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但在我们成长的岁月中,战争,似乎从未在这个星球上停止过。为什么会有战争?确实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在本期锐话题中,我们提出问题、作出解释,却给不出完美答案……
热衷于战争游戏的男孩子们,痴迷于孤胆英雄的女孩子们,如果你们也认为:战争,不只是一场血腥游戏或一个悲情故事,那么,就一同来思索一下这个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样漫长的问题吧。
这个问题跟所有的孩子都有些关系。你们有权利提出这个问题,就如同你的父母有义务考虑这个问题那样。为什么人们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决定互相杀害、互相消灭。出于嫉妒?出于仇恨?在一个可能会是十分美好的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仇恨。科索沃的电视图像一定还在你的脑际萦回,你究竟知不知道,这些图像对于你周围的人以及所有其他的人意味着什么?“那个画面”的事情会不会到处发生,也在这里发生?
1945年,那时我只比你现在的年纪大一点儿。我当时坚信,世界上永远也不会再有战争了。人类永远也不会再经受这样的残忍和这样的痛苦了。我搞错了。社会似乎没有从其错误中学到许多东西。找你的父母,要他们给你讲讲,他们在报纸上读到了些什么。在爱尔兰,尽管有了种种和平协定,猜疑和怨恨却依然还一直在分裂着基督徒们,因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信仰着爱他们的拯救者。哥伦比亚一直还在流血。一场野蛮地争夺权力和地下资源的战争席卷刚果,至少有6个非洲国家卷进了这场战争。现在你一定会问:所有这些惨无人道的暴行都是为了什么?它们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人们不明白,结束暴力和恐怖已刻不容缓?
现在我来告诉你,人们是如何为他们有时所做的恶事辩解的。我们就拿宗教做例子吧。你也许以为,宗教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人们互相亲近,因为它们都服从同一个神。可遗憾的是,我不得不让你感到失望。宗教完全同样地具有煽动人们互相敌对的情绪,使人们变成嗜杀成性、冷酷无情的怪物的力量。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宗教始终就是某种灾难性的东西,它一直只是让不幸降临我们头上吗?不,我的小朋友,绝不是这样的。只是人们不可以狂热地从事宗教活动罢了。人们必须永远记住:好些道路都能通往上帝。上帝懂得所有的语言。它垂听所有的祷告,既垂听麦加的穆斯林的祷告,也垂听罗马基教徒的或耶路撒冷犹太人的祷告。信教者们只需同意有人隶属于另一种传统信仰,一切事情也就好办了。
然后还有爱国主义。在许多战争中,成百万的人们凭借着对自己国家的爱戴和信念,为保卫祖国而献出生命。这错了吗?不,爱自己的人民、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家庭是一件好事,这是值得称道的。与侵略者作战、反抗入侵者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
人们能与狂热作斗争吗?人们能希望有一天战胜它吗?我想能的。你看看今天的欧洲!几百年来一直互相视为敌人的各国人民,现在正共同建设着它们的未来。德国和法国永远也不会再为了占领边境这一边或那一边的一小块地区而互相宣战。从根本上说,几乎不再有国境了。今天人们没有护照也能从一个国家进入另一个国家。你知道吗?19个国家曾调集它们的武装力量,在前南斯拉夫阻止独裁者及其残忍的帮凶们的种族主义。在几十年前,这些国家中的某些怀着顽强的必胜信念的人们曾互相争斗过呢,今天它们却成了同盟者。
再说仇恨。人们怎么才能遏制或者甚至完全消除它?首先人们得撕下它的假面具,并发现隐藏在它背后的是什么。这是第一步,其余的一切便迎刃而解了。在某一个时候,人们将会明白,仇恨不仅毁灭对手,而且也毁灭它的始作俑者。说到底,仇恨终究是自我毁灭性的。甚至还有某种比仇恨更糟糕的事情:如果穿制服的杀人犯杀害了像你这样的儿童或像你父母这样的成年人,而不是因为有什么仇恨,那么这就更糟糕了。他们根本就不是因为愤怒和仇恨而杀人。这确实比仇恨更糟糕。
你年轻,你在上学,读书,看电影。你一定有朋友,你和朋友们谈论许多事情,并制订共同的计划。你们在梦想什么?我希望,在你们的梦境中不会有什么战场上的胜利。相信我吧:真正的荣誉不是在那里可以获得的。战争意味着一切可能的事物,但是荣誉肯定不在其中。它意味着人们有时向你显示的这种种景象:在冷漠的天空下,一个衣衫褴褛的身体;受凌辱的妇女;精神恍惚的、乞讨的人;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和所有亲人的悲伤的儿童。战争意味着苦难;战争意味着破坏、绝望和死亡。
但是为什么人们在书籍中、在影视里,把战争说成是伟大而壮丽的呢?你会这样问我。是的,人们是这样做的。但是人们再也不应该这样做了。在新的千年里,人们应该歌颂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和谐所赐予的幸运。
最后我要给你讲一个故事,你早已知道这个故事:《圣经》故事中描述的那场最早的战争。你记得该隐和亚伯吗?他们是兄弟,然而哥哥该隐竟杀害了弟弟亚伯。为什么《圣经》告诉我们这个可怕的故事?我愿意告诉你为什么:为了让我们知道兄弟之间存在着敌意,因为这是一个应该永远记取的教训:谁杀人,就是杀他的兄弟。
埃利·韦瑟尔(Eli·Wiesel),1928年9月30日出生。罗马尼亚出生的美国作家。作者在儿童年代经历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事件,幸免于难。因为他在为和平和人的尊严做出努力,把个人的关注化为全人类对一切暴力、仇恨和压迫的谴责,198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住在纽约,在波斯顿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摘自《诺贝尔获奖者答儿童问》)
热衷于战争游戏的男孩子们,痴迷于孤胆英雄的女孩子们,如果你们也认为:战争,不只是一场血腥游戏或一个悲情故事,那么,就一同来思索一下这个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样漫长的问题吧。
这个问题跟所有的孩子都有些关系。你们有权利提出这个问题,就如同你的父母有义务考虑这个问题那样。为什么人们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决定互相杀害、互相消灭。出于嫉妒?出于仇恨?在一个可能会是十分美好的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仇恨。科索沃的电视图像一定还在你的脑际萦回,你究竟知不知道,这些图像对于你周围的人以及所有其他的人意味着什么?“那个画面”的事情会不会到处发生,也在这里发生?
1945年,那时我只比你现在的年纪大一点儿。我当时坚信,世界上永远也不会再有战争了。人类永远也不会再经受这样的残忍和这样的痛苦了。我搞错了。社会似乎没有从其错误中学到许多东西。找你的父母,要他们给你讲讲,他们在报纸上读到了些什么。在爱尔兰,尽管有了种种和平协定,猜疑和怨恨却依然还一直在分裂着基督徒们,因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信仰着爱他们的拯救者。哥伦比亚一直还在流血。一场野蛮地争夺权力和地下资源的战争席卷刚果,至少有6个非洲国家卷进了这场战争。现在你一定会问:所有这些惨无人道的暴行都是为了什么?它们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人们不明白,结束暴力和恐怖已刻不容缓?
现在我来告诉你,人们是如何为他们有时所做的恶事辩解的。我们就拿宗教做例子吧。你也许以为,宗教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人们互相亲近,因为它们都服从同一个神。可遗憾的是,我不得不让你感到失望。宗教完全同样地具有煽动人们互相敌对的情绪,使人们变成嗜杀成性、冷酷无情的怪物的力量。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宗教始终就是某种灾难性的东西,它一直只是让不幸降临我们头上吗?不,我的小朋友,绝不是这样的。只是人们不可以狂热地从事宗教活动罢了。人们必须永远记住:好些道路都能通往上帝。上帝懂得所有的语言。它垂听所有的祷告,既垂听麦加的穆斯林的祷告,也垂听罗马基教徒的或耶路撒冷犹太人的祷告。信教者们只需同意有人隶属于另一种传统信仰,一切事情也就好办了。
然后还有爱国主义。在许多战争中,成百万的人们凭借着对自己国家的爱戴和信念,为保卫祖国而献出生命。这错了吗?不,爱自己的人民、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家庭是一件好事,这是值得称道的。与侵略者作战、反抗入侵者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
人们能与狂热作斗争吗?人们能希望有一天战胜它吗?我想能的。你看看今天的欧洲!几百年来一直互相视为敌人的各国人民,现在正共同建设着它们的未来。德国和法国永远也不会再为了占领边境这一边或那一边的一小块地区而互相宣战。从根本上说,几乎不再有国境了。今天人们没有护照也能从一个国家进入另一个国家。你知道吗?19个国家曾调集它们的武装力量,在前南斯拉夫阻止独裁者及其残忍的帮凶们的种族主义。在几十年前,这些国家中的某些怀着顽强的必胜信念的人们曾互相争斗过呢,今天它们却成了同盟者。
再说仇恨。人们怎么才能遏制或者甚至完全消除它?首先人们得撕下它的假面具,并发现隐藏在它背后的是什么。这是第一步,其余的一切便迎刃而解了。在某一个时候,人们将会明白,仇恨不仅毁灭对手,而且也毁灭它的始作俑者。说到底,仇恨终究是自我毁灭性的。甚至还有某种比仇恨更糟糕的事情:如果穿制服的杀人犯杀害了像你这样的儿童或像你父母这样的成年人,而不是因为有什么仇恨,那么这就更糟糕了。他们根本就不是因为愤怒和仇恨而杀人。这确实比仇恨更糟糕。
你年轻,你在上学,读书,看电影。你一定有朋友,你和朋友们谈论许多事情,并制订共同的计划。你们在梦想什么?我希望,在你们的梦境中不会有什么战场上的胜利。相信我吧:真正的荣誉不是在那里可以获得的。战争意味着一切可能的事物,但是荣誉肯定不在其中。它意味着人们有时向你显示的这种种景象:在冷漠的天空下,一个衣衫褴褛的身体;受凌辱的妇女;精神恍惚的、乞讨的人;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和所有亲人的悲伤的儿童。战争意味着苦难;战争意味着破坏、绝望和死亡。
但是为什么人们在书籍中、在影视里,把战争说成是伟大而壮丽的呢?你会这样问我。是的,人们是这样做的。但是人们再也不应该这样做了。在新的千年里,人们应该歌颂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和谐所赐予的幸运。
最后我要给你讲一个故事,你早已知道这个故事:《圣经》故事中描述的那场最早的战争。你记得该隐和亚伯吗?他们是兄弟,然而哥哥该隐竟杀害了弟弟亚伯。为什么《圣经》告诉我们这个可怕的故事?我愿意告诉你为什么:为了让我们知道兄弟之间存在着敌意,因为这是一个应该永远记取的教训:谁杀人,就是杀他的兄弟。
埃利·韦瑟尔(Eli·Wiesel),1928年9月30日出生。罗马尼亚出生的美国作家。作者在儿童年代经历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事件,幸免于难。因为他在为和平和人的尊严做出努力,把个人的关注化为全人类对一切暴力、仇恨和压迫的谴责,198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住在纽约,在波斯顿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摘自《诺贝尔获奖者答儿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