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巫山县教委把“以校长的全面发展推进学校全面发展” 作为工作的总体思路,形成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校长专业化培养模式,现择其要介绍给大家。
一、同伴释疑模式
县教委人事部门组建中心学习组,以会议的形式为校长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让校长根据自己的能力倾向和管理实践阐述理念、观点,以此激活校长的动力,挖掘校长的潜力。该模式的运行结构为:
寻找问题—通过调查、访问,提炼出校长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和热点问题,如农村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学校法制与校园民主等议题及若干子议题。校长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议题,并将议题于年初报教育党工委办公室备案。
群体破解—每月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县教委组织开展一次为期两天的校长研究性学习活动。其间,一位教委领导作专题引导性发言,展示议题背景,评析管理现状,分析发展前景。4名~5名校长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各自的子议题作中心发言,阐明观点,介绍经验,提供操作方法。选择发言者时,要兼顾地域、学校类别和水平差异,既要让与会校长形成一种紧迫感,自觉学习,又要努力使听者从中受到启示。
开放对话—每次学习活动都安排半天讨论。将与会校长分成不同的小组,校长围绕议题与中心发言畅谈思想、思路、方法和体会,通过小组交流、对话,形成较一致的看法。
多元分享—将小组发言的主要观点在中心学习组会上集中发布,对议题的内涵和外延予以补充和延伸,对管理理念和策略予以内化和升华,将有分歧的问题和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带到下一次中心组学习研讨之中。同时,还将发言内容和整个活动情况在教委网站上发布,使更多的教育管理者共享。
二、课题调研模式
组织校长参与教育管理重点调研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把点的问题和面的问题相结合,培养校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该活动模式的运行结构为:
申报立项—教委下发文件,要求县内各中小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或确立一个课题,并按课题的管理程序填表申报立项。选择或确立课题、论证课题和申报课题,促使校长认真研究调研的方法步骤,并对学校某一方面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调研督导—注重对调研的过程管理,教委对各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实行季度小结、汇总、反馈、通报制度。如汇总通报“调研提纲”、“调研措施”、“半年小结”、“数据简报”、“启示反思”、“成果自荐”,落实调研计划。同时,由教委组织,教研室牵头成立重点调研课题指导组,对每个课题进行跟踪督导。
结题评价—要求按期结题,并由指导组对结题课题进行评估,评选优秀调研课题;对不符合结题标准的课题,指导组认真帮助课题组成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限期修改,重新申报结题;对延期结题的课题,予以重点指导。将具有普遍性、实用性和特色价值的课题,纳入新一轮调研内容。
共享推广—全面结题后,教委通过文件、专题会议和网上发布等形式,公布优秀研究成果,对在调研中取得研究成果的校长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案例诊断模式
组织校长联席会,将联席会例会的承办学校确定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做系统分析,解剖研究。通过集体诊断,找准问题症结,提出解决方案。由教委有关科室组织相关人员对方案进行综合论证,再修改方案,使校长在案例分析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该模式的运行结构为:
诊断—将全县中学校长组成一组,小学校长按片区分组开展诊断。在活动中,对案例学校的思想理念、战略规划、队伍建设、质量突破、特色创建等分组开展诊断性研究。其间,各小组分别查阅相关档案,走访相关人员,核实相关材料,进而找出个案学校的成败得失。
解剖—针对发现的问题类别和大小进行汇总研究,抓住主要问题。小组针对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整改—各小组根据问题根源寻找解决策略,制定改革方案,并将策略与方案整理成整改建议,提交校长联席会讨论修改,待大会通过后,将整改建议转给案例学校。
运行——校长联席会、教委相关部门对案例学校作改革后续跟踪调查。以此引导案例学校科学、积极地运用整改建议,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同时,引导校长通过案例学习,进一步关注自己学校的持续发展。
四、对比激发模式
借对口帮扶机会,寻求沿海教育部门的智力支持。县教委组织中小学校长分批到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该模式的运行结构为:
学习—组织校长参加教育管理研讨班学习,倾听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讲座,与其他地区的校长开展交流研讨,并到学校参观访问。此举使校长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
对比—在我们这个落后地区,做一个校长,少数人会轻浮、自傲、甚至得意忘形,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管理思想、设施设备、工作方法等方面还相当落后,校长看清了差距,就会“思变”。
内化—外出考察参观的校长回来要写考察心得、反思和工作建议3篇文章,将沿海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我县的管理实际有机结合,把握本质,取其精华。力图通过反思、提炼、借鉴、拓展等相关活动,将先进的思想为我所用。
交流—外出学习考察的校长在校长例会上作专题汇报,教委班子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校长对全县教育管理的建议,并制定相关的改进策略,将校长的心得、反思、建议结集成册,发到各个学校,并为全县的教育管理创新提供参考。
五、团队辐射模式
组织本县专家型校长团队到各片区开展培训活动,用身边具有影响力的人和事启发校长,让校长觉得改革是可行的,成功是可能的,从而使他们放下包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该模式的运行结构为:
团队调研—组织县内知名校长组成学校发展咨询团,深入片区和学校介绍经验、开展调研,寻找片区和学校教育发展的潜力、契机。
互动对话—学校发展咨询团与校长就学校发展问题作专题对话,帮助校长找潜力、议方案。通过讨论、交流、质疑、争辩、反思、认同等活动,提升校长的策划能力和管理水平。
跟踪视导—为了提升校长的管理水平,咨询团成员向校长公开电子邮箱,实施网上交流;教委组织咨询团实施定期跟踪视导,以帮助校长调整方案,解决新的问题。
层级辐射—随着校长的快速成长,教委倡导、鼓励被指导的校长承担对周边学校进行指导的任务,根据校长的成长进程,组建新的校长咨询团,逐步完善校长培训的纵向体系,拓展团队辐射的边际效应。
总之,县教委力图通过多种培训模式,达到“造势、内驱、自主、合作、开放、实践、反思、提炼、交流、整合”的目的,激发校长的成就欲望,促进校长快速成长。
(编辑 许丽艳)
一、同伴释疑模式
县教委人事部门组建中心学习组,以会议的形式为校长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让校长根据自己的能力倾向和管理实践阐述理念、观点,以此激活校长的动力,挖掘校长的潜力。该模式的运行结构为:
寻找问题—通过调查、访问,提炼出校长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和热点问题,如农村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学校法制与校园民主等议题及若干子议题。校长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议题,并将议题于年初报教育党工委办公室备案。
群体破解—每月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县教委组织开展一次为期两天的校长研究性学习活动。其间,一位教委领导作专题引导性发言,展示议题背景,评析管理现状,分析发展前景。4名~5名校长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各自的子议题作中心发言,阐明观点,介绍经验,提供操作方法。选择发言者时,要兼顾地域、学校类别和水平差异,既要让与会校长形成一种紧迫感,自觉学习,又要努力使听者从中受到启示。
开放对话—每次学习活动都安排半天讨论。将与会校长分成不同的小组,校长围绕议题与中心发言畅谈思想、思路、方法和体会,通过小组交流、对话,形成较一致的看法。
多元分享—将小组发言的主要观点在中心学习组会上集中发布,对议题的内涵和外延予以补充和延伸,对管理理念和策略予以内化和升华,将有分歧的问题和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带到下一次中心组学习研讨之中。同时,还将发言内容和整个活动情况在教委网站上发布,使更多的教育管理者共享。
二、课题调研模式
组织校长参与教育管理重点调研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把点的问题和面的问题相结合,培养校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该活动模式的运行结构为:
申报立项—教委下发文件,要求县内各中小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或确立一个课题,并按课题的管理程序填表申报立项。选择或确立课题、论证课题和申报课题,促使校长认真研究调研的方法步骤,并对学校某一方面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调研督导—注重对调研的过程管理,教委对各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实行季度小结、汇总、反馈、通报制度。如汇总通报“调研提纲”、“调研措施”、“半年小结”、“数据简报”、“启示反思”、“成果自荐”,落实调研计划。同时,由教委组织,教研室牵头成立重点调研课题指导组,对每个课题进行跟踪督导。
结题评价—要求按期结题,并由指导组对结题课题进行评估,评选优秀调研课题;对不符合结题标准的课题,指导组认真帮助课题组成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限期修改,重新申报结题;对延期结题的课题,予以重点指导。将具有普遍性、实用性和特色价值的课题,纳入新一轮调研内容。
共享推广—全面结题后,教委通过文件、专题会议和网上发布等形式,公布优秀研究成果,对在调研中取得研究成果的校长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案例诊断模式
组织校长联席会,将联席会例会的承办学校确定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做系统分析,解剖研究。通过集体诊断,找准问题症结,提出解决方案。由教委有关科室组织相关人员对方案进行综合论证,再修改方案,使校长在案例分析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该模式的运行结构为:
诊断—将全县中学校长组成一组,小学校长按片区分组开展诊断。在活动中,对案例学校的思想理念、战略规划、队伍建设、质量突破、特色创建等分组开展诊断性研究。其间,各小组分别查阅相关档案,走访相关人员,核实相关材料,进而找出个案学校的成败得失。
解剖—针对发现的问题类别和大小进行汇总研究,抓住主要问题。小组针对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整改—各小组根据问题根源寻找解决策略,制定改革方案,并将策略与方案整理成整改建议,提交校长联席会讨论修改,待大会通过后,将整改建议转给案例学校。
运行——校长联席会、教委相关部门对案例学校作改革后续跟踪调查。以此引导案例学校科学、积极地运用整改建议,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同时,引导校长通过案例学习,进一步关注自己学校的持续发展。
四、对比激发模式
借对口帮扶机会,寻求沿海教育部门的智力支持。县教委组织中小学校长分批到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该模式的运行结构为:
学习—组织校长参加教育管理研讨班学习,倾听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讲座,与其他地区的校长开展交流研讨,并到学校参观访问。此举使校长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
对比—在我们这个落后地区,做一个校长,少数人会轻浮、自傲、甚至得意忘形,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管理思想、设施设备、工作方法等方面还相当落后,校长看清了差距,就会“思变”。
内化—外出考察参观的校长回来要写考察心得、反思和工作建议3篇文章,将沿海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我县的管理实际有机结合,把握本质,取其精华。力图通过反思、提炼、借鉴、拓展等相关活动,将先进的思想为我所用。
交流—外出学习考察的校长在校长例会上作专题汇报,教委班子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校长对全县教育管理的建议,并制定相关的改进策略,将校长的心得、反思、建议结集成册,发到各个学校,并为全县的教育管理创新提供参考。
五、团队辐射模式
组织本县专家型校长团队到各片区开展培训活动,用身边具有影响力的人和事启发校长,让校长觉得改革是可行的,成功是可能的,从而使他们放下包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该模式的运行结构为:
团队调研—组织县内知名校长组成学校发展咨询团,深入片区和学校介绍经验、开展调研,寻找片区和学校教育发展的潜力、契机。
互动对话—学校发展咨询团与校长就学校发展问题作专题对话,帮助校长找潜力、议方案。通过讨论、交流、质疑、争辩、反思、认同等活动,提升校长的策划能力和管理水平。
跟踪视导—为了提升校长的管理水平,咨询团成员向校长公开电子邮箱,实施网上交流;教委组织咨询团实施定期跟踪视导,以帮助校长调整方案,解决新的问题。
层级辐射—随着校长的快速成长,教委倡导、鼓励被指导的校长承担对周边学校进行指导的任务,根据校长的成长进程,组建新的校长咨询团,逐步完善校长培训的纵向体系,拓展团队辐射的边际效应。
总之,县教委力图通过多种培训模式,达到“造势、内驱、自主、合作、开放、实践、反思、提炼、交流、整合”的目的,激发校长的成就欲望,促进校长快速成长。
(编辑 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