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思考、提出问题的时间,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令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而导致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学不到知识.为此,新课改提出了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提出疑问,猜测或者归纳数学定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重视自主探究式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实施情境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很少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学习高中数学呢?教师可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提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对高中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学习数学.
例如,在讲“均值不等式”时,在讲解定理之前,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假设某大型商场里有商品正在进行促销销售,共有三种降价销售的方式,一种是先打x折,再打y折;一种是先打y折,再打x折;还有一种方法是两次都打(x y)/2折.哪一种打折方式降价后的商品更便宜呢?这样一来,就将枯燥无味的均值不等式的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结合起来,让学生立刻有兴趣主动学习和探究均值不等式的定理.
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联系已学知识,引导探究新的知识
高中数学的难度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说,其难度有了不少的提升,特别是高中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较多,这让不少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就望而生畏,再加上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巧于设计,将新学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必然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传授新知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石,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疑问:选择底数x(x>0,且x≠1)的若干个不同的值,然后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相对应的对数函数的图象,仔细观察图象,你可以发现这些图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因为之前已经学习过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所以让学生根据对前面内容的复习进行推测:对数函数的性质和指数函数的性质会不会是一样的?引导学生对这个推测进行论证,等到学生将结果论证出来之后,再与前面学习的指数函数的性质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学习.
数学中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推理而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
三、课后扩展延伸,鼓励学生巩固探究
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注意对课后问题的扩展和延伸.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对学习内容进行扩展学习的数学题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问题,并且在课外对相关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反函数”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的题目,假设指数函数y=2x,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如果将y变成自变量,x变成因变量之后,那么,x还会是y的函数吗?如果还是的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如果不是的话,请说明原因.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思考来探究发现.根据对应关系x=log2y,x是y的函数,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之间是互为反函数关系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以上问题和答案接着提出疑问:互为反函数y=logax(a>0,且a≠1)的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y=ax(a>0,且a≠1)之间还有什么关系?提出疑问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做一个能够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对照表格,内容包括函数的一般形式、定义域、值域以及函数值等内容,这样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两种类型的函数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提出疑问,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探究学习内容,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设计教学步骤和内容上,要精心准备,通过设置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探究式学习不是单纯的小组讨论学习,也不是纯粹地提问式学习,更不是单纯地开展课外活动,需要将几种方式灵活运用,以培养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实施情境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很少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学习高中数学呢?教师可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提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对高中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学习数学.
例如,在讲“均值不等式”时,在讲解定理之前,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假设某大型商场里有商品正在进行促销销售,共有三种降价销售的方式,一种是先打x折,再打y折;一种是先打y折,再打x折;还有一种方法是两次都打(x y)/2折.哪一种打折方式降价后的商品更便宜呢?这样一来,就将枯燥无味的均值不等式的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结合起来,让学生立刻有兴趣主动学习和探究均值不等式的定理.
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联系已学知识,引导探究新的知识
高中数学的难度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说,其难度有了不少的提升,特别是高中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较多,这让不少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就望而生畏,再加上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巧于设计,将新学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必然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传授新知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石,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疑问:选择底数x(x>0,且x≠1)的若干个不同的值,然后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相对应的对数函数的图象,仔细观察图象,你可以发现这些图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因为之前已经学习过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所以让学生根据对前面内容的复习进行推测:对数函数的性质和指数函数的性质会不会是一样的?引导学生对这个推测进行论证,等到学生将结果论证出来之后,再与前面学习的指数函数的性质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学习.
数学中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推理而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
三、课后扩展延伸,鼓励学生巩固探究
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注意对课后问题的扩展和延伸.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对学习内容进行扩展学习的数学题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问题,并且在课外对相关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反函数”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的题目,假设指数函数y=2x,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如果将y变成自变量,x变成因变量之后,那么,x还会是y的函数吗?如果还是的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如果不是的话,请说明原因.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思考来探究发现.根据对应关系x=log2y,x是y的函数,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之间是互为反函数关系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以上问题和答案接着提出疑问:互为反函数y=logax(a>0,且a≠1)的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y=ax(a>0,且a≠1)之间还有什么关系?提出疑问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做一个能够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对照表格,内容包括函数的一般形式、定义域、值域以及函数值等内容,这样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两种类型的函数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提出疑问,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探究学习内容,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设计教学步骤和内容上,要精心准备,通过设置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探究式学习不是单纯的小组讨论学习,也不是纯粹地提问式学习,更不是单纯地开展课外活动,需要将几种方式灵活运用,以培养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