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天生就是画家,他们喜欢任意涂鸦,而且那样稚拙可爱,信手拈来,无拘无束。
怎样让儿童的这一天性在习作中发挥作用,减少束缚,乐于表达,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呢?
一、画中观察
我利用儿童天性喜爱画画的特点,提前半个月时间要求学生跟踪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用简笔画画出这种动物的形态,并在画的一边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它的突出特点。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不到一周,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动物图,配着一段段彰显个性的语言表达被带进了课堂:
1.双虾对峙
我家的两只虾都非常具有战斗力。在盆的两边有它们的“阵地”,一见面就打仗,打得“天昏地暗”。只见一只虾伸出大钳,猛地向对手抓一下,却扑了个空,另一只虾也不甘示弱,慌忙迎战,摆动尾部,溅起了水花。而对手一闪,唉,双方又僵持起来……
2.小 馋
这只小猫什么都好,就是有一条“贪吃”,所以我叫它“小馋”。瞧!它的头,肚子都成了肉球,这个橱柜上挂了一条皮鲜肉嫩的鲤鱼。小馋见了急得走来走去,口水都流了下来。
3.小狗贝贝
星期天,我常常带小狗贝贝去购物,逛街、溜旱冰……冬天,我还给它做小衣服。瞧,它穿上我做的小红马夹,还真是狗模狗样的呢!
当学生看到同伴的作品,鲜明的画面迅速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在例文引导下,学生无拘无束地展开了互动交流:
生:小狗贝贝长得什么样?它有怎样的生活习性?
生:它呀,一身白色的毛,蓝眼睛水汪汪的,像动画美人……
学生如数家珍,全没了习作的愁容和哑然。
这样,学生立足于生活,观察中作画,作画中观察,丰富了表象,培养了观察能力,习作时轻松自然。
二、画中想象
上课了,一个学生还在摆弄一幅彩沙画。我眼前一亮,这不是习作的最好资源吗?
两条可爱的小鱼,一串串调皮的泡泡,荡漾的水波,七色的水草……
孩子们兴奋、闪亮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已浮想联翩了:
生:老师,这两条小鱼一个叫红红,因为它全身是红色的;一个叫绿绿,因为它全身是绿色的。它们正在进行吹泡泡比赛,结果红红胜了,我看见它正在笑呢?……
生:我想,这两条小鱼正在比赛吹牛,一个说什么鱼它都不怕,另一个说它差点把一条鲸的尾巴咬掉了。正在吹得起劲,一条大鲨鱼游来,两条小鱼赶紧逃命。再次见面时,它们都不好意思起来。
生:我想到的故事是在大海中有三条鱼,鱼爸爸、鱼妈妈和鱼宝宝。鱼宝宝才五岁就吵着去上学。学校的鱼们见它小,都想欺负它,后来它考试得了100分。大家都喜欢和它玩了。
一幅画,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而自由地飞翔,轻松、自然、灵动。
三、画中创意
教学写秋天落叶,以往总是立足于课堂,按教材提供的树叶图片指问:这片叶子是什么形状?那片叶子是什么颜色?机械而又枯燥。
而今天作文课是拣落叶做贴画,“耶!”孩子们欢呼雀跃。公园里闪动着他们的身影,不时传来好奇的声音:
生1:老师,这是什么呀?别的叶子都变了颜色,它仍然油绿油绿的。
生2:绿得闪亮呢!
生3:样子像芭蕉扇。啊,叶边还有尖刺呢,真厉害!
师:看,这些刺根根向上,连鸟都不敢停在上面。所以,它的名字叫“鸟不宿”。
另一群孩子在欣赏银杏的叶子:
生1:多像小折扇呀,真是精致极啦!
生2边记录边自言自语:绿的,绿中透黄,金黄,土黄……色彩斑斓。嗯,还有香味儿。
生3:老师不是要贴画吗?银杏叶可以做蝴蝶的翅膀。
生4:再捡一片柳叶,又扁又长,正好做蝴蝶的肚子。
生5:马尾松的叶子做它长长的触角……说着,已经有几个孩子展现了他们的树叶贴画——
一节课的拣落叶、做贴画,给予学生习作空间是广阔的,习作内容是鲜活的,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学生触景生文:
1.嗬!还是我捡的叶子多。扇形的是银杏叶,针形是松叶,一叶扁舟是柳叶……它们大多被秋姑娘染了色。即便是同一种树叶,颜色变化也不一样。瞧,银杏的叶子有绿的,有绿中透黄,还有金黄金黄的,一闪一闪地飘落下来。还有的变成褐色、土黄色,像奶奶的脸生了斑。没想到树叶也有老的一天。
2.真没想到,这不起眼的树叶能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金黄的翅膀,金黄的身子,碧绿的触角。飞吧,可爱的小精灵。
3.我先用银杏、枫树的叶子贴金鱼的尾巴,用冬青叶子做金鱼的身子。金鱼的眼睛是用槐树叶制作的。一会儿,一条条栩栩如生的树叶金鱼便展现在我的面前。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对了,海底世界没有水草,太缺少神韵了吧。于是,我使用松叶点缀成水草。这样,一幅完美的金鱼图活起来了。
贴画,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置身于树叶的海洋,奇思妙想,生发创意,萌生出不吐不快的强烈表达欲望。最后提笔成文,兴致盎然,增强了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怎样让儿童的这一天性在习作中发挥作用,减少束缚,乐于表达,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呢?
一、画中观察
我利用儿童天性喜爱画画的特点,提前半个月时间要求学生跟踪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用简笔画画出这种动物的形态,并在画的一边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它的突出特点。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不到一周,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动物图,配着一段段彰显个性的语言表达被带进了课堂:

1.双虾对峙
我家的两只虾都非常具有战斗力。在盆的两边有它们的“阵地”,一见面就打仗,打得“天昏地暗”。只见一只虾伸出大钳,猛地向对手抓一下,却扑了个空,另一只虾也不甘示弱,慌忙迎战,摆动尾部,溅起了水花。而对手一闪,唉,双方又僵持起来……

2.小 馋
这只小猫什么都好,就是有一条“贪吃”,所以我叫它“小馋”。瞧!它的头,肚子都成了肉球,这个橱柜上挂了一条皮鲜肉嫩的鲤鱼。小馋见了急得走来走去,口水都流了下来。

3.小狗贝贝
星期天,我常常带小狗贝贝去购物,逛街、溜旱冰……冬天,我还给它做小衣服。瞧,它穿上我做的小红马夹,还真是狗模狗样的呢!
当学生看到同伴的作品,鲜明的画面迅速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在例文引导下,学生无拘无束地展开了互动交流:
生:小狗贝贝长得什么样?它有怎样的生活习性?
生:它呀,一身白色的毛,蓝眼睛水汪汪的,像动画美人……
学生如数家珍,全没了习作的愁容和哑然。
这样,学生立足于生活,观察中作画,作画中观察,丰富了表象,培养了观察能力,习作时轻松自然。
二、画中想象
上课了,一个学生还在摆弄一幅彩沙画。我眼前一亮,这不是习作的最好资源吗?
两条可爱的小鱼,一串串调皮的泡泡,荡漾的水波,七色的水草……
孩子们兴奋、闪亮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已浮想联翩了:

生:老师,这两条小鱼一个叫红红,因为它全身是红色的;一个叫绿绿,因为它全身是绿色的。它们正在进行吹泡泡比赛,结果红红胜了,我看见它正在笑呢?……
生:我想,这两条小鱼正在比赛吹牛,一个说什么鱼它都不怕,另一个说它差点把一条鲸的尾巴咬掉了。正在吹得起劲,一条大鲨鱼游来,两条小鱼赶紧逃命。再次见面时,它们都不好意思起来。
生:我想到的故事是在大海中有三条鱼,鱼爸爸、鱼妈妈和鱼宝宝。鱼宝宝才五岁就吵着去上学。学校的鱼们见它小,都想欺负它,后来它考试得了100分。大家都喜欢和它玩了。
一幅画,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而自由地飞翔,轻松、自然、灵动。
三、画中创意
教学写秋天落叶,以往总是立足于课堂,按教材提供的树叶图片指问:这片叶子是什么形状?那片叶子是什么颜色?机械而又枯燥。
而今天作文课是拣落叶做贴画,“耶!”孩子们欢呼雀跃。公园里闪动着他们的身影,不时传来好奇的声音:
生1:老师,这是什么呀?别的叶子都变了颜色,它仍然油绿油绿的。
生2:绿得闪亮呢!
生3:样子像芭蕉扇。啊,叶边还有尖刺呢,真厉害!
师:看,这些刺根根向上,连鸟都不敢停在上面。所以,它的名字叫“鸟不宿”。
另一群孩子在欣赏银杏的叶子:
生1:多像小折扇呀,真是精致极啦!
生2边记录边自言自语:绿的,绿中透黄,金黄,土黄……色彩斑斓。嗯,还有香味儿。
生3:老师不是要贴画吗?银杏叶可以做蝴蝶的翅膀。
生4:再捡一片柳叶,又扁又长,正好做蝴蝶的肚子。
生5:马尾松的叶子做它长长的触角……说着,已经有几个孩子展现了他们的树叶贴画——

一节课的拣落叶、做贴画,给予学生习作空间是广阔的,习作内容是鲜活的,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学生触景生文:
1.嗬!还是我捡的叶子多。扇形的是银杏叶,针形是松叶,一叶扁舟是柳叶……它们大多被秋姑娘染了色。即便是同一种树叶,颜色变化也不一样。瞧,银杏的叶子有绿的,有绿中透黄,还有金黄金黄的,一闪一闪地飘落下来。还有的变成褐色、土黄色,像奶奶的脸生了斑。没想到树叶也有老的一天。
2.真没想到,这不起眼的树叶能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金黄的翅膀,金黄的身子,碧绿的触角。飞吧,可爱的小精灵。
3.我先用银杏、枫树的叶子贴金鱼的尾巴,用冬青叶子做金鱼的身子。金鱼的眼睛是用槐树叶制作的。一会儿,一条条栩栩如生的树叶金鱼便展现在我的面前。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对了,海底世界没有水草,太缺少神韵了吧。于是,我使用松叶点缀成水草。这样,一幅完美的金鱼图活起来了。
贴画,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置身于树叶的海洋,奇思妙想,生发创意,萌生出不吐不快的强烈表达欲望。最后提笔成文,兴致盎然,增强了习作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