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和社会重构》
张慧瑜 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4年9月版
大家应该都知道《庐山恋》这部电影,直到今天,庐山上还有座电影院在不停地循环播映,据说早就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拍摄于1980年的《庐山恋》讲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爱情题材不稀奇,限于当时的各种束缚,影片对爱情故事的表现也没什么稀奇。可就是这个不稀奇的、貌似只在电影史上有些意义的片子,今天看来却有令人惊悚之处,因为它不但暗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连如今文艺界时髦的一些议题,它也早就提出来了。
当今文艺界的主要议题都有哪些?这就要看张慧瑜的这本书了。通过对近年来文艺界各种症状的梳理,作者归纳了若干突出的主题,比如对改写历史、企图缝合历史的创口、构建以公民(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新社会所需的意识形态、消费屌丝文化等等。当然书中所论述的主题远不止这些,而且本书引用广泛、分析缜密,加上几乎所有议题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贴近,所以读起来非常亲切、顺畅。
作者在书中没有谈论《庐山恋》,这部电影太久远了,不在此书讨论的时间范畴之内。但我认为有意思的是,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议题《庐山恋》都直接或间接地触碰到了。比如男主人公的父亲是共产党将军,女主人公的父亲是国民党将军,二人还是黄埔军校的同学。从这二位的身上,不是已经有了李云龙和楚云飞关系的雏形了吗?本是同窗,却同室操戈,最终结为儿女亲家,这仗算是白打了。这不就是如今流行的抽离国共内战的阶级属性,把内战说成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是权力斗争的观念的先声吗?男女主人公不就是高富帅/官二代和白富美/富二代的结合吗?他们不恰好就是今日中国的“中坚力量”吗?《庐山恋》没有谈及屌丝的问题,因为那时还没分化出屌丝的对应物,可是高富帅与白富美的组合一出江湖,屌丝们成为屌丝的命运不就被注定了吗?
这让人感到迷惑,文艺到底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还是社会发展的指南?是文艺反映社会现实,还是现实按照文艺指明的方向走?
提出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与这本书没什么关系。其实我想说的是,研究文艺、评论文艺到底该怎么研究怎么评论。我相信当年也有人写过文章谈论《庐山恋》的编剧、表演、拍摄技法什么的,但都烟消云散了。如果当初有人把催生影片的社会意识跟社会变迁联系起来分析(无论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并做出大概靠谱的预测,文章一定会不朽的。
这也是今天研究和评论文艺的可取的方法。借此视角,在肯定本书的同时也提出些批评意见:作者过于注重梳理文艺界表面的变迁,描述了大众文化是怎么一窝蜂地往东然后再一窝蜂地往西的过程,但在把文艺界的乱象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分析方面做得不够。
就我所知,并非作者缺乏这样的分析视野或者分析工具,大概是因为本书主要是以近年来作者为大众媒体所写的文章为基础改写而成,受了“原材料”的局限吧。大家都知道,媒体是浅薄的,并不需要太深刻的分析。
哦,对了,媒体也是作者剖析和批判的对象。
《国家治理》
王绍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国政治实践出发,通过中式政道思维与西式政体思维的异同分析,作者探讨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一些最前沿的问题,提出了“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等创新的学术观点。作者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
《金融的解释:王福重金融学二十九讲》
王福重 著
中信出版社
2014年11月版
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而金融又是经济的中心,金融带给你的除了财富,还可以帮你洞悉人心和人性、理解当下的社会和人生。作者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贸易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理论、国际经济,电视节目《财经郎眼》郎咸平最佳拍档、常任嘉宾。
《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
【法】马克·吕布(Marc
Riboud) 著 孟 蕤 译
世界图书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年12月版
马克·吕布是上世纪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以对东方世界的广泛报道而广为人知,他被称为“玛格南传奇三杰”之一。本书全面梳理了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精选其中165张。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很多经典瞬间已成为20世纪的时代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