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摘 要 武术被称为“国术”,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的起源源远流长,在民间艺术中影响颇远。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全身运动经过踢、打、摔、跌、击、刺、劈等一系列武打动作按照一定的连贯要求而进行的各种格斗工夫。当前,武术在我国高校体育院系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然而与现代国际文化大背景的冲击下,发生了质地的变化,其文化功能逐渐走向国际化、现代化,中华武术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既要传承文化,又要规范合理,方能在与其他搏击类项目“较技”时,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中华武术不应盲目推崇,更不能委曲求全,要敢于“请进来,走出去”,找差距弥补不足,多与世界搏击强国合作,在世界体育文化领域里展现风采,加速推助实现武术强国的腾飞梦。
关键词 功能嬗变 中國武术 高校 发展状况 改革
一、前言:
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处、发扬光大之地,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充斥下,中国教育发生了实质的变革,随之而来的也间接地影响了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今后道路上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和健身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各地方高校体系开设纷纷将武术引进校园,开展武术教育。
二、现阶段,武术运动在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武术发展状况,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就全面而言,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师相继离世,致使一些拳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个别拳种已经到了失传的状况,千年遗产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表面上看,失传的是拳技之法,而实际损伤的则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在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武术运动在功能嬗变的影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华武术也应该不断创新,力求先行。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一段的距离,这也使得我国的传统体育的发展程度仍然令人担忧,与西方国家的拳击韩国的跆拳道相较而言,教育思想仍然落后,发展很是缓慢。
三、功能嬗变大背景下发扬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举措
为使我国武术呈良性发展态势,我认为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 提高对传统武术的保护意识
建议体育职能部门制订武术挖掘整理与传承工作方案。对我国武术家底进行大排查,对民间杰出武术家、优秀传承人的功绩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并蒂莲花,不可分割。坚持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协调发展的路子。二者并重、相互促进、不失平衡,应是我们今后坚定不移的发展方针。
(二)让武术走进大、中、小学校
作为教育事业一部分的武术教育,需要重视四个层面的人才培养:一是高级武术人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二是武术专业人才(本科生)的培养。三是民间武术人才培养。四是大、中、小学生的习武活动。广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需要健全的体魄和民族精神的哺育。把蕴含民族精神的武术纳入到学校体育课堂之中,是培养和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有效手段。
(三)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使传统武术为国策效力
传统武术一贯重视武德教育,过去,各门派均订有戒律训条,但由于各自为政,内容不一,明显带有历史胎记。一些理论观点有待修正,今天,构筑适应新时代的“武术美德工程”,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武术要发展,离不开美德的指导与培育。
(四)利用现代宣传工具,积极将武术文化推向世界
传统武术要打破旧有的观念模式,在保持武术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利用现代媒体,经营更多更大的武术群体,为武术走向世界,加快河南的经济腾飞发挥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华武术技术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中国武术搏击想要重新真正站在世界之巅,就应该以开放的胸襟,本着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用心打造武术强国梦。“闭关锁国”虽然能获得短暂的愉悦,却无法解决实质性的根源。中国拳手只有不断向更强自我的追求,才能带动中国武术搏击产业的整体进步,让世界对中国人的搏击赛事刮目相看,进而达到横向交流、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 路袆袆.史论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嬗变[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 袁金宝.当代中国武术社会影响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3] 胡平清.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功能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4] 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 彭春.近代以来中国武术嬗变及其评述[D].陕西师范大学.2011.
[6]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摘 要 武术被称为“国术”,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的起源源远流长,在民间艺术中影响颇远。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全身运动经过踢、打、摔、跌、击、刺、劈等一系列武打动作按照一定的连贯要求而进行的各种格斗工夫。当前,武术在我国高校体育院系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然而与现代国际文化大背景的冲击下,发生了质地的变化,其文化功能逐渐走向国际化、现代化,中华武术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既要传承文化,又要规范合理,方能在与其他搏击类项目“较技”时,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中华武术不应盲目推崇,更不能委曲求全,要敢于“请进来,走出去”,找差距弥补不足,多与世界搏击强国合作,在世界体育文化领域里展现风采,加速推助实现武术强国的腾飞梦。
关键词 功能嬗变 中國武术 高校 发展状况 改革
一、前言:
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处、发扬光大之地,使“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已推广到五大洲,成为上亿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充斥下,中国教育发生了实质的变革,随之而来的也间接地影响了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今后道路上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和健身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各地方高校体系开设纷纷将武术引进校园,开展武术教育。
二、现阶段,武术运动在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武术发展状况,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就全面而言,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师相继离世,致使一些拳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个别拳种已经到了失传的状况,千年遗产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表面上看,失传的是拳技之法,而实际损伤的则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在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武术运动在功能嬗变的影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华武术也应该不断创新,力求先行。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一段的距离,这也使得我国的传统体育的发展程度仍然令人担忧,与西方国家的拳击韩国的跆拳道相较而言,教育思想仍然落后,发展很是缓慢。
三、功能嬗变大背景下发扬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举措
为使我国武术呈良性发展态势,我认为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 提高对传统武术的保护意识
建议体育职能部门制订武术挖掘整理与传承工作方案。对我国武术家底进行大排查,对民间杰出武术家、优秀传承人的功绩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并蒂莲花,不可分割。坚持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协调发展的路子。二者并重、相互促进、不失平衡,应是我们今后坚定不移的发展方针。
(二)让武术走进大、中、小学校
作为教育事业一部分的武术教育,需要重视四个层面的人才培养:一是高级武术人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二是武术专业人才(本科生)的培养。三是民间武术人才培养。四是大、中、小学生的习武活动。广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需要健全的体魄和民族精神的哺育。把蕴含民族精神的武术纳入到学校体育课堂之中,是培养和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有效手段。
(三)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使传统武术为国策效力
传统武术一贯重视武德教育,过去,各门派均订有戒律训条,但由于各自为政,内容不一,明显带有历史胎记。一些理论观点有待修正,今天,构筑适应新时代的“武术美德工程”,也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武术要发展,离不开美德的指导与培育。
(四)利用现代宣传工具,积极将武术文化推向世界
传统武术要打破旧有的观念模式,在保持武术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利用现代媒体,经营更多更大的武术群体,为武术走向世界,加快河南的经济腾飞发挥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华武术技术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中国武术搏击想要重新真正站在世界之巅,就应该以开放的胸襟,本着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用心打造武术强国梦。“闭关锁国”虽然能获得短暂的愉悦,却无法解决实质性的根源。中国拳手只有不断向更强自我的追求,才能带动中国武术搏击产业的整体进步,让世界对中国人的搏击赛事刮目相看,进而达到横向交流、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 路袆袆.史论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嬗变[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 袁金宝.当代中国武术社会影响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3] 胡平清.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功能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4] 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 彭春.近代以来中国武术嬗变及其评述[D].陕西师范大学.2011.
[6]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