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人类与自然的精彩对话,一曲创新与绿色的和谐乐章,一个中国与世界的交融平台
  雄伟的长城脚下、美丽的妫水河畔,“我希望,这片园区所阐释的绿色发展理念能传导至世界各个角落。”4月28日晚,伴随习近平主席浑厚的声音,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式拉开帷幕。4月29日至10月7日面向公众开放。这是继1999年昆明世园会后,国际最高级别的园艺博览会再次来到中国,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赴这场“绿色之约”。
  地球,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不久前,美國航天局的卫星数据显示,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而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的这一园艺“奥林匹克”盛会,犹如一扇窗口,向世界昭示一个古老东方大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和各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决心,更昭示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信念和信心。
  “七年前,我们来到延庆园区选址时,这里有的只是妫水河畔古老而静谧的村庄、一个小小的鱼塘和一片郁郁葱葱的胡杨林。” 从小小鱼塘到7.3万平方米的妫汭湖,从一片空旷的园区到用158万吨泥土堆筑起的25米高的天田山,到园内503公顷核心园区,北京世园会“三月挖一湖,五月筑一山”,展现中国速度;从中国馆打下的第一根基础桩,到国际馆“种”下的第一朵“花伞”,形似如意的中国馆和94朵“花伞”组成的国际馆见证了中国匠心……
  作为开幕式主会场的妫汭剧场,宛若一只在山水之间的一只美丽灵动的翩跹展翅的蝴蝶。而园区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中国馆,则如一柄温润的如意舒展于青山绿水间。大部分展厅处于梯田之下,与大地景观融为一体,梯田上露出金色的钢结构屋顶,屋顶下展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园艺精华。这个优雅的设计始于对园艺、农耕和自然的理解——园艺脱胎于农耕,梯田是山区农耕文明的独特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借鉴人类早期“巢居”和“穴居”的古老智慧,中国馆被打造成一座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
  牌坊、徽派“三雕”……“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安徽园将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样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呈现在世人面前。“当地村民世世代代热爱居住的地方,常常将河水、溪水引入村庄,在村口修建亭廊、种植花木。”世园会安徽园设计师王引说,“这种开放式园林的生活方式保留了上千年,保护了青山绿水,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
  北京世园会不只是一扇绿色自然之窗,也是一扇品读中华文化的人文之窗。北京园“沁亭”看妫汭湖,诠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想生活;湖南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徐徐展开;山东园里通过五大景观展现齐风鲁韵,六艺台、六艺文化墙再现孔子讲学的历史情景……一处园林一处文化传承,勾勒出“绿色生活,美好家园”的愿景,彰显满满的文化自信。
  而在室外展园区的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3500条废旧轮胎被再度利用,摇身一变成为南美印加文明著名遗产“莫瑞梯田”的翻版,4000余株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马铃薯、甘薯作物陆续在梯田落地种植,一个轮胎生态园正在讲述着绿色、低碳、环保的生动故事。
  共赏百园,共品绿色。世园会,是一场人与自然的精彩会面,更是中国和世界在生态领域的一次深层对话——丹麦设计师从中国水墨画中汲取灵感,定义新园林;美国设计师带来“东西园”,探索寻找东方与西方园艺空间的“和而不同”;英国设计师受古丝绸之路的启发,用植物铺了一条“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丝路,入口处是欧洲树种,核心区为北京乡土植物……园艺作为人类文化与自然的结晶,是文明沟通与对话的桥梁。正如国外设计师的感受,“中国正在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响曲中,北京世园会让文明更好地交流互鉴。
  七年时光荏苒,北京世园会已经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典范和样板标杆。七年光阴流转,中国民众环保意识日渐觉醒,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低碳生活的理念日益扎根人心,“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共鸣。“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西方最早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学者之一、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评价说。“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城市的人口大国,中国积极有效地推进绿色城市理念,付出巨大努力来改善环境、保护自然,这对全世界具有示范作用。”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这样评价。
  以绿为“桥”,一场联通东西方文明、沟通国内外发展的盛会,必将推动全球生态文明行稳致远。以园为“路”,为了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为了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和世界携手,从北京出发……
  媒体评点:“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习近平主席的诗意表达,寄托着对未来的期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天,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在铺展开来;未来,全世界携手合作、并肩同行,我们就能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戚业嘉,人民网·观点频道)
  话题拓展: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生态文明;中国智慧;文化自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人类环境共同体的中国担当;世园会,全人类绿色梦想的结晶……
  (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新京报》等)
其他文献
在习总书记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尊老敬贤的国家温度,体会到了大国领袖的人格力量。  2017年11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在准备同代表们合影时,总书记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这时候,总书记一把拉开前排的凳子,微笑着问候说:“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
如果将人比喻为一株植物,那么许多人终其一生的培育就为了收获果实。这样的目标未免缺少魅力,这也是周国平先生所担心的。我们倘若只为收获,与植物又有何异?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开一次花。  从生物学上看,开花是结果前必不可少的过程,植物通过开花引来蜂蝶负责传粉。而我们选择开花,也是展现自己的勇气和追求的期望。柏拉图说:“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不论结果,这样的开花需要的是立于台前的勇气以及追
2015年,新材料作文占据了高考作文的半壁江山。但是,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却成了不少考生的“拦路虎”,无怪乎阅卷老师声称,如何选取一个恰当、新颖的立意角度,是决定一篇文章优劣的关键因素。从阅卷现场来看,考生主要的审题立意误区有:  一是“全面理解”误为“面面俱到”。“全面理解”,指的是理解题目的主旨、出题人的主要态度倾向。但作文题目往往是给出一个大的方向,我们只要能在所给题目的范围内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
岁月悄然流逝,如花的容貌也会渐渐凋零。  古往今来,多少人痴迷于重返青春年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前有秦始皇求取仙丹,不获而死,后有巴托里公爵夫人妄想从少女的血液中获得芳龄永驻的秘密……无数人求取在这漫漫不归途上,岂有一人永葆青春?  皆说彭祖以久特闻,可曾听说其求取长生之道?不过是坦然面对风霜罢了。我们的每一条皱纹,都是历经霜雪的见证,那松弛的皮肤下是日趋饱满的灵魂,又何必执着?  有这样一群佳人
近年来,时评类材料作文从2009年江西卷“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明星代言”,2011年新课标卷“大国崛起”,2013年新课标Ⅱ卷“同学关系调查”,到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2015年新课标I卷“小陈举报老陈”一直备受命题者青睐。  时评类材料作文行文要求考生对事件进行评论,但至于如何评论,大多数考生却很茫然,以致于文章思路不清、内容空洞。其实时评类材料作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评论便可轻易夺取
【2018年高考备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次,我在玩陀螺时,父親问我:“知道陀螺的底端为什么是尖的吗?”  “因为只有底端是尖的,陀螺才能旋转起来。”我说。  “如果把陀螺底端的尖截除,留下一个较大的横切面,陀螺还能旋转起来吗?”父亲问。  “不能。”我说。  “知道为什么不能吗?”父亲问。  “如果陀螺的底端不是尖的,那么它就不能立足一点,又怎么可能成功
故乡,是许多人心头上的一颗朱砂痣,人生中一道跨不过的坎,想离开的人也许永远离不开,想回来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出生地不一定是成长地,成长地不一定是奋斗地,奋斗地不一定是安息地。那么,故乡何处寻?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在山的对面遥远的地方,住着‘幸福’,于是我和许多人一起出发,归来时却泪眼滂沱。”这眼泪从何而来?也许是对年少轻狂的悔恨,也许是对物是人非的慨叹,抑或是一种喜悦?是一种回归故土的释然与
1月27日。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考站——昆仑站正式建成。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从大陆边缘向内陆扩展的历史性跨越(kuà yuè)。    冰穹A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这里极度高寒、缺氧。为什么要在这里建科考站呢?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说,南极地区蕴藏(yùn càng)着神秘的地球信息,丰富的资源,对科学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南极地区的极点、冰点、磁(cí)点和最高点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四个
一个日本人在海上救起了一个溺水的人,记者闻讯后去采访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不想英雄却对着镜头无奈地摇头。记者让他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他说:“现在我想起来可真后怕呀!海水那么深,那么凉,那个人又那么重,有一刻我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了,我多么不愿意就这么死了呀。所以,我想在这里告诉你们,我再也不愿意重复这样的人生体验了。从今以后,至少10年间,我决不再下海营救溺水的人。就这样。”  金井肇先生是这样评价
提到梁漱溟,也许还有人对他和最高领导人的“雅量”之争津津乐道,但在我眼中,他永远是那个在纷乱的世事沉浮中清醒、郑重地过了一生的人。  我还记得他幼时会为拉人力车的老人流泪,并从此再不乘人力车。这应该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对于弱者的体察和怜悯。不然,为何在四处喧闹和欢笑的街头,他的一双眼,偏偏停留在这默不作声的老人身上?为何作为一个孩子感性纯净的泪水,会因白胡子上缓缓浸出的鲜血,慢慢积蓄直至冲出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