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范类专业的舞蹈教学与艺术院校专业训练不同,学生所掌握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是作为从事舞蹈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而不是培养舞蹈演员,因此,在舞蹈理论知识方面和舞蹈技艺内容上要尽可能更广一些,知识与舞蹈体例更新一些,以便学生通过教学能练就更为实际、适用的职业技能。
一、明确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针对性。
像本人所教授的班级的教学对象都是16——20岁的女学生,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且还考虑她们今后所面临的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中应让学生具备“教”与“编”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要求学生不仅会跳,还要会编,掌握创编舞蹈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其中还包括舞蹈教育理论,以及以中国舞为主干的基本训练和古典身韵练习。并且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民族民间舞,包括(汉族民间舞、蒙古族民间舞、藏族民间舞、维吾尔族民间舞等)。
1、明确目的与要求。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舞蹈学校,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学时,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美育及舞蹈特长的启蒙与培训。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强调幼儿的直观性和想像力,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幼儿的心理和思维特征,能够进入童心世界;二是要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的音乐情感、节奏、韵律,使之与表现力相结合,成为整体的艺术;三是侧重教授学生如何编排舞蹈,使舞蹈顺应体形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增强身体的弹性和韧性,提高肢体的反应和应变能力,将来在工作实践中能启发幼儿学会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
2、确定具体教学任务。介于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上述特点,我们必须合理的编排课程,正确处理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遵循教育规律,保证教学质量。
3、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有的学生尽管自身专业素质好,具有一定的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但却总上不好课,训练不好幼儿,无法适应幼儿舞蹈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弱,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观察、分析、指导能力和准确评估幼儿水准的能力。虽然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光靠课堂教学,它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如果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能力,引导她们对动作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实践也证明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音乐与舞蹈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音乐在舞蹈动作组合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音乐与舞蹈可称得上是行影相随的“姐妹艺术”,绝大多数舞蹈都有音乐伴奏(包括节奏乐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音樂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乐曲的选择有利于舞蹈教学。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训练都要在音乐中进行。音乐对于舞蹈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节奏伴奏,它也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好的伴奏,好的乐曲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音乐熏陶,而且可以帮助舞蹈教师教学。
2、节奏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地位。早在“歌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远古时代”,舞蹈的主要动因就是节奏的物化态,无论是人声的呼号,还是瓦石的击节,都是浑然于舞,助于舞,激发于舞。就学习民间舞蹈来说,节奏的精确把握与体现,是把握风格的关键所在。记得前苏联的世界级民间舞大师莫伊塞耶夫说过:民间舞训练的精粹,在于让学生轻易而准确的掌握风格。而能让学生轻易、准确地掌握风格的过程则又肯定是不轻易的,而这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节奏”的精确把握。节奏,就广义而言生命本身就充满着音乐节奏;具体而言是“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从舞蹈的角度讲,她首先应该是“节拍”,然后是舞蹈的律动。在民间舞教学中,我们常用“心理节奏”、 “呼吸节奏”的术语,这二者是指什么呢?实际上心理节奏的指向,一方面是说对其具体节拍的感应,另一方面即是指舞蹈风格的体现。而要把握、表现风格的最关键一步是“心态的体验”。而心态体验在课堂训练中最直接的熏染便是节奏的把握过程。而“呼吸节奏”则是人体对这一个心理节奏把握后使动作构成这一个舞蹈律动体现的主要传导方法。
我们以维族舞蹈为例,维族舞蹈音乐节奏动律,伴奏音乐中多用切分、附点的节奏,在弱拍处常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从而突出舞蹈的民族风韵。对于学生学习维族舞蹈来说,最不好掌握的就是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摇身点颤动律,要掌握好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首先要掌握好摇身点颤动律的“呼吸”特点——螺旋式呼吸以及具有维族舞蹈音乐节奏特点的“呼吸节奏”,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先从字面的理解和动作外在形态上去模仿,学生能很快掌握身体的运动路线,但不能精确的掌握好维族舞蹈的风格及特有的韵味。因此,节奏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跳舞就是跳节奏,我们如能先从训练学生的呼吸节奏开始,先教会学生用呼吸来“打节拍”,使学生从能体会到维族舞蹈独特的“呼吸节奏”到熟练运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首先认真处理好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融洽性,使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艺术享受,坚持以稳定的积极的热情,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饱满的情绪去启发感染学生,去关心学生。在教学中用形象的语言,简炼而准确地讲解动作,富于表现力的形体示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树立威信,培养学生喜欢舞蹈、尊敬教师的情感,并且达成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促进情感的深度发展。同时我们要采取鼓励与诱导相结合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产生了心理障碍和消极的心态,教师要及时诱导,在学生有所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既是老师,又是良友,既严格要求,又要耐心施教。如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身上存在问题,应进行耐心的分析,讲清规范、要求,指出毛病的由来,将学生的注意对事物感知的灵敏性,引导到学习中来,让他们认识自己、磨炼自己,努力提
高掌握各种舞蹈技能技巧,教会他们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由浅入深不断扩大知识面。特别是较差的学生,更要讲方式方法,指出缺点时的态度,语气更要温和细腻,发现优点也一定要给以鼓励,使他们看到希望,提高勇气,增强兴趣。
舞蹈教育应该是在一个平和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满热情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先生曾谈到:“真正有才能的教师也只能严厉到一定程度,如果长时期对学生缺乏理解、同情和关心的话, 本文来自论文资源库 http://lunwen.5151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也会使学生感到伤心、压抑和痛苦,从而削弱教学效果。一般水平的教师如果再加冷漠无情的话,消极因素就更大”。因此,严格要求与诱导、启发、鼓励和赞扬的教学态度,将是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好方法。学生只有在尊重和爱戴老师的基础上,才会自觉的投入到艰苦的学习训练中,愿意和敢于与老师们进行交流、探讨,积极、努力去配合老师的教学,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充分施展才华、各显其能。
一、明确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针对性。
像本人所教授的班级的教学对象都是16——20岁的女学生,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且还考虑她们今后所面临的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中应让学生具备“教”与“编”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要求学生不仅会跳,还要会编,掌握创编舞蹈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其中还包括舞蹈教育理论,以及以中国舞为主干的基本训练和古典身韵练习。并且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民族民间舞,包括(汉族民间舞、蒙古族民间舞、藏族民间舞、维吾尔族民间舞等)。
1、明确目的与要求。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舞蹈学校,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学时,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美育及舞蹈特长的启蒙与培训。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强调幼儿的直观性和想像力,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幼儿的心理和思维特征,能够进入童心世界;二是要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的音乐情感、节奏、韵律,使之与表现力相结合,成为整体的艺术;三是侧重教授学生如何编排舞蹈,使舞蹈顺应体形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增强身体的弹性和韧性,提高肢体的反应和应变能力,将来在工作实践中能启发幼儿学会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
2、确定具体教学任务。介于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上述特点,我们必须合理的编排课程,正确处理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遵循教育规律,保证教学质量。
3、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有的学生尽管自身专业素质好,具有一定的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但却总上不好课,训练不好幼儿,无法适应幼儿舞蹈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弱,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观察、分析、指导能力和准确评估幼儿水准的能力。虽然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光靠课堂教学,它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如果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能力,引导她们对动作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实践也证明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音乐与舞蹈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音乐在舞蹈动作组合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音乐与舞蹈可称得上是行影相随的“姐妹艺术”,绝大多数舞蹈都有音乐伴奏(包括节奏乐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音樂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乐曲的选择有利于舞蹈教学。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训练都要在音乐中进行。音乐对于舞蹈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节奏伴奏,它也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好的伴奏,好的乐曲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音乐熏陶,而且可以帮助舞蹈教师教学。
2、节奏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地位。早在“歌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远古时代”,舞蹈的主要动因就是节奏的物化态,无论是人声的呼号,还是瓦石的击节,都是浑然于舞,助于舞,激发于舞。就学习民间舞蹈来说,节奏的精确把握与体现,是把握风格的关键所在。记得前苏联的世界级民间舞大师莫伊塞耶夫说过:民间舞训练的精粹,在于让学生轻易而准确的掌握风格。而能让学生轻易、准确地掌握风格的过程则又肯定是不轻易的,而这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节奏”的精确把握。节奏,就广义而言生命本身就充满着音乐节奏;具体而言是“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从舞蹈的角度讲,她首先应该是“节拍”,然后是舞蹈的律动。在民间舞教学中,我们常用“心理节奏”、 “呼吸节奏”的术语,这二者是指什么呢?实际上心理节奏的指向,一方面是说对其具体节拍的感应,另一方面即是指舞蹈风格的体现。而要把握、表现风格的最关键一步是“心态的体验”。而心态体验在课堂训练中最直接的熏染便是节奏的把握过程。而“呼吸节奏”则是人体对这一个心理节奏把握后使动作构成这一个舞蹈律动体现的主要传导方法。
我们以维族舞蹈为例,维族舞蹈音乐节奏动律,伴奏音乐中多用切分、附点的节奏,在弱拍处常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从而突出舞蹈的民族风韵。对于学生学习维族舞蹈来说,最不好掌握的就是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摇身点颤动律,要掌握好维族舞蹈的基本动律首先要掌握好摇身点颤动律的“呼吸”特点——螺旋式呼吸以及具有维族舞蹈音乐节奏特点的“呼吸节奏”,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先从字面的理解和动作外在形态上去模仿,学生能很快掌握身体的运动路线,但不能精确的掌握好维族舞蹈的风格及特有的韵味。因此,节奏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跳舞就是跳节奏,我们如能先从训练学生的呼吸节奏开始,先教会学生用呼吸来“打节拍”,使学生从能体会到维族舞蹈独特的“呼吸节奏”到熟练运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首先认真处理好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融洽性,使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艺术享受,坚持以稳定的积极的热情,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饱满的情绪去启发感染学生,去关心学生。在教学中用形象的语言,简炼而准确地讲解动作,富于表现力的形体示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树立威信,培养学生喜欢舞蹈、尊敬教师的情感,并且达成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促进情感的深度发展。同时我们要采取鼓励与诱导相结合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产生了心理障碍和消极的心态,教师要及时诱导,在学生有所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既是老师,又是良友,既严格要求,又要耐心施教。如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身上存在问题,应进行耐心的分析,讲清规范、要求,指出毛病的由来,将学生的注意对事物感知的灵敏性,引导到学习中来,让他们认识自己、磨炼自己,努力提
高掌握各种舞蹈技能技巧,教会他们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由浅入深不断扩大知识面。特别是较差的学生,更要讲方式方法,指出缺点时的态度,语气更要温和细腻,发现优点也一定要给以鼓励,使他们看到希望,提高勇气,增强兴趣。
舞蹈教育应该是在一个平和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满热情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先生曾谈到:“真正有才能的教师也只能严厉到一定程度,如果长时期对学生缺乏理解、同情和关心的话, 本文来自论文资源库 http://lunwen.5151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也会使学生感到伤心、压抑和痛苦,从而削弱教学效果。一般水平的教师如果再加冷漠无情的话,消极因素就更大”。因此,严格要求与诱导、启发、鼓励和赞扬的教学态度,将是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好方法。学生只有在尊重和爱戴老师的基础上,才会自觉的投入到艰苦的学习训练中,愿意和敢于与老师们进行交流、探讨,积极、努力去配合老师的教学,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充分施展才华、各显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