是天外来客,它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境域,才能让学生“入境”。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情境,诸如实物演示情境、图像再现情境、多媒体显示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来促使学生浮想联翩。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之前,我们可以先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通过悠扬、舒缓、美妙的乐声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产生有关“月”的思维联想和艺术感觉。这样,教师就借助音乐语言给学生创造出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其身临其境,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是启迪。启迪是连接各种思维信息的纽带,也是开启新思路的钥匙。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思路诱导,在系统讲授过程中,如果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内在的作者思路,并据此明确自己的讲课思路,有意识地启迪学生追寻教师的讲授思路,从而有效地影响、丰富和优化学生脑海中解决问题的思路网络;二是教师的课堂提问、悬念设置等,要有利于学生从各种“启发原型”中得到启迪。如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可启迪学生以理清文章脉络为基础,探寻文章写作手法,以此来分析把握“空中楼阁”的内涵,并以理解关键语句的方法,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采用前后对照的形式,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握作者情怀,从而认识写作构思的自然巧妙、天衣无缝。
  再次是触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言:“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教师的教学启迪必然引起学生学习的触发。而真正的触发应该有一种创造的激情、一种神圣崇高的心境。如读《我有一个梦想》时,应深切感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对这个世界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是顿悟。它是灵感在潜意识孕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时的瞬间表现,是一种自由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心领神会。它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时,不拘泥于字句、章法,能够超脱客体的具体形貌、个别细节,作出非凡的联想和想象。如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教师应在分析初秋景物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这里环境的特征,认识到这种环境的特征正是诗人理想之中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宁静闲适、自在惬意生活的写真。
  综上所述,通过“入境—启迪—触发—顿悟”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学链接,形成了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语文教学中知、情、意的和谐统一,进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责 编 木 子)
其他文献
本文从热爱学生,积极主动配合班主任工作,搞好自己学科教学以及当好学生镜子几个方面简述了如何当好副班主任这个角色,表达了本人对副班主任角色的愉悦感,自豪感.
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焦点”。我校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从“练说—写话—写段—仿写”,到“写物—写事—写人—抒情”,形成了“先说后写,连句成段;由段到篇,先仿后写;由易到难,由篇到面;循序渐进,先叙事后抒情”的序列化教学方法,使学生作文有“序”可循。     一、先说后写,连句成段     小学生语言潜力很大,他们经常表现出多嘴多舌、爱看爱听的
小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
评课,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及其效果作出的价值判断,并以此改进教师的“教”与“学”。自
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而朗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因此,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朗读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前些日子,我随中心校领导一起到全镇15所学校去验收优质课,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学生不会读书。走进教室听一听,看一看,低年级的小学生背着手,仰着小脑瓜,拉着声音唱读;中高年级的学生,有的读得一字一拍,有的读得
说到解放后河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必然要提起王锡璋同志。从1958年元月起到1983年,王锡璋先后担任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厅长,时间长达25年之久,后又担任了两年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离休后他继续担任河南省政府教育咨询组成员,仍然经常关心教育工作。王锡璋长期主管河南省教育工作,为发展河南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谓河南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导者、实践者和见证人。  1995年春,笔
实践证明,现代媒体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进入课堂后,使教育、教学超越传统视野,打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创造出知识、学问来源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一、运用多媒体动画功能,领悟优美的景物描写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经验,引导学生
这本书是一个学生塞给我的。我不是不愿读,是内心一直对吴宓没有好感,其理由与一般人一样幼稚得可爱: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在天翻地覆的“新文化运动”中竞以复古派的面目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课程目标、教学要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也要随之而变化,如何顺应这些变化,成功地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绝不是仅仅启用新教材这么简单的问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以备课理念和备课行为的转变为起点的,要改变传统的对备课的认识,除了原有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以外,还要从提高专业素质、开展校内互助、挖掘社会课程资源的视角来“备课”。   教师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