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旅游,巧选止泻药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dan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放暑假了,王女士想带儿子去附近的庄园避暑、小憩数日。然而在筹划之时,王女士稍有隐忧,
  原来王女士常有胃肠小恙,饮食稍有不慎,常易遭腹泻之苦。虽非大病,旅途之中,
  实非幸事。于是,王女士求教于医生:夏日旅游应该常备哪些止泻药?
  夏日湿暖,正是病菌繁衍生长之时,而旅行所到之处,人流繁杂,饮食器皿高速流转,细菌极易传播。如何玩得愉快,吃得高兴,保护好胃肠是头等大事。那么,在旅行前旅游者应该自备哪些止泻药?旅行腹泻哪些可以自我药疗呢?
  
  可以自我药疗
  无菌性腹泻 旅行中最常见,这种腹泻与细菌感染无关,主要是因为外感风寒、肠蠕动失调所致。
  特点:腹痛、水样大便,解便后症状迅速缓解。
  用药建议:如果腹泻不止,应及时使用止泻药,以防脱水。一般可首选洛哌丁胺。
  预防方法: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过量食用冷饮。
  
  消化不良性腹泻 旅游中难免饮食时间不规律,在饥饿感较强或受到美食诱惑时,常食欲大增,如果快速大量进食,可造成肠胃负担过重,来不及消化吸收,加上肠道内细菌乘机作乱,导致腹泻。
  特点:大便酸臭,混有未消化食物,伴有排气增多。
  用药建议:此时节食和适量服用助消化药很有帮助。助消化药,如多酶片或胰酶。注意,胰酶不宜与酸性药物同服,以免减弱酶的活力。
  预防方法:饮食规律,细嚼慢咽。
  
  食物过敏性腹泻 由于旅游所到之处常有品尝当地土特产或风味食物的机会,有些人食用后会出现食物过敏,引起肠道变态反应而腹泻。
  特点:常有品尝土特产或风味食物史,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
  用药建议:可选用乐托尔,该药有加强肠黏膜防御毒素入侵和病菌对肠黏膜的黏附作用。成人首剂加倍,可用于幼儿,可与抗生素同服。
  预防方法:如果能及时辨别引起过敏的食物,避免食用,就可防止。
  不可以自我药疗
  
  细菌性腹泻 特点是粪便中有黏液或脓血,解大便后肛门口有明显不适感,有的伴有恶心、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出现这种情况,医生一般不主张马上用止泻药,特别是洛哌丁胺、地芬诺酯等止泻药。用了止泻药虽可使病人腹痛、腹泻等症状减轻,但也会减少肠蠕动,增加毒物吸收,对治疗不利,甚至加重病情。如果患者怀疑自己是细菌性腹泻,最好马上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时阻止病情恶化。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急性腹泻经过自己妥当处理后不必去医院求医。但是,如果属于集体食物中毒,或腹泻严重伴有脱水现象,或有明显高热甚至伴有中枢神经症状如抽搐、昏迷等,要立即到医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旅途中,吃了生猛海鲜后腹泻,不发烧,大便为水样,可以先试用下列药物?
  * 盐酸黄连素(盐酸檗碱),为国家药监局确定的非处方抗菌药。一次0.3克,一日3次。
  * 地衣芽孢杆菌(整肠生),一种活菌制剂。一次0.5克,一日3次。
  * 鞣酸蛋白,收敛保护剂。一次0.6克,一日3次。
  * 口服补液盐1号,可补充钠、钾及体液,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将一整袋溶于500毫升温开水中,少量多次,随时口服,
  * 如果腹泻不止,应立即就医。
  
  防治旅途中腹泻,饮食卫生是必须牢记的第一要素:
  * 每到一处就餐时,首先观察餐厅的环境是否整洁有序,厨房操作是否生熟砧板分开,厨师服装是否清洁,有无流水洗涤餐具。
  * 用事先准备的75%酒精棉球擦拭手和餐具。为便于携带,可制成酒精棉球密封于容器备用。也可用新洁尔灭溶液。
  * 尽量不吃冷盆食品和菜肴,因为这些食物最易被细菌污染。白米饭比较保险,可以多吃些。
  * 餐前服用某种抗生素,如黄连素2粒,有时也是预防腹泻的有效之举。
  * 旅途中安全选择饮用水,购买瓶装水前一定要仔细检查,瓶盖应密封完好,水质不可
  混浊、有杂质。
  
  腹泻相关知识:
  1. 腹泻应针对病因治疗。止泻只是对腹泻的一种对症治疗,而病因治疗才是根本。腹泻患者在止泻、补液的同时,切勿忽视对原发病因的治疗。一般地说,细菌感染性腹泻应选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病毒感染性腹泻(秋季多见),切不可应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对病毒性腹泻治疗有较好的效果。由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应调整饮食结构,给予低脂、低纤维素、易消化饮食等。
  2. 不要滥用抗生素。许多患者一有腹泻,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使用复方新诺明或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腹泻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非感染性腹泻可由饮食不当、食物过敏、生活规律的改变、气候突变等原因引起,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而应当服用一些助消化药或采用饮食疗法等。即便是感染性腹泻,医生在选用抗生素时,也要先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选用细菌最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3. 别过早停药。有些腹泻患者常依症状服药,即腹泻症状重时多服药,腹泻症状轻时少服药,稍有好转就停药。这样做很容易造成治疗不彻底而使腹泻复发,或转为慢性腹泻,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
其他文献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良好语感的形成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朗读入手,自悟语感  朗读是良好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因此教
名刊速读    《航空周刊》  印法“阵风”交易  要变肥皂剧  印度主管军机采购的官员被揭受贿,原本与法国达索公司达成的“阵风”战机采购意向或出现变数。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随即访印,欲为落选的“台风”战机寻求转机。法国在清高与被忽悠中选择了后者。在面对印度这头白象时,鸡的表现显然不如龙、熊与鹰。    《简氏防务周刊》  菲律宾向美国  洽购“剩余军备”  菲律宾一直迫切希望获得一系列美军装
纽约简直成了法国政治名人的“百慕大”。4月3日下午,就在距离法国大选仅半月之余的时间点上,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校长戴国安被发现死于纽约曼哈顿一个酒店房间。这一消息让人不禁联想到不久前同样惊动纽约警方的另一位法国名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卡恩。耐人寻味的是,两人出事都有利于萨科齐。卡恩是萨科齐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结果因性侵案错失提名机会。戴国安则是萨科齐对手奥朗德的竞选顾问…… 
西关繁华胜旧,东山已然无山。旧时谚语“西关小姐,东山少爷”如今也不知从何谈起。有些旧事不忍重提,因为太多都已湮灭在历史的废墟之中。人类有善于遗忘的习性,前不久白岩松赞广州是最中国的城市,可是就连这最中国的城市如今都变得不好辨识了,年轻一代的脑海里也很少存有老城市的记忆。于是我想起了——新村。  按照某些学者的说法,新村曾是中国建筑的重大转折点,是新国家主义的建筑蓝图。具体到广州,50年代的华侨新村
政治金句  如果麦凯恩参议员和格雷厄姆参议员或其他人想抨击某人,他们应冲着我来。我很高兴与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探讨。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连任胜选后的首场记者会上意外“发飚”,在回应共和党人对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赖斯的抨击时,“护犊子”心切的他愤怒地要求共和党人冲着他来而不是为难赖斯。  如果你问我,英国广播公司是否需要彻底的、结构层面的改革,那么,我的回答是,它完全需要,那也是我们必须做的事。  ——
每年冬春季节,都是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的季节。流感发病率高、传播快、所有人群均易感,一旦条件满足还可引起暴发、地区性流行,甚至大流行,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因此提醒大家尤其要注意预防。但是,很多人还对流感有误解,从而不能正确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那么,你是否对流感同样存在误解?你是否能正确科学地预防和治疗流感?做一做下面的测试题。  测一测:你对流感的看法是否正确  以下关于流
为了能够吸引年轻人走向战场,美国军方最近想出了一个征兵的新办法:为新兵设立了一项金额为2万美元的奖金,条件是新兵在接受奖金后,立即奔赴军营进行新兵训练。    走投无路,美国用金钱刺激征兵      由于美军正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苦战,年轻的美国人越来越不愿到万里之外的异域卖命,加上美国的反战情绪持续高涨,美国最近几年招兵困难,令军方高层很头疼。  正因为没有足够的新兵数量支持伊拉克战争,美国开始
专家简介  卢洪洲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上海市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上海市艾滋病治疗专家组组长。  今年12月1日是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艾滋病日的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零艾滋”具体指什么呢?就是零艾滋病病毒(HIV)新发感染、
奥萨马·本·拉丹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象征而非有血有肉的真人。但通过和他有私人来往的人们交谈,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将他从一个沙特上流社会青年变成世界上最危险人物的那些私人性的影响……    本·拉丹和他的私人生活    本·拉丹成长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特阿拉伯红海边的几达港,离麦加约48公里。他成长的年代正是穆斯林世界急剧变化的时期,一系列事件影响着他和他周围的青年们——霍梅尼革命,麦加清真寺被沙特武装分
近日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房地产高峰论坛上,著名地产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萤藩教授言论惊人。  他说:“现在离婚率比以前高了很多,理论上离婚就需要两套房子住人。我们还发现同居的人现在大量增加,同居也是需要房子的。过去很多大龄青年和父母住在一起,现在大龄青年都搬在外面住了,也是需要房子。我们还发现有的人有两个三个家庭,也都需要房子!”董教授认为,现在中国出现了全民性的错误认识,从高层领导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