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单元起始课教学改进与实践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ongyo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教育不是给学生讲授一些零碎的、不连贯的知识片段和堆积在一起的科学定律,而是需要讲授围绕涉及重要科学领域的有结构、有联系的科学核心概念和模型。本文基于对《热》单元教材的分析和重构,以一组相似实验材料设计出“一材多用”的系列实验,引导学生较为深入地感受热传递的规律,帮助学生构建热知识科学大概念。
  [关键词]核心概念 单元教学 一材多用
  研究表明,人们对科学大概念的理解可以较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有助于形成较好的知识框架,学习更多知识。为此,建构科学大概念,能使学生对一些科学大概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与将来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迁移和类比,有助于学生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一、单元内容结构联系及调整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是小学科学中经典的课程,本单元共8课时,分别为《热起来了》《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的热胀冷缩》《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本单元八节课都是围绕“热”的内容进行学习,课与课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2-5节围绕的是热胀冷缩这个相同的物理现象,6-8节围绕的是热的传递概念开展教学的。因此,本单元主要有两块热学知识:物质的热胀冷缩和热传递。
  二、单元编排问题分析及改进
  本单元围绕热的主题展开且课时之间有相关的联系。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科学概念缺乏联系,学生学习有困难。2-5课时热胀冷缩内容与6-8课时热传递内容无法自然地衔接,彼此之间没有过渡,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下子从热胀冷缩转到了热传递的学习。(2)课时安排先后不合理:本单元第2-5课中,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都有加热的过程,加热过程中存在大量热传递的现象,如用热水给冷水、冷空气加热使冷水、冷空气变热活动中,热从热水传递到冷水和冷空气;用酒精给铜球加热使铜球变热活动中,热从火焰传递给铜球;将铜球浸入冷水使铜球冷却活动中,热从铜球传递给冷水。大量的热传递现象都出现在学生对热传递学习之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疑问或者对实验现象的产生一知半解。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本单元的教学顺序可以适当调整:(1)《热起来了》;(2)《热是怎么样传递的》;(3)《传热比赛》;(4)《设计一个保温杯》;(5)《给冷水加热》;(6)《液体的热胀冷缩》;(7)《空气的热胀冷缩》;(8)《金属的热胀冷缩》。
  调整之后的单元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单元起始课,指导学生对热传递产生的条件进行初步学习。第二阶段为第2-4节,指导学生对热传递的产生条件,不同物质的导热能力进行进一步学习。第三阶段为5-8节,指导学生学习发生热传递之后物质除了温度发生变化之外,体积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规律称为热胀冷缩。
  三、单元起始课设计及改进策略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以单元整体教学为核心。课程标准指出: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对《热》单元进行分析和调整后,笔者认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应该倾向于热传递发生的条件和过程中具有的特点。基于这方面的想法,笔者对本单元起始课《热起来了》进行重新定义和设计,以充分暴露学生对热传递知识的前概念,培养学生热单元的科学大概念,为调整之后的单元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1.活动前置——开展核心活动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核心的科学问题进行聚焦并科学探讨研究才是课堂的主体内容,科学课堂中我们更希望做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对重点活动进行深化,将细枝末叶的知识环节简化甚至去除,尽可能地把时间用在刀刃上,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节实验教学课。
  《热起来了》一课中课本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如何使身體热起来作为引入,几次试教发现:此活动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导致后续研究活动时间不足。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把课中的活动提前放到课前或作为前一天的家庭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并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之后在课堂中直接出示,开门见山,把时间留给后续活动。
  2.活动分层——创设认知冲突
  由浅入深的科学活动能够带领学生螺旋式地进阶学习,对实验活动进行改进和优化,让学生经历有层次性的活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能起到较大的作用。为让学生逐步对热传递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行渐进式的学习,笔者在进行毛巾不会产生热量的活动后增加了用热毛巾包裹装有冷水的试管活动。
  师播放用热毛巾包裹装有冷水的试管视频。
  生发现水温上升,并产生疑问。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温度上升了,水变热了。
  师:水是自己热起来的吗?
  生:不会。
  师:可能是什么原因使水热起来的?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通过之前的实验学生认识到毛巾不会产生热量使水热起来,而学生观看视频发现同样的实验材料,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水温上升,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冲突的产生是学生们学习的最佳时机,也是他最想学习的时候,能够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探究欲望。
  生:我觉得老师用的毛巾是一块热毛巾。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
  生:观看视频发现——水温上升的同时,毛巾的温度在不断地下降。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水变热了,毛巾变冷了。(面露喜悦)
  师追问:水变热了,热是从哪里来的?毛巾变冷,热到哪里去了?
  生:水的热从毛巾里来,毛巾的热量到水里去了。
  生:毛巾把热传递给了水。水的热增加了,毛巾的热减少了。
  通过猜测水温为什么会变高,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思考,再将有两支温度计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新的发现,引导学生经历冷水变热和热毛巾变冷中包含的热传递的过程,使学生渐渐地体会到热传递的存在及物体温度的变化是由于热传递导致的。   当第二个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又增加了第三个活动:观察用冰毛巾包裹装有常温水的试管。
  师播放视频。(冰毛巾包裹试管,试管中水温下降)
  生观察视频,产生疑问。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水温度降低了,变冷了。
  师:这次可能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
  生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习任务单中。
  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热量的传递,本活动目的是从反面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热传递的知识。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水不仅可以成为一个受热对象,也可以成为一个热源去传热,以此打破学生对常温水只能被传热的固定思维。再一次让学生产生疑问,促进他们的思考。
  生:我認为这次这块毛巾是很冷的,比水的温度要低。
  师:是这样的吗?(播放有两支温度计的视频)
  生发现毛巾温度上升的同时水的温度渐渐下降。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毛巾变热了,水变冷了。
  师:谁可以来解释这个现象。
  生:水把热传递给了毛巾,水的温度就下降了,毛巾的温度就上升了。
  通过此活动,学生能深切地体会到热发生的传递以及热传递发生的条件,并能利用之前活动学到的热传递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学生的思维在本环节中得到很大的提升,对热传递的产生条件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体会到热和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师:为什么我们的毛巾不能让试管内的水变热?
  生:毛巾的温度和水的温度差不多,热不会传递,水不会变热也不会变冷。
  用活动二和活动三所学的知识用来解释第一个活动中发生的现象,既是一种知识的应用,也是对热传递发生条件的学习。通过同一组实验材料的一材多用,学生看到了三种不同的现象,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3.思维进阶——建构科学概念
  从认识常温毛巾和常温水之间热是不能传递,然后学习热从热毛巾传递到冷水,最后学习热从常温水传递到冰毛巾,学生经历了三个有层次性的热活动,逐渐丰富了自己对热传递的认知,了解了热传递的存在及热传递是具有方向和条件的,为之后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等课时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知识基础,从而帮助学生建构了热传递的概念和热传递产生需要一定条件的科学大概念。同时,热传递的学习也为学生后续热胀冷缩学习,对加热环节的理解提供很大的理论支持。调整后的《热》单元,更符合学生认识的进程。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一个趋向于科学大概念进展的过程,而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通过本单元起始课的学习,从水温度发生变化这个表象的事实,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探究和思考,深入探究热传递的发生及其产生条件的本质,从而构建科学核心概念。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命题应当体现知识的迁移、转化、应用,重视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突出数学的实践和运用,引导探究、创新的学习风气,引导教师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在推导圆面积时,课本上是把一个圆形纸片剪拼成一个以半径为宽的近似的长方形,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周长发生了变化,面积没有变。也就是说,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要多出2条半径的长度,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围绕这个“推导转化和应用”的过程,可以从考查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面对学生五花八門的错误,教师应善于变“错”为“宝”,引导学生针对错误“把脉诊断”,找到“病根”、治愈“病情”,让学生在纠错改错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关键词】错误资源 提升 小学生 数学综合素养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造成这些错误的原
[摘要]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他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以书香打造特色,以书香追求卓越,让多彩阅读丰盈学生的智慧,用书香文化点染学生的心灵,实现“文化景点溢书香、静美空间添意趣、‘书节’生色显韵致、诗歌创作泻诗情、家校共读享时光”的至高境界。师生全员参与,且行且思,品味一路书香,享受一生阳光,尽心尽情地谱写出书香校园建设的美丽诗篇。  [关键词]书香文化 阅读提升 诗歌创作 家
[摘要]教育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家长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仅仅影响着学生智力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在有教材和教师的情况下,如何突破被动式教学、循规蹈矩式教学、应付式教学,从而在对学生进行智力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情商和素质,这才是正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合作式学习对于这一理念的执行有着关键作用,学生可在合作中潜移默化地改变过去不好的习惯、接受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摘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改的焦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宏观调控,巧妙引领,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以此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使生态课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關键词]点拔引领 生态课堂 实实在在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改的焦点,它要求还原课堂的原生态,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确实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脱离实践的语文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同时课程标准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和教材不可能取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正是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求教师探寻教学的新思路
【寻找文化原乡】  1106年——俞栗被赐进士第一,是为溧水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名状元,并敕建状元坊。  1980年——溧水县立小学建于状元坊社区,历史与现实的相遇孕育了二实小的文化基因;是年,老校长率18位青年教师植水杉于校园,如今也已参天,其峻拔之姿寓二实小追求高远的精神基因。  1990年始——学校民乐团,“哆来咪”童声合唱团,“剪剪剪”艺术社相继成立。琴、筝、管、笛的悠扬回环似水流淌;清澈透
【摘要】新课标指出,活动是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设计更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时执教者要跳出自己预设的“舒适圈”,让学生的即时性生成点亮课堂,少一点设计“圈套”,多一点精彩生成;让学生在真实的观察和调查活动中获得真切的道德体验与认知,少一点表面形式,多一点过程指导;让辨析讨论活动有深度、有质量,不断促进学生内在道德生长,少一点泛泛而谈,多一点道
【摘要】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数学文化教育。多个版本教材中都专门设置了“你知道吗”板块,作为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载体。本文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分析其“你知道吗”板块内容类型、文化价值,并提出了“你知道吗”板块的两条教学策略建议:有机融合、拓展整合。  【关键词】“你知道吗” 数学文化 教学阵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摘要】小学生数学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作业就是提高这些能力的重要载体。作业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小学生数学作业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质量 作业规范 激励手段  教师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布置、检查与批改作业。作业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