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大肆兴起并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但校外培训班良莠不齐,亟需出台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加以规范引导。为此,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在教学要求、师资管理、课程安排等方面对校外培训机构提出了具体要求。然而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却是一个难题,教育部门常陷入到监管不到位的尴尬境地。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本研究聚焦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效果、治理的影响因素,通过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阐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现状,分析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影响因素和治理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选取S市的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展开调查,收集了45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20组访谈,收集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的相关政策文本资料。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检验,得出:(1)学生校外培训的参与度很高,校外培训的强度很大,培训科目主要是数学、英语;(2)在超前学习和拔高学习方面,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效果较差;(3)学生个人因素影响治理效果:学生成绩越好、参加校外培训的时间越长、提高成绩的动机的越强烈、认为校外培训越有必要、学生对校外培训机构老师越满意、校外培训效果越好、学生对不该超前学习和拔高学习的政策内容的认可度越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效果值越低;(4)家长因素影响治理效果:校外培训费用投入越多、在咨询和报名校外培训上行动投入越多、要求和支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程度越高、治理效果值越低;(5)学校因素影响治理效果:公办学校的学生更有可能在校外培训中超前学习;教师对学生校外培训的支持度越高,治理效果值越低;(6)培训机构因素影响治理效果: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的学习越关注、校外培训机构的口碑越好,治理效果值越低。在量化分析基础上,本研究结合访谈资料和政策文本进行三角论证,并结合心理学领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经济学领域的博弈理论、前景理论、助推理论等对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率先提出“教学断层”概念,认为在教学断层下,学生不得不进行超前学习,学生之间的博弈和学生对培训班的依赖会造成学生需求与政策规定相矛盾,这使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效果值偏低;家长的有限理性、从众心理,以及中产阶层的认知都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助长了校外培训之风;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促使公办学校的学生在校外培训上投入更多来缩小与民办学校学生的差距;学校对学生校外培训的放任态度加剧了超前学习和拔高学习的现象;招生学校入学要求较高促使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和拔高学习;培训机构非常了解学生需求,并且培训机构与招生学校的合作,都会对超前学习和拔高学习起到助推作用。学校教学短板成就了校外培训机构,因为培训机构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学校教学短板反推教师暗自进行课外有偿培训。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陷入困境一是因为目前已经形成校外培训的恶性循环,难以从培训机构入手中断恶性循环,二是因为政策一刀切,使教育政策的公益性与教育市场的逐利性相矛盾,使减负政策出现负效应,所以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靠“堵”行不通。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学校和行政两个层面提出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改进建议:建议学校缩小班级规模;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学变革;改变评价学生的方式,以便从应试教育早日转向素质教育;引进校外资源,开展学校托管。建议在行政层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厘清教师工作边界,使教师回归本职工作;弃堵从疏,把校外的教学权利还给教师;制定政策时,让利益主体参与进来,形成多元治理新格局;调动社会教学资源,鼓励机构开办公益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