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轻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学习,而且能起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曾经说过“成功的秘决在于兴趣”,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习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兴趣 思维
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同时,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呼声中,初中地理科的教学却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从客观上说,地理学科有着较强的综合性,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学好地理对于学习其它科目都是很有帮助的;然而从主观上来说,初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面临严重的中考压力,而中考学科中又没有地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不积极主动的状况比较普遍。要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我想关键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营造充满探索空间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二、采用逆向思维,提升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地理教学中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的正向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同时,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转移时,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新建立心理过程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以内在教学中在地理教学中,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并让学生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原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还使学生明白了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
三、坚持因材施教
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因此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类提高。根据学生之间生理、心理因素和原有基础的差异,所造成的地理能力发展不同,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差异出发,采用异步教学,既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在备课、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提问、布置作业等方面都应面向全体学生,特别照顾那些占大多数的中下层学生,应多启发,多鼓励,多让他们有抛头露面的机会,使他们听得懂、懂得学、能运用、有提高。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和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是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学习有关地球经纬网知识时,可以先由平面经纬网知识的学习,逐步推及到圆形经纬网知识的学习,达到逐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用图的能力。又如:学习中国气候知识时,可以推及同纬度的其它地方,如美国气候的形成及不同点的学习与运用,只有这样学生才易于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地理课堂教学应遵循课堂教学规律,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运用灵活多种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享受到地理学习的快乐,最终收到最佳的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桂芝.如何在初中地理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
[2]陈启坤.如何在地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写算,2012(11)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兴趣 思维
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同时,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呼声中,初中地理科的教学却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从客观上说,地理学科有着较强的综合性,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学好地理对于学习其它科目都是很有帮助的;然而从主观上来说,初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面临严重的中考压力,而中考学科中又没有地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不积极主动的状况比较普遍。要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我想关键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营造充满探索空间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二、采用逆向思维,提升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地理教学中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的正向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同时,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转移时,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新建立心理过程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以内在教学中在地理教学中,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并让学生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原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还使学生明白了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
三、坚持因材施教
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因此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类提高。根据学生之间生理、心理因素和原有基础的差异,所造成的地理能力发展不同,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差异出发,采用异步教学,既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在备课、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提问、布置作业等方面都应面向全体学生,特别照顾那些占大多数的中下层学生,应多启发,多鼓励,多让他们有抛头露面的机会,使他们听得懂、懂得学、能运用、有提高。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和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是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学习有关地球经纬网知识时,可以先由平面经纬网知识的学习,逐步推及到圆形经纬网知识的学习,达到逐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用图的能力。又如:学习中国气候知识时,可以推及同纬度的其它地方,如美国气候的形成及不同点的学习与运用,只有这样学生才易于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地理课堂教学应遵循课堂教学规律,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运用灵活多种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享受到地理学习的快乐,最终收到最佳的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桂芝.如何在初中地理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
[2]陈启坤.如何在地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写算,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