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重在趣味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starsea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儿童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工具。
  课改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增加识字量,在一年级上学期要认识汉字500个左右,下学期要认识汉字800个左右。识字量如此之大,教师应如何让五六岁的孩子在识字过程中识得快,记得牢,又能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呢?下面我以一年级下册第七课为例,谈一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教学经验,以及探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如猜谜法、加减法、变字法、识字分解法、画图法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呢?
  一、激发兴趣,在游戏中识字
  简单、重复的识字教学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产生厌烦情绪,极大地影响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效果。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不但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还能使他们的注意力持久、稳定,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教学时,我利用玩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识字。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课《棉鞋里的阳光》的生字“妈”时,我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分成“女”和“马”两个部分,并写在卡片上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边跑边说:“我是个‘女’字旁,谁来和我做朋友?”另一个学生马上拿出卡片,边跑边说:“我是个‘马’字,‘小马’的‘马’,我来和你做朋友。”两个学生把“女”和“马”字组合成“妈”字。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妈”字为什么带“女”字旁。学生说因为妈妈是女的,所以带“女”字旁。学生明白了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区别同音字,如“的”和“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看图、听音、做游戏等手段,我把学生带进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后面的生字词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猜谜语,编谜语,乐中识字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能让识字教学变得活泼有趣,教师可将谜语与识字教学联系起来。除了编谜语让学生猜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谜语。
  如教学生字“照”时,我说:“‘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你们猜一猜这是个什么字?”学生说:“是‘照’字。”再如学“合”字时,我说:“‘人和一,口在里’是什么字?”学生说:“是‘合’字。”学生猜完后纷纷编起了谜语:山上山——出;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思。在这种识字形式中,学生识字兴趣浓,想象、创造、表达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识字效果很好。
  三、变字法,趣味识字
  教学生字“午”时,我说:“想不想看老师表演魔术?”学生说:“想。”我说:“‘干’字加上一撇是什么字?”学生说:“‘午’字。”我说:“‘老牛’的‘牛’字中的竖变短了,会变成什么字?”学生说:“‘午’字。”我说:“‘许多’的‘许’去掉‘言’字旁是什么字?”学生说:“‘午’字。”这样识字,学生的兴趣很浓,他们纷纷说:“我也来变魔术。”学生们变出了许多字:“二”字,可以由“天、土、三”等字变出来;“口”字由“日、目、中”等字变出来。我竖起了拇指说:“你们太棒了!”学生在有趣味的游戏中识字,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创造意识,自主性、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能掌握识字的规律和方法。
  四、给生字配动画,轻松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最富有想象力,他们的思维很活跃。在生字字形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在学习“看”字时,学生就是用动画来识记生字的。当时我请全班学生都做看的动作。学生们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各式各样的“看”:有的双目圆睁,盯着黑板;有的抬头望着天花板;有的四处张望,像在寻找什么。这时,我发现一个学生做了一个孙悟空表示看的经典动作,我连忙请他上台表演,只见他把手罩在眼睛上,大声说:“我看见妖怪了!”他解释说:“你们看,我这只手就是‘看’的上半部分,手下面的眼睛就是‘目’,‘看’是由‘手’和‘目’组成的。”当时我觉得他的方法很好,于是请其他学生学他的动作,然后说“我看见妖怪了”。学生们在哈哈大笑中领悟到了汉字的精妙,也记住了“看”这个字。
  又如,在教学“收、脱、躺、摆”等字时,我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如画般展现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味。字与画的恰当结合使文字有了灵性,有了生命。这种生命使学生有了学习汉字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效率。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识字的乐趣。小小汉字,奥秘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遵循汉字的规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识记生字、牢记生字找到感性支柱。识字教学趣味化,就是让学生在美的景物中,在感受生活的美好中认识事物,认识汉字。这样的识字方法,学生充满了热情,学得轻松、愉快,不再觉得识字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学习《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第二自然段,从中感悟梅兰芳学艺的“一心一意”和“勤学苦练”。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预设从“梅兰芳的决心没有动摇,他是怎么做的?”入手,重点理解“紧盯”和“注视”,突出梅兰芳看得非常专心;再紧扣“常常”和“日子一长”来突出他练习次数之多、时间之长;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梅兰芳的勤学苦练。课堂上,就在学生回答了“梅兰芳是如何做的”之后,一名学生的质疑,
【理想描述】  作文指导课应该如何上?一节优秀的作文指导课又应具备哪些特点呢?对于这些,鲜有人提及。笔者认为,一节好的习作指导课应有五大亮点:  1.以生为本。语文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将写作视为一件愉快的事,意识到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情境相谐。儿童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世界,一堂优质的作文指导课应
【教学过程】:  板块一:直接导入,抛出问题  这是个神话故事,那它“神奇”在哪儿呢?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神奇”的呢?让我们潜心学文,揭开这神秘面纱。  板块二:开天辟地,感受“神奇”  1.出示要求:用心读第2-5小节,哪些词句能感受到“神奇”?圈划并简单批注。自己思考完毕,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第2小节  ①他“一使劲、裂开一条缝”力大无比——神奇的力量——读
每次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都会在心里偷偷地羡慕寿镜吾先生。他读起书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读到入神的时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样的镜头在如今的语文课上是难得一见了,读书的快乐也少了许多。  《与朱元思书》是六朝尺牍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吴均在书信中以简约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了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要求 。显然,“简单”两字的表述,指向的是基础,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它更多限制在信息整合层面,而不要求过于复杂的计算和推理。我们学校地处粤北山区,结合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预案,并在语文课上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使“非连续性文本”这个陌生的概
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是以“主题”为单元来编排的,打破了以“文体”为单元编排的模式,一个单元中有时兼有数种文体。对于这种编排体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在又逐步重视文体教学,与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有一定的关联。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基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情境导入——字词疏通——整体感知——语言品味——拓展延伸”来组织教学。阅读教学基本不关注
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人,必须发展其理性思维。而当前学生说理能力缺乏,写作中不讲逻辑、以偏概全、以情感宣泄取代理性分析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中学阶段议论文教学不重视基础能力培养,热衷于体验式指导、技巧训练,过早、过多地投入应试作文训练不无关联。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拟定了以随文学习为主又各年级有所侧重的写作教学原则,但写作能力训练应集中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共性,尚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撑。
古老优雅的汉语是华夏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文化标志。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令才子佳人魂牵梦萦、欲罢不能。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言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了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需要用心追寻和丰
设计缘起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以及小学生课外诵读的古诗文中有不少篇目都与“春天”这一主题有关。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计了一节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复习课,以避免复习内容的散乱、琐碎,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积累“春”词  导语: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类型的成语,其中《练习2》中的成语具体反映了四季的特点,请同学们读一读。  1 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2》中哪两
曾几何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忽视了精心地钻研教材,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亮点”——课件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表演的环节排练得无懈可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得当,恰到好处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散乱的活跃”,变得热闹过后只剩下一片茫然;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在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的观看,蜻蜓点水般地训练过后,回首课堂所学才发现自己对该掌握的知识却模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