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铺砌的心灵之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hu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台湾著名教育家忠信学校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也说过:“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没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没有德育,劳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有才,别人才会需要你,有德,别人才会喜欢你。”由此可见,教书育人首先要教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够在以教材为纲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德育领域,丰富德育内容,就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利用导语,激发感情,融入思想教育
  好的导语,是整个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音符。它引导着学生思维、求知的方向,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课前导语是把学生引向课文意境的桥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表现的主题,找出课文中德育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设计新颖而富有情感的导语,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课本意境,或巧设情景,或借助实物、图片等,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接受教育。我在《雷电颂》导入时,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影《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楚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然后我用深情沉郁的语言介绍屈原的生平及端午节的来历,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情景中。让学生了解屈原对祖国的爱是何等的真挚!“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不顾个人荣辱的崇高品质赢得了多少世人的敬仰。用这样的导语感染学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为上课打下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赏析古典诗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们知道古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材所选的诗文大都是文质兼优、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典范,每一篇诗文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引导学生赏析古典诗文,不仅能让人物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明星”,而且更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和升华。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比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我与学生讨论范仲淹的人生观,并以苏轼、柳宗元、欧阳修这几位与范仲淹有着相似境遇的文学家来做一番比较。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认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而其他几位文学家,同样经历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经历内心苦苦思索探求的过程;苏轼能够在苦难中自我排遣,是他特有的气度胸怀;柳宗元则在苦难中保持着内心的敏感纤细,而没有沉沦于麻木;欧阳修能够苦中作乐,以苦为乐,逆境之中寻求自己安身立命的价值,是开阔的心境的具体表现。他们的胸怀气魄,对于中学生来讲,应该具有学习借鉴的价值。几位文学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确实是或喜或悲不尽相同,但是终归他们都是精神上昂扬的强者。在经过这样的讨论与引导过程之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加深了,而且自然而然受到了一次人生观理想与价值观的教育。
  利用教材,联系实际,砥砺学生的意志
  对中学生进行吃苦耐劳、顽强坚毅、知难而进品质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凡取得成就的人,都具备顽强的意志。有的学生因家中有困难或某种原因就放弃了学习,就是意志不坚强的表现。我在讲《送东阳马生序》时,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宋濂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就是因为他身上有让人震撼的执著。因为执著,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抄录一本一本的书来读;可以“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复”……正是因为这份执著,成就了宋濂,使他成为著名的文学大家。执著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奇迹的产生成为必然!这样的德育教育比单纯的口头说教更易于学生接受。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了勤奋学习的干劲、百折不回的勇气。
  总之,中学生思想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单纯的说教学生难于接受。“语文课的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是比翼鸟连理枝。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把思想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学生的思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薰陶与升华。
  崔金华,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其他文献
语文教师应当是睿智的思想者,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应当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唯有思想者才能在“传播学识、信仰、道德和人生理想追求”中立言育人,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则误人子弟矣。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了语文。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已经走过了二十几年。但是缺少深度的语文课堂,常常让自己觉得对不起学生。“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独特的探索和领悟”,这是一位专家做讲座时说的一句话。所以,通过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杨柳为体裁的诗歌举不胜举。这些诗歌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柳进行直接描写,表达诗人对柳的思想感情;一是通过写柳,托物言志,寄托诗人对其它事物的思想感情。  一.诗人对柳进行描写,表达对柳的赞美之情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的大意是说,一株柳树像碧玉一样,装扮成美女的样子,无数柳条,像美女身上垂下的绿丝带。
文言文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笔者研究总结了文言文复习的“十四字方针”,即背默、停顿、词释、句译、简答、文学常识。  一.背默,即文言名句的背诵默写  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有必要将考试范围内的名篇名句熟读成诵。尤其是文章的关键句、名句、富含哲理句等,要重视其中重点字或难写字的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好比一出戏剧,若要完美演出,离不开引入入胜的序幕,即多样导入,如此,才能唤起学生学习探知欲望与热情。同时,也少不了课堂互动交流,演绎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正戏”,打造一场思维“盛宴”,让课堂迸发智慧火花。对此,笔者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其具体实施策略,以便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有效教学。  一、巧用方法,拉开精彩序幕,诱导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同学们对教师
据中国经营报官方微博报道,“政协委员李海滨认为《水浒》这样的电视剧应该禁播,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要有所控制,这些都和暴力相关。《水浒》是旧时代的名著,与我们时代不适应。”这消息一经发出立刻在微博上引发争论。中国有句古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说的就是因《水浒》中多讲打斗,一百单八将中的莽夫李逵更是抄起板斧见人就砍,虽然初衷是劫法场救哥哥宋江,但也滥伤无数无辜百姓。而少年人血气方刚,读了《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曾经有太多的争议,甚至一度出现了讨伐声,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相信所有的非议都是因为人们太爱国语。所以,哪怕是一名奋斗在一线的普通语文老师——我,也深感肩上的担子太重,但是任重而道远,我们没有理由推卸责任,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助动下乘风向前。  总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可以缺少很多,唯独不能缺少的是智慧。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一个无量无边的人。”我希望我能成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情节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语文教学案例,能给我们不少启示,尤其是写作教学方面。  潘新和教授力倡语文教学要以写作为指归,但语文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写作教学了。我在困惑和痛苦中,重读“香菱学诗”,得到不少启示。  一.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  学生普遍对作文感到恐惧和厌烦,这涉及写作心理问题。关于这个方面,我们的讨论还很有限。“香菱学诗”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首先,要消除学
语文教学应该如行云流水一般,应该富有新鲜活泼的气息,特别是素质教育更给整个的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被创建性地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考查形式灵活多变、知识跨度囊括多学科、学习理念求新求变,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上,发挥
《史记》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丝毫不错。书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侠客布衣,经司马迁笔墨一渲染,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司马氏用字讲究,有时寥寥数笔,就将笔下人物写得生动传神,而自己的称许态度也流于笔端。以课本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作者刻画蔺相如的有智谋,就是通过不同的用字表现出来的。现列举文本中的几段内容,便可揣摩出作者的用意。  例:(赵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名篇,是一篇带着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故事讲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受到别人的嘲笑与歧视,但是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它终于变成了一只白天鹅。  这个故事启示读者: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没关系,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丑小鸭”因此成了不朽的文学典故——身处逆境仍然不懈追求,激励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的生活。  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