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动力煤生产利用低碳化模式探讨

来源 :能源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198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双碳”目标下,国家逐步压减煤炭高碳能源减污降碳的新形势对煤炭产品质量、生产模式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出新要求,煤炭生产利用产业链不仅要减少污染物排放,而且要减少CO2排放量,因此,清洁燃煤电厂厂用动力煤除了灰分、硫份等指标外,H/C原子比是评价动力煤性质的重要指标,由于褐煤等低变质程度煤H/C原子比高,在获得同样热量的情况下,CO2排放量少,有助于燃煤电厂减少CO2排放.初步测算,若燃烧褐煤达到天然气的CO2排放水平,脱除42%的CO2即可.在未来清洁燃煤电厂中,褐煤等低变质程度煤将是“双碳”目标下的优质动力煤,但由于褐煤水分含量高、发热量低的特性限制了其能源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建设“利用电厂的余热对褐煤进行干燥脱水提质加工的煤电一体化”新模式,提高褐煤品质和发电效率,降低煤炭生产利用成本,为燃煤电厂实施CO2捕集封存拓展足够的成本空间,使清洁燃煤电厂污染物和CO2排放达到或低于天然气电厂水平,实现低碳化,充分发挥清洁煤电在“双碳”目标下的“兜底”和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使清洁煤电成为碳中和后我国清洁能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为了提升新能源车用驱动电机的功率密度,各大电机厂商都在不断地提升电机转速,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电机的铁耗也在不断增高,如何降低电机铁耗成为了电机厂商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本文讨论了电机铁耗的组成部分及影响因素,并对1台8极48槽的永磁同步电机分别使用3种不同厚度的材料进行仿真,对比其效率及铁耗分布,推导出驱动电机中硅钢厚度、铁耗及成本的关系,最后对驱动电机选材提出建议.
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了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生产的取向硅钢不同工序下的组织及织构演变规律.结果 表明:铸坯经过热轧后,沿着厚度方向组织不均匀;一次冷轧并经脱碳退火后,组织由条状纤维状变成等轴状的初次再结晶晶粒,初次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为18.17 μm,织构主要以α织构和γ织构为主;在二次冷轧后,晶粒再次被压缩,转变为纤维状,织构主要为γ织构;经过高温退火后,发生二次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晶粒尺寸达到厘米级,织构成分为单一且锋锐的Goss织构.
退火炉加热段和均热段之间设有密封隔离装置,将两者的保护气氛相隔离,加热段的气氛氧化度PH2o/PH2降低至0.0005,使钢板表面不生成氧化硅膜,而均热段氧化度PH2O/PH2适当提高到0.12左右(从前约为0.33),就能提高了脱碳效率,有效地消除了钢板表面层的夹杂物(Fe2SiO4,FeO等),从而保证了被膜质量,并提高了磁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