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辩证关系,以高素质的教师为中间媒介,促进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同时,要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加强听说读写技能各个环节的训练,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
关键词: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使用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高中教师遇到一些问题,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听说与读写脱节的问题,等等。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脖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影响不大。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二、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语教师尤甚。这主要体现在:①职业道德不够高;②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③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
因教师素质较低的原因,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造成严重浪费。如英语教学原则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的升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三、对英语教育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英语课程的本质目的在于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的必要技巧,促使学生在同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做到流利应对。这是素质教育对英语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以及“高考”的制约,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偏重于片面追求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却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基本教学目标抛至九霄云外。这就导致学生学会的只是“聋哑英语”,即只会做考试试卷,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会灵活运用。对于这样的“畸形英语人才”,我们培养起来又有什么用呢?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只会死背教科书的“书呆子”,而需要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逐渐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心从“单纯追求学生考试分数”转移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知识的实际能力”上来。
由于语言环境和生活背景不同,学生在学习英语诗歌时,往往不能对其进行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时候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全文,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还会大打折扣,削弱学生对英语诗歌的兴趣。因此,我在讲解完之后,并没有要求学生立即全文背诵,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写一首英文诗歌、内容不限、格式不限,只要是学生真心实意想表达的事物即可。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尊重和保护,促使他们积极投入英语诗歌的创作中;而且还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进一步提高了运用英语所学知识的水平。等学生创作完之后,我又安排他们在课堂上互相进行评比和点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创作经历,加深对英语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成绩为标准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习成绩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却不是唯一标准。很多教师习惯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成所谓的“好学生”和“坏学生”。我个人非常反对这一做法。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的特长和优势。作为老师来讲,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们学习上的客观差异。作为一名高三的英语教师,我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就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复习方案。比如,针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放在英语原著阅读、短篇英文写作等方面,促使这部分学生实现更好地进步与发展;对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巩固英语基础知识比提高知识层面更有实际的效果,因此,我会要求这部分学生抓紧时间复习最基础的英语知识,比如,记忆词汇、有用短语等,为英语学习打好基础,为高考中的良好发挥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牛新艳、王海臣.高中英语教学之我见 [J].英语教学参考,2001(6): 89
[2]田思思、留葵波.高中英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J].科技教育,2003(6): 54
关键词: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使用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高中教师遇到一些问题,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听说与读写脱节的问题,等等。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脖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影响不大。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二、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语教师尤甚。这主要体现在:①职业道德不够高;②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③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
因教师素质较低的原因,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造成严重浪费。如英语教学原则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的升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三、对英语教育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英语课程的本质目的在于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的必要技巧,促使学生在同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做到流利应对。这是素质教育对英语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以及“高考”的制约,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偏重于片面追求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却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基本教学目标抛至九霄云外。这就导致学生学会的只是“聋哑英语”,即只会做考试试卷,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会灵活运用。对于这样的“畸形英语人才”,我们培养起来又有什么用呢?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只会死背教科书的“书呆子”,而需要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逐渐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心从“单纯追求学生考试分数”转移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知识的实际能力”上来。
由于语言环境和生活背景不同,学生在学习英语诗歌时,往往不能对其进行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时候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全文,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还会大打折扣,削弱学生对英语诗歌的兴趣。因此,我在讲解完之后,并没有要求学生立即全文背诵,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写一首英文诗歌、内容不限、格式不限,只要是学生真心实意想表达的事物即可。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尊重和保护,促使他们积极投入英语诗歌的创作中;而且还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进一步提高了运用英语所学知识的水平。等学生创作完之后,我又安排他们在课堂上互相进行评比和点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创作经历,加深对英语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成绩为标准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习成绩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却不是唯一标准。很多教师习惯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成所谓的“好学生”和“坏学生”。我个人非常反对这一做法。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的特长和优势。作为老师来讲,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们学习上的客观差异。作为一名高三的英语教师,我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就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复习方案。比如,针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放在英语原著阅读、短篇英文写作等方面,促使这部分学生实现更好地进步与发展;对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巩固英语基础知识比提高知识层面更有实际的效果,因此,我会要求这部分学生抓紧时间复习最基础的英语知识,比如,记忆词汇、有用短语等,为英语学习打好基础,为高考中的良好发挥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牛新艳、王海臣.高中英语教学之我见 [J].英语教学参考,2001(6): 89
[2]田思思、留葵波.高中英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J].科技教育,2003(6):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