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胛骨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胛骨作为藏民族一种非常古老的传播工具和书写材料,在吐蕃时期,用羊胛骨占卜吉凶的书写文本已非常成熟,行文于吐蕃时期的敦煌出土法藏PT1047号《吐蕃羊骨卜辞》和英藏ITJ763号《羊胛骨卜》古藏文写本是一篇成系统的羊胛骨占卜文书,具有吐蕃官方已经规范化的卜辞公文特征。诸如此类书写有古藏文的羊胛骨,在新疆若羌以及青海省乌兰县等地出土过。其中在新疆若羌县米兰吐蕃戍堡出土的古藏文胛骨较为完整,上面的古藏文内容是占卜的卜辞结果(该胛骨现藏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乌兰县出土的古藏文胛骨在瑞士藏学家阿米·海勒著写的《青海都兰的吐蕃时期墓葬》(霍川译,《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三期)一文中有所提及,并附有实物图片资料。从这个胛骨图片上看,可以确定上面的古藏文是一段神秘的咒符,其含义还有待深究。
  
  而這次在都兰热水沟北岸23号墓出土的古藏文胛骨,虽然有炙灼占卜的痕迹,但其正面的古藏文文字内容完全与卜辞无关,而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契约文书,可命名为《夏查那违约赔偿契书》。而背面的古藏文具有卜辞的特征,仅从字面释读,词语深奥难解,像是一份占卜结果,胛骨中央的几处炙灼烧穿的痕迹可能源于此。整块胛骨除腹骨几处炙灼烧穿的小洞之外,其他地方较为完整。古藏文写在胛骨的正反两面以及骨峰两侧。从藏文的书写格式看,契约文书文字开头起始于胛骨正面顶端,包括骨峰两侧,有首有尾,是一份完整的文书。胛骨背面的古藏文,经笔者多次参照实物分析对比,只能做到辨别临摹和抄录。缺乏参考史料,很难加以释读。但从上面的文字内容分析,初步可以断定是一种卜辞文,故将其命名为《董布卜辞祈文》,有无出入,尚待探究。整个胛骨骨扇左右边沿以及胛柄两侧表面明显有长期使用过的痕迹,文字磨损较为严重。从骨面的文字看,明显存在在之前的文字上再次添墨书写的痕迹,这说明这个胛骨文书的有效期较长而且被补写过。
  
  该胛骨古藏文字体的书写风格为楷体与草体混合体,字音的点符和句符属于敦煌文书最常见的书写风格,书头符号与敦煌文书最常见的符号相同,书写中的各种特殊符号都能在敦煌文书中找到相同的例证。语言古朴、简练的风格,与当地4号墓、10号墓、血渭一号墓出土的木简以及其他墓葬出土的石碑、锦缎上的古藏文风格别无二致。但是,该古藏文胛骨文书也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一是将藏文后加字 替换为前加字 来用,二是多处出现了藏文下加“”字符,这在其他古藏文资料当中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一发现为研究藏文发展演变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值得进一步参考研究。

对于古藏文胛骨所处年代的分析


  
  在敦煌出土藏文历史文书中,编年史开始于公元654年,其中不免有很多鼠年,而从胛骨文的行文方式和字体以及构词特点等方面分析,这个胛骨契文与敦煌、南疆出土的木简契文同属一种行文方式,明显具有官方性质的术语,不仅完全一致,而且书写笔迹也非常接近。与敦煌出土的藏文文书P.T1297号《买马契文》的内容如出一辙,尤其是里面对马的毛色的描述以及赔偿的货币单位。这些都说明该胛骨契文应该产生在吐蕃王朝行文制度以及契约法律相当完善的鼎盛时期。
  此胛骨文书中出现了至少五个姓名,其中正面出现了“夏查那”“翁拉杰”“觉茹(属庐)巴赞热”“库(曲)南森”。背面出现了“董布”。这些姓名可在藏文史料中找到出处:
  1.“查那”这个名字,在敦煌出土的P.T1288《吐蕃大事记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及至兔年(公元691年),赞普驻于碾噶尔,夏季议会在赛乌秀举行,赞普驾临,乃迁至“查那”,清理土地赋税及统计绝户数字。冬季议会在扎玛塘召集,乃依红册征集兵丁,是为一年。此文中的“查那”虽然显示是地名或者部落名,根据藏族在吐蕃时期姓名成因,很多姓名都源于部落名和地名,就像“噶氏”。因此胛骨文当中的“夏查那”或“查那”,与该大事记中的记载不无关系。
  2.“翁拉杰”这个名字,也在《敦煌本藏文文献》P.T1101《欠账清单》中出现:翁朵朵。
  3.“觉茹(属庐)巴赞热”这个人物在胛骨契文中担当主持人的角色,排列第一,这个名字当中的“觉茹”这姓氏是吐蕃王朝的一个大姓。据《智者喜宴》记载,这个姓氏的人物从松赞干布时期到赤祖德赞时期,一直担任吐蕃王朝的重臣,尤其在赤德松赞执政时期占据了很多要员,赤德祖赞时期,在藏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噶觉项三贤”中的“觉茹鲁耶坚赞”来自这个姓氏。后来还有朗达玛时期的大相。
  4.“库(曲)南森”这个人物在胛骨契文中担当主持人的角色,排列第二,“库”这个家族在吐蕃王朝时期也曾担任过很多要职。诸如在《智者喜宴》中,赤松德赞时期的内相“库嘉赞”和“库玉赞”,内务司长“库达策”,南悉巴“库梅森”,外相“库陀赞”。
  5. 胛骨背面的“董布”这个名字,显然来自“董”这个家族,这个姓氏在吐蕃时期可算是一个名望贵族部落。据《贤者喜宴》记载,在赤德松赞时期的内相中就有一位该姓氏的大臣“董氏大臣达勒”。这位大臣曾因力倡佛法,为佛法僧传播立法的功勋而载入史册。另在《敦煌本藏文文献》P.T1079号中载有称之为“比丘董希的僧人”。这个姓名出现于一个僧人起诉文书当中。这几个历史资料显示,该古藏文胛骨中的“董布”在吐蕃时期的贵族身份。
  
  综上所述,我们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该古藏文胛骨出自吐蕃王朝时期,也可以明确该墓主人的吐蕃臣民身份。如果进一步分析具体所属年代,可从“库(曲)南森”这个人名查找线索,尚有推理的依据。该古藏文胛骨当中的人名“库(曲)南森”与《贤者喜宴》中记载的赤德松赞在位时期的大臣“库梅森”这个人名非常相似,只有一字之差。在各种古藏文史料当中,对于人物姓名的记载,根据不同的文本常常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那么该古藏文胛骨出自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可能性很大。由此进一步推理,藏王赤松德赞执政(公元755年至公元797年)期间总共经历了四个鼠年,即公元760年、公元772年、公元784年和公元796年,该古藏文胛骨中所指的鼠年,虽然不得而知,但必然源自其中的一个年。
其他文献
然而,这样一个古今罕见,有仪器记录以来中国级数最高的地震,在藏地内外都鲜为人知,除了林芝因靠近震中,一些人还略有耳闻外,似乎仅遗憾地储存在了少数仍在世的老人们记忆中,注定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今年73岁的外婆来自林芝米林,亲自经历过大地震,从小我就听她无数次说起过那场灾害,至今难忘,也希望能通过自己文字微薄的记录,让这段重要的历史不仅口传于一小部分人,而是能被更多人知晓。  外婆的家乡有个美丽的名字
说起探险,给人感觉往往是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印象,在多数人看来,从事探险是令人兴奋的事,充满刺激、挑战和惊险。其实这只是探险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探索未知、追寻文明。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探索未知和自然的脚步,从没停止过发现历史、寻找人类记忆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科学实践的探索。早期人类探险,基本都是探索、认知未知地理和自然环境,随着科学进步,探险活动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内容。  探险
2002年,因为工作需要而触影的张洪军,对摄影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拾。将青藏高原作为第二故乡的他,走遍了藏区的山山水水,将壮美的河山记录在他的影像世界里。因了解而热爱,从风光到野生动物,如今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与藏区人文相关的纪实摄影和记录上。  无影无边的“色影”之旅  正如多罗西亚·兰格所说的,摄影教给人们一个重新看世界的方式,透过取景框去定格这个世界,让摄影师们有了上帝之手的再创造能力,这也是
译文:蝙蝠,藏语叫帕旺。有翅膀,牙似鸟嘴,形体似老鼠。 昼伏夜出,肉体存有毒性,据传,鸟类的体内不具毒性,反而影响其他病源的说法。因此 ,鸟类的毒性源于南方,除孔雀和秃鹫外,其余鸟类胆汁都具有毒性。《白甘露》有蝙蝠的肉可以治疗呕吐的说法。  2020年年初,隨着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和有关病毒源的信息层出不穷,一段时间内,蝙蝠似乎成了第一嫌疑。  这些猜测和推论并非空穴来风,按照2012年中外科学家完
1953年出生于西藏那曲索县亚拉镇永纳村的旦松扎巴,从祖上开始,七八辈都有人行医,并在当地声名显赫。  他父亲益西本杰,从小随祖父和珠达医圣习医,后随修行人热西·山丹行医13年,继承了师傅的独门绝技脉泻疗法,还会治疗许多疑难杂症。  民间藏医亦农亦医。从记事起,旦松扎巴就一边和村民们一样放牧、种田,一边跟随父亲采药、制药、配药。父亲给人看病时,他就在旁边观摩。  学会藏文后,旦松扎巴开始背诵藏医巨
行驶在青藏公路那曲段的自驾车 图/ 张静父子相逢不相识  这要从一份电报说起。在那个年代,缓事发信,急事发报。而发电报,一般又都是家有告急,或突发灾难。因为电报上每发一字,需要五分钱或是六分钱,这五分、六分,能换几个鸡蛋。所以,世界上最简洁的文字是电报,最令人不安的文字,也是电报。  树叶偶尔打着旋地落下来,在清晨的阳光中颤抖着。落叶不是绿色,更多的叶子,是绿色,绿得明亮而纯洁,它们密密麻麻地攀爬
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具粗长须根。叶鳞茎状,鳞片卵形,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先端锐尖,边缘具撕裂状牙齿,下面被黄绿色粉或近于无粉,柄具阔翅,花葶近顶端疏被粉;伞形花序1轮,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花冠淡黄色或乳白色,稀白色或淡红色,冠檐扩展成钟状,裂片阔倒卵形至圆形,冠筒稍长于花萼,花药稍高出花萼,蒴果与花萼等长或略长于花萼。5—6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和毗邻的西藏东部
几千年来,在藏族先民与青藏高原的和谐相处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藏文化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是藏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次仁切阿”就源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神秘传说。  西藏次仁切阿雪山博物馆,就以传说中的珠峰五仙女首领福寿仙女的藏文名“扎西次仁玛”取名,象征着对自然变化的敬畏与对祥和生活的祝福。珠穆朗玛峰古称“绒布冈”,据《绒布杂圣志》记载,五位仙女的化身就是珠峰附近五座七千
今年是昌都解放70周年,昌都市邀请部分老18军后代参加庆祝活动,我被选中成为代表团中的一员。第一站是川藏兵站部,这个兵站部与西藏军区有着紧密联系,过去驻藏部队的各类军用物资靠该部组织调运。我们在兵站军史馆还了解到汽车十七团除长期担负进藏运输任务外,还因其军事技术过硬被多次派往国外执行联合国全球维和任务!许多藏二代在十七团当过兵!  节日期间道路拥挤不堪,直到晚八点三十分我们才到康定,甘孜州委和甘孜
这部电影以首位获奥运奖牌的藏族选手切阳什姐为原型,于2013年上映,该片由柯克执导,赵宁宇、德姬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位身心受挫的汉族教练,一个曾经怀揣奥运梦想的長跑者,在经历了伤痛和失败之后,来到了西部草原放逐自己。除了空旷壮美的金银滩草原,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场马背上的角逐。他惊喜的发现一个九岁的“假小子”,跌落马背却又奋起直追的不屈,依稀点亮了他内心已覆灭的火种,他仿佛看到了有过梦想的自己。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