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及时鼓励学生。在学生欲言又止时激励,在学生思维多样时鼓励,在学生向教师质疑时激励。
关键词:初中数学;鼓励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看得出,新的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提倡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办法,获得情感体验。
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要经常给学生一些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只要学生尽力而为,人人都有得到表扬的机会。但应注意的是,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适时给予适当的表扬。要表扬到“点子上”,让他们能深深体会到自己思考的价值所在,从而树立自信心,在愉悦的数学学习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一、在学生欲言又止时激励
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独特的自我,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中,教师正确地使用肯定的评价语言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会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勤学上进的学习环境。尤其对后进生,更要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观其眼神,察其面色,只要觉察出他们有主动参与的迹象,就要充满信任地请他们发言。如果学生回答有误,教师要谨慎机智地进行处理,使学生不失“面子”。记得在一节课上,笔者出示了如下一题,如图:在Rt△ABC中,∠C=90°,CD是斜边AB上的高,AC是哪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为什么?CD和BC呢?思考一会儿后,有位学生想举手但又不敢举,笔者及时鼓励他站起来试一试,他腼腆地站起来说:“我猜想,AC2=AD·AB,理由嘛……”下面不知谁说了一句“讲不出道理你瞎说什么?”只见站起来的那位学生的脸“刷”得一下就红了。这时许多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要求发言。看到那位学生局促不安的样子,笔者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对那位学生说:“你的猜想是对的,只是没有想完整,再继续往下想一想好吗?”在我的引导下,他终于发现△ADC≌△ACB,于是就得到■=■,即AC2=AD·AB。就这样,笔者在学生欲言又止时肯定他的猜想,及时鼓励他在不知“如何是好时”深入地思考下去,并将其思路展示给大家,这样不仅帮他找回了自尊,还培养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学生思维多样时鼓励
新课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激励和表扬,抓住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契机。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说,教师要有意设置一些思维多样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其在课上达到亢奋状态,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变通性。比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思考片刻后,笔者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比比谁的想法多,评评谁的办法好。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之后,纷纷举手说出了各自的想法。
三、在学生向教师质疑时激励
古今中外,许多事实表明:凡是创造发明者,都非因循守旧者,而是敢于质疑、敢于探索者。课堂上,数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对于那些敢于挑战教师的学生或是敢于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的学生,教师应保护其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一节课上,笔者出示了如下一题: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CD的中点,点F在BC上,且FC=BC,试说明△ADE≌△ECF≌△AEF。
记得当时学生一时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于是笔者给予了提示:若设正方形边长为a,根据勾股定理求出三个三角形各边的长度,利用三组边成比例即可。然后让学生按此方法试一试。大家一阵忙碌之后,认为这种办法是可行的,正当笔者想宣布下课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您的解法太麻烦,我想出了一种更巧妙的办法!”笔者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在表扬了这位学生爱动脑之后,让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利用△ECF≌△ADE,可知■=■,又∠AEF=∠ADE=90°,又得到一组相似三角形。趁热打铁,笔者借此让学生围绕这道题展开一次交流。此后,大家对本题的领悟更深了。
总之,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握好鼓励的契机,才会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才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才会让每个学生得以快乐地发展,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班华主编.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安国,吴文武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3]王铁军主编.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朱家生,施珏编著.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吕世虎,石永生主编.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初中数学;鼓励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看得出,新的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提倡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办法,获得情感体验。
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要经常给学生一些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只要学生尽力而为,人人都有得到表扬的机会。但应注意的是,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适时给予适当的表扬。要表扬到“点子上”,让他们能深深体会到自己思考的价值所在,从而树立自信心,在愉悦的数学学习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一、在学生欲言又止时激励
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独特的自我,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中,教师正确地使用肯定的评价语言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会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勤学上进的学习环境。尤其对后进生,更要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观其眼神,察其面色,只要觉察出他们有主动参与的迹象,就要充满信任地请他们发言。如果学生回答有误,教师要谨慎机智地进行处理,使学生不失“面子”。记得在一节课上,笔者出示了如下一题,如图:在Rt△ABC中,∠C=90°,CD是斜边AB上的高,AC是哪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为什么?CD和BC呢?思考一会儿后,有位学生想举手但又不敢举,笔者及时鼓励他站起来试一试,他腼腆地站起来说:“我猜想,AC2=AD·AB,理由嘛……”下面不知谁说了一句“讲不出道理你瞎说什么?”只见站起来的那位学生的脸“刷”得一下就红了。这时许多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要求发言。看到那位学生局促不安的样子,笔者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对那位学生说:“你的猜想是对的,只是没有想完整,再继续往下想一想好吗?”在我的引导下,他终于发现△ADC≌△ACB,于是就得到■=■,即AC2=AD·AB。就这样,笔者在学生欲言又止时肯定他的猜想,及时鼓励他在不知“如何是好时”深入地思考下去,并将其思路展示给大家,这样不仅帮他找回了自尊,还培养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学生思维多样时鼓励
新课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激励和表扬,抓住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契机。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说,教师要有意设置一些思维多样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其在课上达到亢奋状态,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变通性。比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思考片刻后,笔者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比比谁的想法多,评评谁的办法好。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之后,纷纷举手说出了各自的想法。
三、在学生向教师质疑时激励
古今中外,许多事实表明:凡是创造发明者,都非因循守旧者,而是敢于质疑、敢于探索者。课堂上,数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对于那些敢于挑战教师的学生或是敢于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的学生,教师应保护其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一节课上,笔者出示了如下一题: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CD的中点,点F在BC上,且FC=BC,试说明△ADE≌△ECF≌△AEF。
记得当时学生一时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于是笔者给予了提示:若设正方形边长为a,根据勾股定理求出三个三角形各边的长度,利用三组边成比例即可。然后让学生按此方法试一试。大家一阵忙碌之后,认为这种办法是可行的,正当笔者想宣布下课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您的解法太麻烦,我想出了一种更巧妙的办法!”笔者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在表扬了这位学生爱动脑之后,让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利用△ECF≌△ADE,可知■=■,又∠AEF=∠ADE=90°,又得到一组相似三角形。趁热打铁,笔者借此让学生围绕这道题展开一次交流。此后,大家对本题的领悟更深了。
总之,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握好鼓励的契机,才会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才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才会让每个学生得以快乐地发展,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班华主编.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安国,吴文武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3]王铁军主编.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朱家生,施珏编著.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吕世虎,石永生主编.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