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唤》中生态话语解读

来源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x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话语分析是由生态语言学派生出的一种从生态视角对文本话语进行解读的方法,主要关注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野性的呼唤》作为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自然主义的经典之作,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生态话语。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情感系统、鉴赏系统、判断系统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结合《野性的呼唤》中生态话语的语法特征,从生态话语的及物结构、作格结构、语法隐喻等方面对其进行文本解读,揭示作者在批判人类贪婪、反思人类破坏环境诸多行径的同时,也难逃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生态话语建构。
其他文献
贺铸生活于北宋末期,创作了20余首豪放词,这些词在豪放词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书写内容看,贺铸豪放词中书写登临怀古、抒发内心豪壮情感的内容上承苏轼词,书写军情国事、表达隐逸向往的内容下启南宋词;从使用手法看,贺铸豪放词中以诗为词写法上承苏轼词,回忆以及化用前人成句的手法下启南宋词。
从小说《茫茫夜》文本对“同性爱”的书写中,可以发现郁达夫基于传统文人心态对个人欲望的表达。作者把异性恋爱的发展模式套用在对同性爱的叙述中,有意为故事中的于质夫和吴迟生构造男性(强)/女性(弱)的二元对立属性,促使于质夫在对吴迟生的权力想象中,修复国族贫弱的困境下受损的男性主体意识。此外,尽管大胆借助同性情爱题材的创作,呈现现代青年落寞无助的生存体验,但异性爱缺失下对同性爱表达的被动选择,也表明郁达夫并未对同性爱给予价值立场上的认可。
文章从江南运河古桥文化的空间、构件、装饰这三大视觉形态类别出发,运用符号学相关理论工具,尝试分析江南运河古桥文化视觉要素,厘清视觉符号的编码方式,研究江南运河古桥文化的视觉要素构成、符号编码方式,及其视觉传达设计策略与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完成视觉设计传达的有效办法。视觉符号凝练、生活美学回归、数字媒介融合这三大设计手段,能够有效地助力江南运河古桥文化实现当代设计的继承与转化,对于整个大运河线性廊道遗产文化的保护、活化与传播具有十分积极的探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