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在掌握好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上,应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读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等都要有一定的阅读水平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教给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便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感、学有所悟的目的。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初读质疑
从整体入手,初读课文。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读得好,可以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初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导读提示”阅读:画出重点词句,对必要的词句作适当摘录,如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句等,逐步养成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对不能理解的句段进行质疑。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用意等方面作分析,并逐步理解作者的用意。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充分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问,激发阅读兴趣。
二、复读解惑
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课文的目的。这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并由此理解全文,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点拨,促进学生及时对课文的理解。如《包身工》中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娘到菜市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水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一是足见包身工食物是何等的恶劣,二是足见老板是何等的残酷。“慈祥”一词加引号就更见其讽刺意味,而作者的同情、愤怒的控诉也就很鲜明地表达出来了。又如《荷塘月色》一开篇就写道:“这几天颇不宁静。”这句中的“不宁静”是一个关键词语,这是指朱自清作为一个“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的凛然正气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时局,想“超然”而不安于这种“超然”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可见作者去荷塘不是为了赏景而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著名小说《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地区队之后,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看似一般,但细细品味却有丰富、复杂的内涵,既有对丈夫为人的深切了解,又有难以骤然分离的淡淡的哀怨。又如,《绿》在千方百计从多角度赞颂梅雨潭的绿之后,饱含深情地说:“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吧?”怎么理解这个句子?这是作者的想法,把梅雨潭的绿视为女儿绿,又用“好吧”的商量口吻,用拟人法,赋予这绿以生命和娇美,情不能自已,为
这美而有生命的绿而心醉神迷,足见爱之深、疼之切。语言的表情达意就是这么的淋漓尽致。
三、细读理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要重读,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要轻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宜人,“热门街市”要高声快读,读出“買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要低语缓读,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同时,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趣,自由地表达了感情。
四、学以致用
通过初读、复读、细读,学生既能理解课文主旨又能体会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准确领会文章表达的真实本意。如《祝福》一文写祥林嫂悲苦的一生,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但鲁迅却不从祥林嫂的第一次丧夫初到鲁镇,第二次丧夫再到鲁镇,最后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死去一路写来,而是用倒叙法,让祥林嫂在鲁四爷的祝福鞭炮声中死去,因而造成悬念,引起人们思考: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鲁迅一开始就抬出一具尸首向封建社会宣战,这样的构思就能达到更好揭露社会的目的。
学生能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就可以选择相关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开阔眼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多了,速度快了,知识丰富了,写作水平也就相应地提高了。这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而自能作文”。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初读质疑
从整体入手,初读课文。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读得好,可以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初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导读提示”阅读:画出重点词句,对必要的词句作适当摘录,如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句等,逐步养成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对不能理解的句段进行质疑。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用意等方面作分析,并逐步理解作者的用意。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充分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问,激发阅读兴趣。
二、复读解惑
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课文的目的。这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并由此理解全文,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点拨,促进学生及时对课文的理解。如《包身工》中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娘到菜市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水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一是足见包身工食物是何等的恶劣,二是足见老板是何等的残酷。“慈祥”一词加引号就更见其讽刺意味,而作者的同情、愤怒的控诉也就很鲜明地表达出来了。又如《荷塘月色》一开篇就写道:“这几天颇不宁静。”这句中的“不宁静”是一个关键词语,这是指朱自清作为一个“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的凛然正气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时局,想“超然”而不安于这种“超然”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可见作者去荷塘不是为了赏景而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著名小说《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地区队之后,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看似一般,但细细品味却有丰富、复杂的内涵,既有对丈夫为人的深切了解,又有难以骤然分离的淡淡的哀怨。又如,《绿》在千方百计从多角度赞颂梅雨潭的绿之后,饱含深情地说:“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吧?”怎么理解这个句子?这是作者的想法,把梅雨潭的绿视为女儿绿,又用“好吧”的商量口吻,用拟人法,赋予这绿以生命和娇美,情不能自已,为
这美而有生命的绿而心醉神迷,足见爱之深、疼之切。语言的表情达意就是这么的淋漓尽致。
三、细读理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要重读,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要轻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宜人,“热门街市”要高声快读,读出“買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要低语缓读,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同时,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趣,自由地表达了感情。
四、学以致用
通过初读、复读、细读,学生既能理解课文主旨又能体会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准确领会文章表达的真实本意。如《祝福》一文写祥林嫂悲苦的一生,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但鲁迅却不从祥林嫂的第一次丧夫初到鲁镇,第二次丧夫再到鲁镇,最后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死去一路写来,而是用倒叙法,让祥林嫂在鲁四爷的祝福鞭炮声中死去,因而造成悬念,引起人们思考: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鲁迅一开始就抬出一具尸首向封建社会宣战,这样的构思就能达到更好揭露社会的目的。
学生能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就可以选择相关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开阔眼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多了,速度快了,知识丰富了,写作水平也就相应地提高了。这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而自能作文”。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