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文学趣味与审美教育——评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教材新作《如何读解文学》

来源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x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读解文学》(2013)是伊格尔顿继《文学理论导论》《英国小说导论》《如何读诗》之后的最近一部文学教材作品。围绕“文化批评泛滥”和“文学趣味缺失”的现实问题,伊格尔顿从文学修辞的审美视角出发,聚焦文本本质、批评阐释、读者接受和价值判断问题,反映出其整合文学批评与美学教育的思想动向,以及强调文学趣味与分析技艺的批评经验。本文通过考察文学本质的趣味问题、文学修辞的分析范式、分析技艺的阅读旨趣,以及价值判断的审美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伊格尔顿的文化唯物主义文学修辞观念与审美教育思想。 “How to Read Literature” (2013) is the most recent literary textbook after Eagleton’s “How to Read Poems” in the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and Introduction to British Novels.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the spread of cultural criticism” and “the lack of literary interest”, Eagleton focuses on the nature of the text, criticism interpretation, reader acceptance and value judgment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rhetoric, reflecting the fact that its integratio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critical experience of emphasizing the taste of literature and analytical skills. This article explores Eagleton’s ideas of cultural rhetoric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of cultural materialism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interesting nature of literature, the analysis paradigm of literary rhetoric, the reading interest of artistry, and the aesthetic space of value judgments.
其他文献
文学重复引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其一是记忆,其二是回忆。空间向度而言,记忆是一种经验,它把重复变成了行动,并支撑着重复的实体化运作,以同化所有的差异性,由此形成了叙
西域一名,古来泛指中国以西诸国,或只限于称呼葱岭以东的所谓天山南路的地方[1].《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西域,西汉武帝时始通,本三十六国,以后增到五十六国”, “皆在匈奴
期刊
今年9月15日,由《南国早报》的新闻报道《两个人的学校》改编而成的广播剧《山外有个世界》获得了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尽管消息《两个人的学校》曾获得过广西新闻
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一个重要斩获,在中国当下及未来的文学理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价值.他不仅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宗教学等各学科方
江泽民同志今年2月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应该站在更高起点上,把外宣工作做好。这一要求对日益紧迫的澳门回归外宣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确实应当
2011年12月22日,倍受社会关注的蓝钻天成精装样板房正式对外开放,接受置业者的品鉴与体验。好安居·蓝钻天成首创“双S+”空间理念,即平方面积(Square)大一号和层高空间(Spac
文艺理论中关于文艺的审美属性、艺术美的存在形态、美感的效果与价值等的阐述存在着诸多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文学艺术与审美、美的遭遇是一个历史事件,它们之间的关系在
卡瑞认为,电影是视觉性的和图片式的艺术,这些图片是真正地在运动而不是构造运动的幻觉,我们投入电影的方式是通过想象而非信念;理解文本就是忠诚于文本而非作者的意图,设想
在过去的一年,你或许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重温美术作品中“人民的形象”,或许在杭州的潘天寿纪念馆观摩潘天寿以“变体画”的面貌对中国画的创新,也或许在哈尔滨的黑龙江省美
期刊
中国文学理论界文学意识形态属性争论难以深入,很大程度上受所使用理论资源——阿尔都塞及其学派意识形态理论局限的制约,国内外对此有所批评,却对理论核心——“意识形态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