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周秦汉唐文明大赛”观后感征文赛中,20名中学生脱颖而出。暑假期间,他们有幸参加了上海博物馆组织的“周秦汉唐访遗踪”夏令营。在夏令营中,带队教师发现学生身上充满了“能识大理,却不懂小节”的矛盾:他们纵论国际大事,口若悬河,会后却不去收拾吃剩的瓜皮;他们一路参观勤学好问,却不知向导游说声谢谢 …… 《新民晚报》特约撰稿人吴玫感慨万千,写下了《上海小囡留下一桌雪白的馍皮》一文。该文在《新民晚报》发表后,引起不小的反响,人们不禁在问: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能识大理,却不懂小节”?我们的学校到底该怎么教他们?
上海有位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美国同龄人,惊讶地发现美国学生的举止是那么的“绅士”,她写道:“我校有和国外学校互访交流的传统,这次拿到了个名额,我高兴,父母想像着可能会出现的奇异风俗。男生人高马大,理一个寸头,中文名字叫顺利……晚饭时,顺利双手扶膝端坐着。我举筷对他说:‘吃吧。’他摇头道:‘我们家都要等妈妈上座才吃饭。’弄得我也不好意思地放下筷子。席中,他说:‘这次住在你们家非常荣幸,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不要特别考虑我,我是来体验中国生活的。’……饭毕,他站起来表示:‘谢谢妈妈做的丰盛晚餐!’他的绅士举止仿佛来自英国私立公学。”(俞晓晴:《美国男生住我家》,《新民晚报》,2004年4月27日)
读完这篇短文,也有人发问:美国孩子这么懂规矩,学校到底是怎么教的?
两篇短文,引出我们对学校德育和学生管理问题的一堆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在德育上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却教不会学生礼貌待人?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管理规范,却难以养成学生文明的习惯?
的确,学校要养成学生文明的习惯并不比教会学生纵论国际大事来得轻松。美国的学生之所以比我们的学生更“懂小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学校一以贯之的行为要求和渗透于学校生活方方面面的小节教育。美国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和管理并不以灌输为主,而是主张让学生在做中学。有时候,他们在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管理上,还很讲究艺术。比如,“送去特殊优惠,养成文明习惯”就是他们常爱运用的艺术。美国的《校车乘坐行为规范》,就是美国学校管理运用“送去特殊优惠,养成文明习惯”艺术的实例。
【案例】美国校车乘坐行为规范
乘坐校车是一种特惠,不是一项权利。乘坐者的越轨行为将导致这项特惠被取消,学区有权暂停破坏纪律的学生乘车。暂停乘车不能成为学生不去学校的借口,被暂停乘车资格的学生必须自己解决交通问题。
乘车学生不遵守以下规定的,将被视为对安全的威胁,该生将受到纪律处罚:
1.任何时候学生都必须与驾驶员合作并听从驾驶员的命令。
2.学生不得往车上或向车外扔纸、倒水、抛物。
3.学生不能在车上讲下流话、吸烟、使用火柴、吃食物和喝饮料。
4.学生上车后到下车前必须坐在坐位上,任何时候头、手、脚都不得伸出车窗。
5.不得在车上打架、推搡、使绊或大声喧哗。
6.不得有意损坏他人物品和校车设备。
7.不得在车上攻击或招惹其他同学。
8.不得携带武器或其他会被误解为武器的危险器物上车。
学生违反规定的,将受到如下处理:
美国地广人稀,学生居住地距离学校二三十分钟车程是很普遍的情况。同时,美国的不少地方仅有公路通达,没有专设的人行便道。从时间和安全的角度考虑,让美国的学生步行上学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于是,美国的学生上下学就由校车来接送。美国的校车由学区统一管理,向学生免费提供。学区制定统一的校车乘坐行为规范,由学校和校车司机共同执行。通常供养校车的开支并不是来自于政府的拨款,而是来自于学校所在社区居民的教育税捐。也就是说,校车的供养费既取自学生的家庭,也取自当地无适龄儿童的家庭。所以上述《校车乘坐行为规范》就特别提醒学生和家长,乘坐校车是一种特惠,而不是学生理所当然可以享有的权利。
《校车乘坐行为规范》是学生乘坐校车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其基本目的,不仅是为了保证驾驶员不受干扰和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为此,这份《校车乘坐行为规范》把校车环境定性为“课堂环境的延伸”,要求学生乘车时要像在课堂里一样检点自己的行为。《校车乘坐行为规范》还专门列出了学生违规的七档处罚。学生一旦违规,处罚的执行将毫不含糊,当事学生将亲身体验到不守规则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因为在公交系统不发达而步行又不方便的美国,停坐校车将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麻烦。
美国的学校将学生在校车上的行为规定得如此细致而严格,对违规者的处罚又那么严厉,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细细想来,它还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免费乘坐校车是学校、学区乃至整个社区的居民为减轻你的劳顿、节省你家庭的开支而送给你的一份特殊优惠。享受这份特惠,你虽无须做什么特别的回报,但你至少应当尊重这份特惠,体验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关怀与期待,并能正确地解读规则的内涵:与驾驶员合作是你与社会合作的一环,不扔纸、不倒水、不抛物是你对环境的爱护,不讲下流话是你坚守文明的表现,不吸烟、不使用火柴是你明白成人与儿童的区别,不吃食物、不喝饮料是你对车厢卫生的维护和对清洁工劳动的尊重,不把头、手、脚伸出车窗是你对自我生命的珍视,不推搡、不使绊、不攻击、不招惹他人是你对安全的贡献,不大声喧哗是你注意到了他人的存在,不损坏物品、设备是你懂得纪律的底线,不带武器、不带危险物是你对法律的了解。假如你现在暂时还不能体会这份特惠的分量及其所包含的期待,那你不妨先交还这份特惠,在失去中慢慢感悟获得与付出的关联。 《校车乘坐行为规范》每个学生人手一册,以上道理在入学教育和新生家长会上都有事先的说明。
笔者曾询问过好几位美国校长,执行《校车乘坐行为规范》是否会产生什么争议。他们说,哪里会有争议!这已是多少年来的规则,谁都能理解它对孩子成长的好处,谁都能认识到它对社会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是的。或许人们对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的一幕依然记忆犹新:当摩天大楼被袭后,电梯失效,大量美国人从楼梯逃生时,没有人争先恐后,秩序和礼让依然存在。当我们赞叹这种公民修养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这并非美国人与生俱来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美国中小学规则教育和小节养成的功劳。当然,若要使这种长期的、无处不在的、注重细节的行为教育与管理为人接受并产生效果,管理的艺术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一层意义上说,“送去特殊优惠,养成文明习惯”是美国人的艺术,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编辑 孙金鑫)
上海有位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美国同龄人,惊讶地发现美国学生的举止是那么的“绅士”,她写道:“我校有和国外学校互访交流的传统,这次拿到了个名额,我高兴,父母想像着可能会出现的奇异风俗。男生人高马大,理一个寸头,中文名字叫顺利……晚饭时,顺利双手扶膝端坐着。我举筷对他说:‘吃吧。’他摇头道:‘我们家都要等妈妈上座才吃饭。’弄得我也不好意思地放下筷子。席中,他说:‘这次住在你们家非常荣幸,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不要特别考虑我,我是来体验中国生活的。’……饭毕,他站起来表示:‘谢谢妈妈做的丰盛晚餐!’他的绅士举止仿佛来自英国私立公学。”(俞晓晴:《美国男生住我家》,《新民晚报》,2004年4月27日)
读完这篇短文,也有人发问:美国孩子这么懂规矩,学校到底是怎么教的?
两篇短文,引出我们对学校德育和学生管理问题的一堆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在德育上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却教不会学生礼貌待人?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管理规范,却难以养成学生文明的习惯?
的确,学校要养成学生文明的习惯并不比教会学生纵论国际大事来得轻松。美国的学生之所以比我们的学生更“懂小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学校一以贯之的行为要求和渗透于学校生活方方面面的小节教育。美国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和管理并不以灌输为主,而是主张让学生在做中学。有时候,他们在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管理上,还很讲究艺术。比如,“送去特殊优惠,养成文明习惯”就是他们常爱运用的艺术。美国的《校车乘坐行为规范》,就是美国学校管理运用“送去特殊优惠,养成文明习惯”艺术的实例。
【案例】美国校车乘坐行为规范
乘坐校车是一种特惠,不是一项权利。乘坐者的越轨行为将导致这项特惠被取消,学区有权暂停破坏纪律的学生乘车。暂停乘车不能成为学生不去学校的借口,被暂停乘车资格的学生必须自己解决交通问题。
乘车学生不遵守以下规定的,将被视为对安全的威胁,该生将受到纪律处罚:
1.任何时候学生都必须与驾驶员合作并听从驾驶员的命令。
2.学生不得往车上或向车外扔纸、倒水、抛物。
3.学生不能在车上讲下流话、吸烟、使用火柴、吃食物和喝饮料。
4.学生上车后到下车前必须坐在坐位上,任何时候头、手、脚都不得伸出车窗。
5.不得在车上打架、推搡、使绊或大声喧哗。
6.不得有意损坏他人物品和校车设备。
7.不得在车上攻击或招惹其他同学。
8.不得携带武器或其他会被误解为武器的危险器物上车。
学生违反规定的,将受到如下处理:
美国地广人稀,学生居住地距离学校二三十分钟车程是很普遍的情况。同时,美国的不少地方仅有公路通达,没有专设的人行便道。从时间和安全的角度考虑,让美国的学生步行上学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于是,美国的学生上下学就由校车来接送。美国的校车由学区统一管理,向学生免费提供。学区制定统一的校车乘坐行为规范,由学校和校车司机共同执行。通常供养校车的开支并不是来自于政府的拨款,而是来自于学校所在社区居民的教育税捐。也就是说,校车的供养费既取自学生的家庭,也取自当地无适龄儿童的家庭。所以上述《校车乘坐行为规范》就特别提醒学生和家长,乘坐校车是一种特惠,而不是学生理所当然可以享有的权利。
《校车乘坐行为规范》是学生乘坐校车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其基本目的,不仅是为了保证驾驶员不受干扰和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为此,这份《校车乘坐行为规范》把校车环境定性为“课堂环境的延伸”,要求学生乘车时要像在课堂里一样检点自己的行为。《校车乘坐行为规范》还专门列出了学生违规的七档处罚。学生一旦违规,处罚的执行将毫不含糊,当事学生将亲身体验到不守规则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因为在公交系统不发达而步行又不方便的美国,停坐校车将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麻烦。
美国的学校将学生在校车上的行为规定得如此细致而严格,对违规者的处罚又那么严厉,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细细想来,它还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免费乘坐校车是学校、学区乃至整个社区的居民为减轻你的劳顿、节省你家庭的开支而送给你的一份特殊优惠。享受这份特惠,你虽无须做什么特别的回报,但你至少应当尊重这份特惠,体验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关怀与期待,并能正确地解读规则的内涵:与驾驶员合作是你与社会合作的一环,不扔纸、不倒水、不抛物是你对环境的爱护,不讲下流话是你坚守文明的表现,不吸烟、不使用火柴是你明白成人与儿童的区别,不吃食物、不喝饮料是你对车厢卫生的维护和对清洁工劳动的尊重,不把头、手、脚伸出车窗是你对自我生命的珍视,不推搡、不使绊、不攻击、不招惹他人是你对安全的贡献,不大声喧哗是你注意到了他人的存在,不损坏物品、设备是你懂得纪律的底线,不带武器、不带危险物是你对法律的了解。假如你现在暂时还不能体会这份特惠的分量及其所包含的期待,那你不妨先交还这份特惠,在失去中慢慢感悟获得与付出的关联。 《校车乘坐行为规范》每个学生人手一册,以上道理在入学教育和新生家长会上都有事先的说明。
笔者曾询问过好几位美国校长,执行《校车乘坐行为规范》是否会产生什么争议。他们说,哪里会有争议!这已是多少年来的规则,谁都能理解它对孩子成长的好处,谁都能认识到它对社会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是的。或许人们对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的一幕依然记忆犹新:当摩天大楼被袭后,电梯失效,大量美国人从楼梯逃生时,没有人争先恐后,秩序和礼让依然存在。当我们赞叹这种公民修养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这并非美国人与生俱来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美国中小学规则教育和小节养成的功劳。当然,若要使这种长期的、无处不在的、注重细节的行为教育与管理为人接受并产生效果,管理的艺术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一层意义上说,“送去特殊优惠,养成文明习惯”是美国人的艺术,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