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默是金”到“百家争鸣”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表达是美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整个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言为心声,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否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来了解。而对于农村小学美术课堂而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欠缺的。为此本文提出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提供丰富素材,强化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理解美术法则,帮助学生掌握美术语言;教师示范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审美表达;自评互评结合,训练学生主动审美表达;星级竞赛活动,激励学生参与审美表达。
  【关键词】审美能力
  表达能力
  美术语言
  有一句歇后语叫“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用来形容缺乏表达能力的人再恰当不过了。在农村的小学美术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很多时候是不会表达或不善于表达的。看到美术作品不会表达,碰到提问不知所措,这很让笔者难受。只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技法,而忽视审美表达能力无异于在培养一个个“小茶壶”,这样的美术教育也是不完整的。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学生要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就必须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审美表达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呢?
  一、提供丰富素材,强化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密不可分,彼此助益。对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作家作品的欣赏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要先会看,而后才能谈得上审美和感悟。要让学生从小接触大量高水平的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贮存。作品图片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具有美感,符合内容的需要。教师要去粗存精地筛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审美品质。笔者在教学《会说话的手》一课时,就对图片进行了精挑细选。无论是《蒙娜丽莎》细腻圆润的手,还是罗中立《父亲》中干枯开裂的手;无论是杨丽萍《雀之灵》中的孑L雀手型,还是邰丽华《千手观音》中的观音手型;无一不向人诠释着美,无一不向人演绎着美。教师提供欣赏素材时,既要考虑数量又要考虑到种类,课本与课外结合,形式与创意并存,尽量满足学生的欣赏需要。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美术欣赏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拓宽学生们的视觉体验,调动多感官参与,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
  精心挑选图片、视频、实物,提供丰富的审美素材,可以打开学生的审美视野,为审美表达积淀丰厚的经验,奠定审美表达基础。
  二、理解美术法则,帮助学生掌握美术语言
  学生不善于审美表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概括自己的看法,而没有美术语言参与的审美表达可以说是不精彩的。因而,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要对美术的形式、规律、法则和概念等进行解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形象、物象对应起来,进行专业分析和理解,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只有真正理解了美术法则、规律,学生在欣赏时才能找出美术作品的特点、把握欣赏的要点,才能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达。学生对一幅作品的欣赏表达,从原来的只会说“喜欢”“不喜欢”“好看”“不好看”到能熟练地运用“构图、色彩、造型、层次、对比、节奏、对称、均衡”等美术语言来分析评定作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无疑是帮助学生在审美表达的道路上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三、教师示范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审美表达
  在培养学生审美表达初期,学生的表述可能过于简单或是缺乏准确性,此时教师的示范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通过引导和交流,用规范的语言使用美术术语去表达。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教师的表述,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先模仿后感悟,逐步过渡到自主回答,发展成为自身的语言,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作品欣赏时,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然后以分层递进的形式进行引导。以欣赏《击鼓说唱俑》为例:1.描述性地回答,如“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形象?他是什么动作表情?”要求说清楚、通顺。这一步比较简单,学生很轻松就能完成;2.引导发现某一方面的特点,如“仔细观察人物的脸部,看看五官都有些怎样的变化,说明这个表情怎样?”“除了五官,还有哪些地方有动作变化?”这样做指向性明确,能有效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色彩、造型等多方位进行感悟;3.运用对比法,比较发现异同,如“对比《蒙娜丽莎》和《击鼓说唱俑》,都是笑的表情,两者有什么区别?”通过对比使学生很快发现微笑与大笑表情时五官变化规律;4.说说自身的感受或想法,如“图中的说书艺人手舞足蹈,非常开心,同学们你们猜猜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我猜是因为……,你们猜呢?”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体验,打开学生表达的大门。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教师将学生推入深层思考;通过举一反三,学生慢慢地学会了表达。教师的语言要讲究精练、富有情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有了教师的示范做榜样,不妨多创设机会让学生表达。在想象创作前,教师可以先说说自己想画什么、怎么画,然后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那些异想天开的金点子、与众不同的好创意要给予大力鼓励,从而使他们养成敢想敢說和发散性思维的习惯。笔者经常采用“自己说、同桌互相说、全班说”等多种形式,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多“说画”的机会。说得自由,作品就画得奇特;说得有个性,作品就彰显活力;说得热、烈,创作就有冲动。
  四、自评互评结合,训练学生主动审美表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同的作品对于不同的欣赏者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很多时候,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都是被动地听,长期这样不利于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要打破“教师点评,一人包揽评价”的局面和“一种标准评定作品”的现象,教师要敢于“放权”,让学生参与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能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你认为自己的作品美吗?能够说说理由吗?”“你认为某同学的作品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你的建议是?”“同桌作品的亮点你发现了没有?”这种评价形式简单易行,让学生评价自己和同学的美术作品,学生会感到非常轻松,也能听到不同的心声。学生在与同伴的自由交流中逐步消除心理障碍,从而融入课堂发言中。尤其是学生自评,因为这幅作品是自己画的,其中的想法与体会都非常清楚。评价的互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拉近了学生及师生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五、星级竞赛活动,激励学生参与审美表达
  在课堂上,一到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发现只有个别学生唱“独角戏”,大部分学生“沉默是金”。为了打开这种局面,笔者在班级中开展了星级竞赛活动,一改过去的只评定美术作业画得好不好,转而关注课堂发言。对课堂中发言积极的学生、发言精彩的学生、表达清晰流畅的学生都奖励一颗星星,贴在作业本上。学期过半的时候统计星星的颗数,进行奖励。星星颗数越多,可以换取越好的奖品。奖品都是美术用品,如素描本、荧光笔、勾线笔等,学生可以根据获得的星星颗数自由选择奖品。学生因为发言被奖励,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再次发言的积极性。从不发言到发言再到抢着发言,从沉默的课堂到“百家争鸣”的课堂,在班级中营造了发言氛围,教师以欣赏的态度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积极的反馈,消除学生顾虑心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审美表达能力是美术教学的一剂催化剂,它的提高势必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上,对学生审美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陈述自己的观点,表达心中的想法,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美的感悟能力以及理解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他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以书香打造特色,以书香追求卓越,让多彩阅读丰盈学生的智慧,用书香文化点染学生的心灵,实现“文化景点溢书香、静美空间添意趣、‘书节’生色显韵致、诗歌创作泻诗情、家校共读享时光”的至高境界。师生全员参与,且行且思,品味一路书香,享受一生阳光,尽心尽情地谱写出书香校园建设的美丽诗篇。  [关键词]书香文化 阅读提升 诗歌创作 家
[摘要]教育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家长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仅仅影响着学生智力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在有教材和教师的情况下,如何突破被动式教学、循规蹈矩式教学、应付式教学,从而在对学生进行智力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情商和素质,这才是正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合作式学习对于这一理念的执行有着关键作用,学生可在合作中潜移默化地改变过去不好的习惯、接受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摘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改的焦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宏观调控,巧妙引领,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以此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使生态课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關键词]点拔引领 生态课堂 实实在在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改的焦点,它要求还原课堂的原生态,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确实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脱离实践的语文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同时课程标准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和教材不可能取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正是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求教师探寻教学的新思路
【寻找文化原乡】  1106年——俞栗被赐进士第一,是为溧水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名状元,并敕建状元坊。  1980年——溧水县立小学建于状元坊社区,历史与现实的相遇孕育了二实小的文化基因;是年,老校长率18位青年教师植水杉于校园,如今也已参天,其峻拔之姿寓二实小追求高远的精神基因。  1990年始——学校民乐团,“哆来咪”童声合唱团,“剪剪剪”艺术社相继成立。琴、筝、管、笛的悠扬回环似水流淌;清澈透
【摘要】新课标指出,活动是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设计更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时执教者要跳出自己预设的“舒适圈”,让学生的即时性生成点亮课堂,少一点设计“圈套”,多一点精彩生成;让学生在真实的观察和调查活动中获得真切的道德体验与认知,少一点表面形式,多一点过程指导;让辨析讨论活动有深度、有质量,不断促进学生内在道德生长,少一点泛泛而谈,多一点道
【摘要】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数学文化教育。多个版本教材中都专门设置了“你知道吗”板块,作为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载体。本文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分析其“你知道吗”板块内容类型、文化价值,并提出了“你知道吗”板块的两条教学策略建议:有机融合、拓展整合。  【关键词】“你知道吗” 数学文化 教学阵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摘要】小学生数学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作业就是提高这些能力的重要载体。作业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小学生数学作业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质量 作业规范 激励手段  教师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布置、检查与批改作业。作业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
[摘要]科学教育不是给学生讲授一些零碎的、不连贯的知识片段和堆积在一起的科学定律,而是需要讲授围绕涉及重要科学领域的有结构、有联系的科学核心概念和模型。本文基于对《热》单元教材的分析和重构,以一组相似实验材料设计出“一材多用”的系列实验,引导学生较为深入地感受热传递的规律,帮助学生构建热知识科学大概念。  [关键词]核心概念 单元教学 一材多用  研究表明,人们对科学大概念的理解可以较长久地保存在
【摘要】练习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练习题如同建造数学大厦的“脚手架”,是学生攀登数学高峰的重要“支架”。数学练习的设计应指向减负增效,应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多样性、创新性等原则,应做到内容有趣、形式多变,思考性强、含金量高,针对差异、分层设计,手脑联动、做思结合,少封闭性、多开放性。  【关键词】减负增效 数学练习题 脚手架  练习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练习题如同建造数学大厦的“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