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借IPO“囤地”或将受禁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tie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那些苦等近两年、想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中国建筑(601668.SH)的首发成功,似乎让他们看到了未来拿钱“囤地”的“美景”。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4日,包括南国置业、中信地产、宝龙集团在内的30余家房地产企业正在进行A股或H股的上市计划。已经进入A股申报程序的有4家,1家已经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
  “从目前募集的额度看,如果这30余家房地产企业首发成功,资金总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安居地产副总经理万国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这些有意愿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中,有多数企业都表示IPO成功后将扩大各自企业的土地储备。
  8月4日,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监管层对于一些优质的房地产企业通过IPO募集资金进行企业的发展是表示支持的。
  “但如果用这些钱继续囤地则将被禁止。”该人士称,一段时间以来,不仅是非上市公司,一些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也公开表示要将“囤地”进行到底。
  据他了解,监管层对于发生在近期的“天价地王”事件非常关注,并认为这将对楼市和股市产生负面影响。
  同日,万科(万科A,000002.SZ)在半年报中披露,公司已经对今年的新开工计划做出调整,全年新开工面积由年初计划的403万平方米增加到585万平方米,提高45.2%。“这只是公开宣布将加大房地产投资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之一。”上述知情人士称。
  7月29日,随着中国建筑和北京金隅分别登陆A股和H股市场开始,中国房地产企业的IPO进程正式开启。随后,市场出现了这样的担心“情绪”:超过千亿的资金如果让房地产企业用来买地,房价会怎么走?如果进入股市,股民怎么办?
  “这背后是监管层和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博弈。”上述知情人士称。
  
  房企“上市潮”
  
  “从6月份A股重启IPO到现在,境内房地产企业以前的盈利模式又开始重现。”安华证券房地产分析师许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既可以从银行拿到贷款,又可以从资本市场筹得巨额资金,而房地产商必然将会把资金投入“囤地”上。
  据了解,中国建筑作为一年多来首只登陆A股的建筑地产股,受到了市场资金的热捧。中国建筑拟发行120亿股,IPO募投项目资金规模为426亿元;而最后冻结资金高达1.85万亿元人民币。
  许东表示,最近有上市意向并排队等待A股IPO的房地产企业,其中不乏富力地产、恒大地产这样的实力派企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好转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恢复,恒大地产将重启IPO计划。”近日,恒大地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表示。
  2008年3月,恒大地产到香港进行全球路演并公开招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恒大地产在当时陷入了无人认购的尴尬,被迫宣布暂停IPO。
  据了解,恒大地产目前的土地储备是4600万平方米,争取到今年年底实现土地储备5000万平方米左右。
  近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也表示,“万达已完成了股改,进入了上市的申报程序,我们希望尽快上市,计划是明年,最迟后年。”
  据了解,万达新一轮土地储备起步于去年下半年,半年内新增7幅土地。今年上半年加大了力度,新增10幅土地,总面积约650万平方米,下半年计划将再新增至少10幅地,全年新增土地储备目标超过1000万平方米。
  除此之外,复地集团、首创置业等多家H股上市公司也表示,回归A股的计划也将重新启动。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表示,首创置业回归A股的计划不变。
  许东认为,现在,楼市和股市都在大幅回暖,这给房地产企业上市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他预计。下半年房地产企业将趋势性加大新开工力度和土地购置的规模,因此,对资金的需求将膨胀。而负债率一向偏高的房地产企业,寻求上市融资,将变得较为迫切。
  “现在有很多在H股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开始看好A股的高市盈率和市场关注度,准备回归A股。”上述知情人士说,当楼市、股市趋向好转,房地产公司上市数量势必将越来越多,而房地产企业上市潮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
  在中国工商银行高级研究员史晨昱看来,房地产企业用IPO资金圈地不仅仅是造成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如果包括房地产上市公司在内的房地产企业不受限制地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并且不受限制地购置、囤积土地,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个行业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而作为产业关联度极高的行业,也会危及国家金融与经济安全。”史晨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另外,截至8月5日,A股地产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已达50倍以上,如果房地产企业IPO所带进的千亿资金进入股市,势必会影响A股已上市公司的估值。
  “监管层担心过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会造成新一轮的泡沫,所以在接下来的审批环节中会更加严格。”上述知情人士称。
  事实上,早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证监会发行部的有关人士就曾表示,对于房地产企业募集资金用于囤积土地、房源,或用于购买开发用地等的IPO,将不予核准。
  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房地产企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困局”,禁止房地产企业“囤地”的禁令也一直没有能够得以实施。直到今年初,随着经济的好转,大量资金进入楼市,房地产企业的“囤地”计划又开始引起监管层的注意。
  
  “不让买地,拿钱干什么”
  
  对于监管层或将禁止房地产企业用IPO资金“囤地”,多家房地产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出了无奈。
  “不让买地,我们拿钱干什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IPO是企业出让股权后所获取的合法资金,甚至可以视为自有资本,如果自有资本都受到干预,“那企业还有什么可发展的”。“这样的规定不合理。”该人士说。
  事实上,能够通过资本市场顺利融资一直以来都是房地产企业“圈钱”的原动力,如今,这一现象或许将产生变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房地产企业反对这样的行政干预,但还是认为,“监管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方法欠妥当。”
  安华证券房地产分析师许东认为,开发商上市融资后,用一大部分资金去买地;而圈到地之后,该房地产企业会备受投资者追捧,股价随之攀升;再融到资后,房地产企业又将资金投入到土地市场,并且因有钱在手,不惜花重金买地,非理性“囤地”也推高了地价,地价的抬升则又会助长房价。这就是市场盛行的“地价股价对赌怪圈”。
  “但现在的问题是,即便禁止房地产企业用IPO资金‘囤地’,这个资金怎么监管?毕竟钱在人家的账户上。”一家券商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分析人士认为,监管层强调禁止房地产企业用IPO资金“囤地”的思路和在银行层面信贷从紧的政策导向颇为相似。
  然而,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述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房地产企业很容易就能将IPO的资金进行转换,因为通过IPO融到钱都是房地产企业自己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将所谓的上市融资转化为市场回笼的资本。
  他举例说,房地产企业可以把通过IPO融到的钱低价投放到自己企业的一个项目,让后再把它卖出去,这只是转化了资金的来源,但资金性质已经相应改变。
  “房地产企业大肆囤积土地,不符合上市公司追求均衡稳定收益机制,也不利于市场的稳定。”上述知情人士称,监管层会综合考虑市场影响进一步约束这种行为。
其他文献
2009年1月,北京“两会”上,政协委员韩小红提交了一份关于医疗机构体检互认的提案,引起关注。  早在2008年底,北京市推出了10多家三甲医院之间的体检结果互认制度,为消费者利益保护跨进了重要一步。  但遗憾的是,由于体检结果互认制度尚未大面积推开,消费者一次的健康体检结果不能在各医院之间、体检机构与医院之间互相认可,常造成重复检查。这样既形成了重复花费、增加家庭财务负担,又使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
因为悄然将自己网站上有关“在产品中停止使用有毒物质,特别是溴化阻燃剂”的承诺期限进行了更改,惠普公司近日遭致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第四次抗议。  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经理崔喜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作为个人电脑公司的业界巨头,惠普曾经在2007年向全球消费者做出承诺:将在2009年年底之前逐步淘汰其电脑产品(不包括其服务器和打印机线)中诸如溴化阻燃剂(BFRs)和聚氯乙烯(PVC)的有毒物质。“但
历时8年,湖南省交通厅委托现代投资股份有限公司(000900.SZ,下称“现代投资”)建设的住宅楼在2008年秋竣工,可职工翘首盼来的却是一个存在“问题”的工程。  经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职工集资建设的10栋住宅楼,由数家具有国家一级以上资质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企业承包建设,住宅楼出现漏雨、浸水情况,外墙砖、隔热、防水层需“刨掉重来”,造价近亿元的新宿舍楼还需大量维修资金——谁之过?谁买单?    
2007年11月2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称“邮储银行”)北京分行成立。如今,涉农小额贷款以及中小企业贷款已成为邮政储蓄从单纯储蓄到商业银行的有效品牌。  在过去的一年中,邮储银行北京分行零售贷款业务规模超过5.3亿元,发放贷款6012笔,有效缓解了农户、农村微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公司业务开办半年多,实现对公存款余额16亿元,为在京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为在京建筑企业
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城市外来人口持续增长,这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深圳市作为国内外来人口比重最大的城市,外来人口综合管理成为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避开的话题。一方面,外来人口以自己的勤劳、智慧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少数外来人口犯罪也成为压在深圳治安心头的一块巨石,让深圳不得不正视。  作为深圳市六个最年轻的街道之一,只有6800多名本地居民的
1月13日,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以每股1.71港元价格悉数售出中行股份。通过这一交易,该行套现近24亿美元,实现盈利近8亿美元。  外资抛售中资银行股份并独RBS一家。此前短短半个月内,采取类似举措的还包括瑞士银行、美国银行,以及李嘉诚基金会,等等,而这些境外机构等待禁售期满便抛售中资银行股份的主要原因是,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致使全球银根紧缩,当此时艰外资套现以求自保实属无奈。譬如说,近在去
2007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已进入第八个年头。这一年,有着“中国经济界奥斯卡”美誉的这项评选再出创新之举——把“2007,谁是中国制造的脊梁”作为评选的主题。为什么评选以主题的方式进行?此次评选标准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评选在市场上的反应如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总导演李彬彬先生。    为什么是“中国制造”?    《中国经济周刊》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双双下滑,其中前者同比下降1.6%,这是该指数连续第10个月增幅趋降,同时也是6年多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针对统计结果,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解释称,CPI、PPI双降主要受到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显著下降和春节假期等因素影响,不能就此判定出现了通货紧缩。他还认为,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
“如果APl000(第三代核电技术)核电站发生事故,周边居民无需撤离,只要在家里,吃点碘片就可以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简称国家核电)的有关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而在20年前,即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不禁依然让人们“谈核色变”。  截至2008年12月,国家核电已经完成了AP1000内陆核电站的总体设计、关键系统设计、关键设备的总体设计。该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环保部核安全
12月22日,葡萄牙媒体称,中国准备购买40-50亿欧元的葡萄牙主权债务,帮助该国摆脱在债券市场的压力。受此提振,欧元兑美元获得小幅上涨,但在债务危机影响下,投资者仍对欧元的未来感到悲观。  在爱尔兰的偿债风险暂时缓解以后,葡萄牙可谓是“游走”在危险的边缘,市场预计下一个向欧盟求援的国家很可能就是葡萄牙。  葡萄牙,这个欧洲大陆最西部的国度,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葡萄牙与中国长达500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