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 从警员4214506到司法燃灯者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zuoyaoxiezu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的何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他喜欢背个双肩包,体态圆润,长着娃娃脸,这样的外形不容易分辨年龄,以至于有一次,在地铁里,这位法官被问路的阿姨唤作“小朋友”。
  跟大部分机关人员一样,何帆清晨一到办公室就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文件。他很忙,在下午下班和晚上加班之间,抽出了晚饭时间跟我交谈。
  当我问他这些年一共出版了多少本译作时,他说,“这得数一数。”他拿起赠我的新译著,对着译者介绍算了一下。“2008年到现在,一共出版了9本。”这是一个惊人的译介数字。考虑到他在最高法院承担的繁重公务,简直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与许多从事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人一样,本科学经济学的何帆不喜欢数学,在考研时,他改选了法学。“学经济学的人喜欢通过数字解释社会现象,但中国还不是一个完全用制度治理的国家,无法通过经济学模型打造一个理想模式。相比之下,法律似乎更有用武之地。”
  改换门庭的考研之路,并非一路坦途。第一次考研,他没能考上。机缘巧合,他进入武汉市公安局,成为一名警察。因工作需要,他被下派到巡逻民警处锻炼。一年后,他调入经济犯罪侦查处工作,同时如愿考上法学院,在职攻读硕士。2006年,何帆博士毕业,进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他做过刑事审判,后来就职于司法改革办公室,工作之余,偶尔从事法政作品著译。
  译介工作让他找到了一种相对合适的表达方式。他有一个习惯,每翻译完一本书,都会很认真地写一篇译者导言,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内容,以及与当下中国的关联和意义。在众多译者导言中,他认为最能体现其思想的是他为《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一书撰写的导言。
  “化繁为简地传播常识,与呈现事物本身的复杂和纠结,其实并不对立。相反,复杂本身亦是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问题上,林达老师有一段话深合我心,她说:‘在介绍美国时,切忌走向简化的颂扬。偏颇的介绍不利交流,反而可能引出幻想,容易在环境破灭后走向另一个极端,难以冷静客观地剖析对方国家发展中的各类复杂因素。这绝非交流之道。’在她看来,介绍同一个理念和制度,需要考虑它在不同时间、条件、地点下遭遇的不同困境,强调制度在历史发展和现实运作中的复杂性。”而这篇导言的题目“传播通识,呈现复杂”,正是何帆对自己译介工作的定位。
  何帆送给我两本书,除了《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还有一本《五位首席大法官》。他翻译的题材,以美国最高法院居多。但他在《五位首席大法官》的导言中写道:“如果总是局限于一种题材,读者会审美疲劳,译者也难免陷入知识结构的窠臼。《五首席》是我翻译的第7本美国最高法院题材著作,如果没有意外,也将是最后一本。”
  新题材的翻译作品很快会面市。他手头正在翻译的是《十二怒汉》的剧本。电影《十二怒汉》在电影史和法律史上都具有其经典性。“有人说,《十二怒汉》体现了美国陪审团的靠谱,避免了一起冤案的发生。我倒觉得,《十二怒汉》体现了陪审团的不靠谱,因为在影片中,主人公之所以力挽狂澜,靠得是一系列小概率事件。”
  同样的,何帆打算在《十二怒汉》剧本前附上一篇译者导言,系统梳理英美陪审团制度的历史。“我想借助这个剧本,谈一谈中国究竟适不适合搞陪审团,具不具备搞陪审团的土壤。”
  今年元旦,何帆开通了微信公号“法影斑斓”,“用于推广新知共识,分享书情影讯。”传播法律通识,是他所乐意为之的事情。

通过翻译探讨现实


  工作这么忙,为什么还能翻译这么多书?时间都是怎么安排的?——这是许多人对何帆提出的问题。“我在微信上做过一个统一答复。我要是想敷衍你,完全可以说自己是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时间,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适应一项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浸泡久了,速度自然会上去。我刚开始翻译美国司法著作时,主要是和两种‘不自信’做斗争。一种‘不自信’是把英文转化成中文的能力。另一种‘不自信’是对相关制度的了解程度。我最开始翻译《九人》的时候,原文有一句话的意思是‘加快死刑案件的审理进度’,我望文生义,直接译成了‘加大强制执行力度’。根本就是两码事,却被我混为一谈。别人那是专门针对死刑案件谈的,我扯到‘执行’去了。所以,如果你不了解别人语言的背景,挺简单的一些词,就容易翻错。刚起步时,两三百个字,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去琢磨。这些年一本本翻下来,知识背景都很了解,字词含义也很熟悉,所以翻译速度也在加快,就是工作越来越忙,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
  近年来,许多学者乐于做美国常识的译介。“在那个时代,为了更便于大家理解,有些呈现和介绍是比较单向度的,突出美国某一方面,比如自由派的一面。但美国其实是很多元化的国度,结果有人到美国一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便又去否定早期启蒙的努力。我觉得,这是挺可惜的。”
  《九人》是何帆翻译的第一部关于美国最高法院的作品,作者杰弗里·图宾是倾向于奥巴马的自由派。“我写译者导言的时候,可能是受他的影响,也有点儿偏自由派。但后来认真阅读了最高法院一些判决,发现不能简单去看这个问题。有人说,美国是9个大法官说了算的国度,老百姓都很尊重大法官。其实也不全是这样,对这9个人也有很多批评。保守派会批评自由派的法官,自由派会批评保守派的法官。每个人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会得出不同的判断。一个人反对死刑,也可能支持堕胎。他会认为堕胎是妇女的自由选择。在他眼中,胎儿不是生命。反对死刑是因为一个人没有剥夺另一个人生命的權力。有的人要么把美国大夸一通,希望全盘照搬。有的人则把美国批得一钱不值,这都不科学。无论赞美一个制度或贬低一个制度,你首先得充分了解它,否则赞美和贬低都是廉价的。”
  何帆翻译的著作中,以《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最广为人知。“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句被印在封面上的话,最早因为一位媒体人的引用而广为人知。这句话来自于法国《费加罗报》的报头。此书翻译完之后,封面设计久久定不下来。在美编的图库里,何帆发现了一张众人读报的图片,其中一位叼着烟的先生,手中展开的正是《费加罗报》。   何帆认为,许多人更关注这本书前2/3关于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内容,而对后1/3有所忽略。后1/3强调的是,我们该如何定义和对待“公众人物”,如何避免新闻监督变成了侵犯公民隐私的工具。“美国法官之所以降低对‘公众人物’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规格,是因为‘公众人物’主要是政府官员,允许人民批评‘公众人物’,更有利于推动公众、媒体‘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可在我国一些法官手中,相关概念更多成为装饰判决书的‘西式甜点’。当原告是手握实权的政府官员时,舶来理论就不见踪影了。”
  在中国的书店里,缺乏本土作者传播法律通识的原创作品。许多人具备深入浅出说理的能力,但这样的题材容易跟政治挂钩,一不小心就敏感了。何帆在翻译法律题材作品之外,也小心翼翼地写一些东西。比如,《我们该如何谈论死刑》。“我自己审理过一些死刑案,但我不太说这些事。有一句话叫“判决之外,法官无语”,你把判决书写好,把道理说好,之后就不要再多说。”
  “判决一个人死刑的话,会不会有心理负担?”我问何帆。
  “如果有心理负担的话,那说明这个人不该死。如果你觉得这个人不该死,又判他死刑,那就有问题了。”何帆答道。
  “关于堕胎的书,关于持枪权的书,美国人会非常感兴趣,但在中国,没人会关心这些问题,没什么好谈的。” 死刑、言论自由、公众人物的隐私、沉默权等等,和中国现实更密切,这也是何帆在译介外国作品的时候有意识的选择——通过翻译对中国现实问题进行探讨。

法官能做什么?


  2012年5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的斯蒂芬·布雷耶大法官来华,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进行了一次讲座。何帆作为布雷耶所著《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一书的译者应邀参加。事后,他把讲座视频配上字幕,传到视频网站。出乎意料,这个视频大受欢迎,在微博上被转发超过万次。他也因此意识到,司法文化被传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C-SPAN是美国的一家非营利电视台。2009年,C-SPAN拍摄纪录片《最高法院》时,提出采访美国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出人意料的是,大法官们全部同意接受采访。此纪录片的话题涵盖美国最高法院的职能、传统和规则,大法官们面对镜头阐述了自己的司法理念、行事风格与个人偏好。访谈被集结成册——《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何帆翻译了这本书。“译完此书,最令我感慨的,是大法官们在访谈中流露出的焦虑和担忧:当司法权威逐渐变弱、司法公信受到怀疑时,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法院的工作、理解法官的职责,进而明白司法独立的重要性,成为‘大法官说了算’体制的坚定拥趸。面对隐忧,大法官们没有选择继续在‘神坛’上布道,而是离开‘大理石神殿’,走进中学、大学校园或媒体演播室,用最平实、浅显、诚恳的语言向人民宣讲:在最高法院这条‘流水线’上,作为最终产品的‘公正判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一个拥有3亿多国民、上千枚核弹的超级大国,司法公正为何交由9个人守护?人民又凭什么信任这9个人的司法能力和职业操守?在此过程中,美国人民也见证了这些守护公正者的法治信仰和人格魅力。”
  法院是干什么的,法官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其陌生程度并不比美国人低。
  前段时间,国内有一次“最美基层法官”的评选,何帆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当然,许多基层法官非常可爱非常辛苦,但这种评选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突出法官不同层面的品质。很多地方评选出来的法官,不是卧病在床,就是过家门而不入,面临各种困境。网上有法官调侃说,这不是选最美法官,是选最惨法官。”玩笑归玩笑,大家担心的是,这样“比惨”的评选会让老百姓更不敬畏法官这一职业。“法官看上去都是底层屌丝,同行看了内心悲凉,学生看到了,觉得当法官没前途,不如挣大钱去。”
  何帆认为,我们对于司法文化的公共传播还很欠缺。而对于翻译这种方式,除了信达雅之外,还得具备专业性、将外语转化成母语的修辞能力、好奇心,甚至是奉献精神。翻译是一份收入很低的工作,每千字翻译稿酬在70元到100元之间。“而且,翻译作品并不算作学术成果。”何帆尊重那些老一辈翻译家,并以此为榜样。“他们那一代翻译家,许多人都是大学问家。”
  何帆主编过大法官传记译丛。“我们年轻的时候,缺乏一种指引,所以我后来组织翻译了一些法官的传记,希望给年轻人参照。”他计划中的收官之作是翻译美国法官勒尼德·汉德的传记。“版权早就买下来了,七百多页,是个浩大的工程。这本书既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很好的专业作品,被称为美国司法史上的《战争与和平》。我很崇拜他,他是真正的‘技术流’,不受意识形态的约束,对法律、对社会、对自己内心的良知更负责。”

忍一忍就过去了


  这些年,何帆因为翻译收获了名声,也引来一些非议。比如说,有人认为他没什么创作能力,只懂翻译;只懂美国,不懂中国。
  最近,何帆在微信公号上发了一篇文章《最高人民法院史——时间开始了》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什么写这个?“你们既然说我只懂美国,我就去采访一些退休老法官,核对当年的一些资料,然后整理出来给大家看看。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司法改革,但越是如此,越不能随便讨论中国司法的问题,我不是不懂,只是不方便写。”
  在体制内,翻译带来的名声,不见得全是正面作用。“一个体制内的法官,开公微、搞翻译,肯定有人说闲话,这都是很难避免的。但我觉得,人活在这个世上,不要有太多束缚,有些事该做就做。”
  何帆说,自己身边许多法官都有理想主义,有情怀,体制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么铁板一块,警察行业也是一样。“在读书方面,对我启蒙最大的两个人都是警察。”
  1999年,当巡警的那一年,何帆跟一位北大中文系毕业的警察一起租房。那位警察的书高高地堆在床边,垒成一座书墙,晚上经常听到轰隆巨响,是因为书墙倒了,把那位老兄埋在书堆里。“我从他那里看到王力、汪曾祺、钱理群等老一辈人写的东西,获益匪浅。后来我在万圣书园选书,偶然看到钱理群先生,像个小粉丝一样冲过去要签名。”还有一位警察同事,带何帆去武汉三镇到处找《方法》杂志。“读了《方法》,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不同思想碰撞的平台。”   许多年之后,何帆翻译完《九人》,在序言里写道:“我想把这本译著,献给一名警员编号曾经为4214506的武汉警察。”有的读者看到这句话,在网上问他,这位警察是你的好朋友吗?还有人问,这位同志是牺牲了吗?
  1999年,何帆在武汉当巡警,经常三班倒。最痛苦的一个班,是晚上12点半上班,凌晨3点50下班。他不知道自己会做多久巡警。一年?两年?还是更久?“实际上,当时跟我一起进公安局的人中,有的现在还是巡警。”
  何帆是因为没考上研究生才当了警察,而且,当时的女朋友也分了。某个冬天的晚上,到了3点半,快下班了。突然,有人报警,一辆外地的大卡车,装了一车橘子,在一个路口翻车了。
  接到报警的何帆去往现场。司机是个年轻人,受了点伤,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旁边是一些跃跃欲试想抢橘子的路人。“我挎着枪站在那里,等交警来了,才能走,但交警死活不来,我都快疯了。”12月的武汉,寒风刮得像刀子一样。
  “当时觉得真是凄凉,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何帆说,“学经济学的同学大都去了银行和证券公司,我当了警察,还是巡警,当巡警也就罢了,还不是跟犯罪分子搏斗,大冬天的凌晨3点钟,看着一车橘子。”当时他的警察编号就是:4214506。
  一年之后,何帆考上了研究生,几年之后,他读了博士,进入最高法院工作。有人问他,给某个时候的自己说一段话,你愿意回到什么时候去?“我说,我想回到守橘子那个场景,拍拍那哥们的肩膀说,忍一忍就过去了。”
  说到这儿,他笑了,一切都已过去。现在他更愿意朝着“燃灯者”的方向努力,这也是他自创的翻译丛书的名字。扉页上印着一句话:“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亮灯火。”
  人物周刊: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何帆:满意。如果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会更好。
  人物周刊:对你父母和他们的成长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
  何帆:苦难、波折兼而有之,总觉得他们是被辜负的一代。完全理解。
  人物周刊:对自己的下一代,你有什么期待?
  何帆:平安、健康。心智健全,人格独立。
  人物周刊:对你所从事领域的前景怎么看?
  何帆:会越来越重要,会推动这个社会向前走。
  人物周刊:同龄人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何帆:最欣赏许多坚守在审判一线的青年法官,雖然待遇不高,误解不少,压力很大,但大家基于共同的法律信仰,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
  人物周刊:责任、权利和个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个?
  何帆:过去更看重个人自由,过了35岁,越来越觉得责任更重要。
  人物周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
  何帆:其实很难挑出这样一个“最”。30岁后,很难再有书或电影有那么大的力量。
  人物周刊:较为珍视的自己的一个品质是?最想改进的一个缺点是?
  何帆:坦诚,有一说一。缺点是太好吃,一遇美食就走不动。
  人物周刊:最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哪方面?又最愿意将之花在哪方面?
  何帆:最怕无聊、无趣、无意义的会议。逛书店与读好书是最适合打发时间的活动。
  人物周刊:现在的你,还有哪些不安和担忧?
  何帆:阳光、空气、水和食物,每一样都让人不放心。孩子们将来怎么办?
  他是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铁肩担道义。他是产量惊人的译者,妙手翻文章。他投身于中国司法的实践,相信法官能对中国的改革进程有所作为。他化繁为简地传播常识,努力呈现事物本身的盘根错节,他相信复杂本身亦是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经是对现实充满迷茫但对未来怀有梦想的年轻巡警,他相信寒冷的夜晚终会过去,守得云开见月明。他如今愿意做一位站在前方路口的燃灯者,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亮灯火。
其他文献
克里斯蒂安松俯瞰 图/Tiger大西洋之路上 图/sorngard  “眼前是一条看不见前方的路,你愿意和我一起走吗?”这样的句子若出现在偶像剧中,通常是为了协助身陷逆境的男主角俘获人生伴侣。但如果它出现在挪威旅行的途中,就不是比喻了。挪威全境的公路几乎都在山海之间蜿蜒穿行,由隧道、桥梁、急弯与轮渡连接。海拔迅速爬升的发夹弯上多云雾,能见度常不足十米。我们在8月的一周疾驰1000公里,驾车穿过挪威
新加坡航空为搭乘A380豪华套房、头等舱及商务舱的旅客奉上世界知名的意利咖啡 图/illycaffè  首先从一个吃货(好像暴露了点什么?)的角度来说,至少经济舱的餐绝对不好吃——就不去吐槽没什么味道的咖喱、意面和“看起来好像是鱼其实吃起来像是面饼的奇怪东西”了。也不去吐槽味道还不如星巴克综合豆果的零食了。最奇葩的一次是一个飞东北的航班,飞机餐居然是“看起来像是列巴(注:俄罗斯主食面包)其实吃起来
“我觉得我拍的都是悲剧”  人物周刊:你以前有讲,你的电影除了《绿草地》外都在谈论一个主题:欲望。你大部分电影是用喜剧的形式在谈。你觉得喜剧对你来说是什么?是你要表达东西的外壳吗?  宁浩:是一种本能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特意的表达方式。而且我一直也不觉得那个是喜剧。我觉得我拍的都是悲剧。  人物周刊:荒诞剧?  宁浩:不不不,都是悲剧,悲剧的人物、悲剧的命运。每个都很悲剧。你看《疯狂的赛车》,耿浩是
每一只出现在国际赛场的足球都有颇为响亮的名号。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比赛用球名为“Brazuca”,中文译为“巴西荣耀”。  Brazuca是巴西特有的俚语,可以是一个形容词,指“(生、长、造于)巴西的”;也可以是一个名词,指“巴西人”。巴西朋友们解释,与其一本正经地按语法书上的范例般说“Sou brasileiro (我是巴西人)”,更自然、自豪的说法是“Sou brazuca”。或者还可以拿来
红磨坊CEO 让-雅克·克莱里科 图/本刊记者 方63迎忠  “生活多么美好,请大家观赏康康舞!”一百多年来,揭开红磨坊大幕的话语像一句宣言。无论社会动荡或者安逸,无论伴随的是纸迷金醉或者自由解放的毁誉,红磨坊只服务于快乐。  “我父亲曾和我说,在这儿,我们让人们忘记忧愁,我们带去欢乐。”全世界名声最大的夜总会的现任CEO让-雅克·克莱里科(Jean-Jacques Clerico)从父亲手里接过
图/本刊记者 梁莹菲  31岁的麦斯·戴维森有双球探的眼睛,他站在场边盯着球员的样子,像极了《一球成名》里发掘圣地亚哥的格兰。来到广州辅佐北欧老乡斯文·戈兰·埃里克森之前,他是上海桑德足球学校的总教练,校长埃贝·桑德是曾经的丹麦足球先生,拿下该国一个球员能获得的所有荣誉。再之前,他执掌老牌劲旅哥本哈根俱乐部青训队,麾下3名球员先后被切尔西、拜仁和国际米兰相中。他出任豪门布隆德比一队分析师和预备队主
七八岁的时候,看到《红色娘子军》,其中一幕,让我周身一炸,30年后再看,还有这效果。  祝希娟扮演的吴琼花,逃出南霸天牢狱,获得了自由,追着娘子军的队伍,打算加入她们。女连长问她:“无产阶级吗?”吴琼花不明觉厉,旁边的女战士提醒她:“有的没有?”女伴替她答:“我也不知道有的没有,10岁就卖给人家了!”连长首肯:“那当然是无产者了!行啦!”她们又问她,为什么要参加娘子军,吴琼花一把拉开衣领,露出里面
之前赵忠祥画驴,倪萍画日子,如今朱军也画起了中国画。  5月26号,朱军在中国美术馆为期10天的首次个人画展结束。他在庆功宴上喝了酒,脸色稍稍上红。他回想起1993年在甘肃留恋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愿去北京打拼的朱军。那个朱军被认识不过几小时的主持人杨澜意味深长的话狠狠地打动了,“朱军啊,你5年之后就能看到你是怎么死的,有劲吗?”  没劲。年轻的朱军还是来了北京。今年,他50了。他一直在想:我现在可能
冯骥才生在天津,长在天津,一辈子没离开过天津,这是地缘意义的故乡。他的祖籍在浙江宁波慈溪,21年前,第一次踏上那块土地,始见血缘上的故乡。  冯氏家谱记,齐宣公少子名通、字季达,受封于冯城,子孙从此姓冯。汉代建安六年,冯六世孙忠贞公(名冕,字端甫)官至朝散大夫,因厌恶董卓作乱,请求外职,被派驻浙东句章任县令。到了唐代开元年间,句章建城,改称慈溪。冯氏在慈溪有千年历史,至今传世35代,支脉繁盛,当年
电影《人质》讲述菲律宾反政府游击队劫持人质事件  近日,马来西亚沙巴州仙本那一家酒店遭袭击,一名29岁的上海女性被菲律宾武装人员劫持。载有154名中国旅客的马航MH-370客机至今下落不明。绑架中国游客事件的发生,再次牵动国人的心。  究竟是谁在马来西亚绑架了中国游客?  马来西亚警方经过多日调查最终确定,这伙武装分子并非来自马来西亚本土,而很可能是菲律宾是反政府游击队。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将目标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