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重塑学生的学习自信;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时刻保持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使下学习数学,学好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探究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对于自己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及在数学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的确信程度,它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他们对于数学活动的自觉参与等诸多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自信心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接受挑战,能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改实验中明确指出,要“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内容,这必然促使每一位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改进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多指导学生想一想,引导学生猜一猜,与学生合作共同做一做。教师的这种新型关系的提出,就是要教师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师权威者的形象,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自主探索和实践。只有教师放下架子,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证明,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涨、信心增加。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个人尊严。切忌用恶语中伤学生,切忌对学生表现出失望或无奈的态度。对于学习成绩差、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视他们,而是应该满腔热情,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抚和尊重,使他们相信个人的价值,坚信“我能行”。上课时,我特别注意学困生的表现,总爱把一些容易的题目给他们回答或学习,不管他们做得怎样,我都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每次批改作业时,我特别留心批改,并做好作业情况记录。课后针对各种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逐步缩短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自信。
三、贴近学生生活,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教学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使学生乐于接触数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我联系学生行路的经验,让他们比较几段路的长短,然后选择其中1千米长的路程让学生实际走走,帮助他们理解和建立“千米”的概念。接着,让他们借助“千米”的概念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学校到公园的路程,等等.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了解路边两棵树、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借助这些距离估计较长的一段路程是多少千米。这样,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既为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好数的自信心。
四、引导自主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传统的教学,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在课堂上学生的依赖心理较强,大部分时间在机械地记录和背诵,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就逐渐被消磨了。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因为如此,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提倡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转变他们的思想,在课堂上我常引导学生自我发问,展开辩论,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收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老师授课时只做穿针引线、画龙点睛般的解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我感到惊讶。的确,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动口、动脑、动手的愉悦,认识到其实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而每一次自主探索的成功,都让学生丰富了经验,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自信,满怀信心地争取更大的成功。
五、优化教学评价,巩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看各学科成绩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这样一来,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在这方面有过许多次的失败,直接导致学生出现情绪、兴趣上的波动,影响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效率。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而且更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能力、有自信的人。因此,小学数学中的评价方式也应注重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能够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那么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畅所欲言,他们本身所潜在的能力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要从多方面入手。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探究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对于自己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及在数学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的确信程度,它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他们对于数学活动的自觉参与等诸多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自信心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接受挑战,能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改实验中明确指出,要“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内容,这必然促使每一位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改进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多指导学生想一想,引导学生猜一猜,与学生合作共同做一做。教师的这种新型关系的提出,就是要教师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教师权威者的形象,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自主探索和实践。只有教师放下架子,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证明,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涨、信心增加。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个人尊严。切忌用恶语中伤学生,切忌对学生表现出失望或无奈的态度。对于学习成绩差、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视他们,而是应该满腔热情,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抚和尊重,使他们相信个人的价值,坚信“我能行”。上课时,我特别注意学困生的表现,总爱把一些容易的题目给他们回答或学习,不管他们做得怎样,我都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每次批改作业时,我特别留心批改,并做好作业情况记录。课后针对各种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逐步缩短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自信。
三、贴近学生生活,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教学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使学生乐于接触数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我联系学生行路的经验,让他们比较几段路的长短,然后选择其中1千米长的路程让学生实际走走,帮助他们理解和建立“千米”的概念。接着,让他们借助“千米”的概念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学校到公园的路程,等等.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了解路边两棵树、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借助这些距离估计较长的一段路程是多少千米。这样,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既为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好数的自信心。
四、引导自主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传统的教学,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在课堂上学生的依赖心理较强,大部分时间在机械地记录和背诵,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就逐渐被消磨了。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因为如此,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提倡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转变他们的思想,在课堂上我常引导学生自我发问,展开辩论,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收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老师授课时只做穿针引线、画龙点睛般的解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我感到惊讶。的确,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动口、动脑、动手的愉悦,认识到其实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而每一次自主探索的成功,都让学生丰富了经验,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自信,满怀信心地争取更大的成功。
五、优化教学评价,巩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看各学科成绩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这样一来,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在这方面有过许多次的失败,直接导致学生出现情绪、兴趣上的波动,影响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效率。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而且更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能力、有自信的人。因此,小学数学中的评价方式也应注重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能够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那么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畅所欲言,他们本身所潜在的能力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要从多方面入手。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