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执政资源;概念内涵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20-0015-02
胡锦涛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发展史中首次系统提出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特别是执政资源的概念和理论是一个创新。
我认为,所谓执政资源,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实现人民利益所依靠的客观的、主观的、物质的、文化的、体制的、观念的、历史的、现实的等资源。为清晰地理解执政资源这一概念,有必要对其做理性分析。执政资源是由四大资源所构成的,即党的先进性资源、制度资源、法理资源和群众资源。
第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先进性资源。党的先进性资源是其他资源的基石和前提。中国共产党因为具有先进性资源,才能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打败强大的并在执政的国民党,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执政后,之所以能够战胜一系列困难,没有重蹈苏东国家先亡党后亡国的覆辙,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永葆着先进性的资源。
党的先进性资源,一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当代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和指导思想,即理论资源。二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所依托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是先进的。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葛兰西说:“每一党派都是一定阶级的别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对于执政党来说,坚实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是其稳固执政、长期执政所依赖的先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即先进阶级和执政基础资源。三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社会发展方向是先进的。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即先进的执政理念资源。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资源,不仅仅体现在自身的内在规定,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全面有效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这也是检验、证明党先进性资源的尺度,也是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高超的具体体现。
第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制度资源。我们党的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主要取决于执政体制资源设计和安排的科学与否。邓小平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面性和长期性。广义的执政体制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政治体制等,狭义的执政体制,是指政治体制。新中国成立55年来,我们党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执政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够做到践行执政规律、科学执政;践行宪法和法律,依法执政;践行民意代表民愿,民主执政。因而成功地执政55年,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好评,与科学的、民主的制度资源的支持和保障是分不开的。但也要必须看到我们的政治体制还有许多弊端,影响了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三个执政”。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高明之处,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敏锐地发现了我们执政的制度安排、制度资源的局限,大胆地提出了改革理论,通过改革达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胡锦涛总书记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纳入政治体制改革轨道,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实现政党政治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便充分发挥执政体制资源的优势,为我们党的执政创造、扩展更多的体制资源。
第三,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法理资源。法理资源是以法律规定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资源,共产党执政只有经过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认可,党的执政地位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见,法律的合法性资源是执政党的保障性资源。但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中必须看到,执政党法律的合法性资源仅是对执政党以往执政资格和执政实践的认可及肯定。这说明法律的合法性资源的认可并不等于永远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认可和肯定,作为一个执政党要永远地获得法律合法性资源的支持和法理供给,就要求执政党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如苏东国家的共产党是执政党,有的还是长期执政的政党,苏共就执政74年,已充分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等合法性资源的肯定,但由于失去了党的先进性资源、群众认同资源,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进而也失去了宪法与法律的合法性资源的保护,最后先亡党后亡国。理论与现实告诉我们,执政党的法理资源其实质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认同和检验,法律资源的授权和认同完全取决于党执政能力的高低。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防止了苏东国家共产党悲剧的出现,就是党的几代领导人,特别是胡锦涛同志任我们党总书记后,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我们党的整体及个人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进一步得到了宪法和法律资源的保护和支持。
第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群众认同资源是党执政资源的基础性资源。无论是党的先进性资源、执政体制资源及法律的合法性资源,都必须以群众认同资源为基础,并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发挥其效能,展现党的执政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党执政55年来的成功经验的第四条就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人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这就科学指出了群众认同资源在党执政资源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执政党在运用、发挥群众认同资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群众认同资源具有否定性的功效。从执政党整体上说,既然获得了先进性资源、执政体制资源和法律合法性资源,但一旦失去了群众认同资源,其执政能力得不到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也必然会垮台,进而失去了一切执政资源。从个体上说,一个领导干部的任职得到了上级组织部门的任命,但其执政能力低下或以权谋私,违背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失去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最终也会失去组织授予的职位。所以说,我们必须看到群众认同资源的否定性的功效及对执政成本有检验性作用。
其次,群众认同资源对其他执政资源具有检验尺度的作用。群众认同包含着对党的先进性资源、执政体制资源和法律合法性资源的认同,这个认同实质上是检验和证明。执政党具不具有先进性,执政体制的制度安排和设计有没有现实的依据,执政成本是否合理。一句话既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高低,最终是看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是否践行了“三个代表”,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说,执政党要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保护、扩展群众认同资源。
最后,群众认同资源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群众对党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的认同,是对党过去执政资格和执政能力的认同,对过去的认同并不等于对现在及未来的认同。人民群众对过去的认同已转变成了法律的合法性资源,但这并不能说明党的执政能力不再需要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就千秋永固了。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就要不断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按照实践的发展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要继续取得人民群众新的认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更广泛的拥戴和支持,这样党整体及领导干部个体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在丰厚的群众认同资源支持下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加强。
总之,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十分珍惜保护、爱惜宝贵的执政资源,并极大地发挥执政资源的效能,使伟大的祖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后我们党要大力加强执政资源建设,创造执政资源、扩展执政资源、积累执政资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20-0015-02
胡锦涛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发展史中首次系统提出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特别是执政资源的概念和理论是一个创新。
我认为,所谓执政资源,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实现人民利益所依靠的客观的、主观的、物质的、文化的、体制的、观念的、历史的、现实的等资源。为清晰地理解执政资源这一概念,有必要对其做理性分析。执政资源是由四大资源所构成的,即党的先进性资源、制度资源、法理资源和群众资源。
第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先进性资源。党的先进性资源是其他资源的基石和前提。中国共产党因为具有先进性资源,才能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打败强大的并在执政的国民党,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执政后,之所以能够战胜一系列困难,没有重蹈苏东国家先亡党后亡国的覆辙,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永葆着先进性的资源。
党的先进性资源,一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当代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和指导思想,即理论资源。二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所依托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是先进的。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葛兰西说:“每一党派都是一定阶级的别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对于执政党来说,坚实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是其稳固执政、长期执政所依赖的先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即先进阶级和执政基础资源。三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社会发展方向是先进的。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即先进的执政理念资源。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资源,不仅仅体现在自身的内在规定,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全面有效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这也是检验、证明党先进性资源的尺度,也是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高超的具体体现。
第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制度资源。我们党的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主要取决于执政体制资源设计和安排的科学与否。邓小平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面性和长期性。广义的执政体制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政治体制等,狭义的执政体制,是指政治体制。新中国成立55年来,我们党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执政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够做到践行执政规律、科学执政;践行宪法和法律,依法执政;践行民意代表民愿,民主执政。因而成功地执政55年,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好评,与科学的、民主的制度资源的支持和保障是分不开的。但也要必须看到我们的政治体制还有许多弊端,影响了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三个执政”。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高明之处,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敏锐地发现了我们执政的制度安排、制度资源的局限,大胆地提出了改革理论,通过改革达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胡锦涛总书记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纳入政治体制改革轨道,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实现政党政治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便充分发挥执政体制资源的优势,为我们党的执政创造、扩展更多的体制资源。
第三,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法理资源。法理资源是以法律规定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资源,共产党执政只有经过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认可,党的执政地位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见,法律的合法性资源是执政党的保障性资源。但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中必须看到,执政党法律的合法性资源仅是对执政党以往执政资格和执政实践的认可及肯定。这说明法律的合法性资源的认可并不等于永远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认可和肯定,作为一个执政党要永远地获得法律合法性资源的支持和法理供给,就要求执政党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如苏东国家的共产党是执政党,有的还是长期执政的政党,苏共就执政74年,已充分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等合法性资源的肯定,但由于失去了党的先进性资源、群众认同资源,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进而也失去了宪法与法律的合法性资源的保护,最后先亡党后亡国。理论与现实告诉我们,执政党的法理资源其实质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认同和检验,法律资源的授权和认同完全取决于党执政能力的高低。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防止了苏东国家共产党悲剧的出现,就是党的几代领导人,特别是胡锦涛同志任我们党总书记后,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我们党的整体及个人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进一步得到了宪法和法律资源的保护和支持。
第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群众认同资源是党执政资源的基础性资源。无论是党的先进性资源、执政体制资源及法律的合法性资源,都必须以群众认同资源为基础,并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发挥其效能,展现党的执政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党执政55年来的成功经验的第四条就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人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这就科学指出了群众认同资源在党执政资源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执政党在运用、发挥群众认同资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群众认同资源具有否定性的功效。从执政党整体上说,既然获得了先进性资源、执政体制资源和法律合法性资源,但一旦失去了群众认同资源,其执政能力得不到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也必然会垮台,进而失去了一切执政资源。从个体上说,一个领导干部的任职得到了上级组织部门的任命,但其执政能力低下或以权谋私,违背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失去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最终也会失去组织授予的职位。所以说,我们必须看到群众认同资源的否定性的功效及对执政成本有检验性作用。
其次,群众认同资源对其他执政资源具有检验尺度的作用。群众认同包含着对党的先进性资源、执政体制资源和法律合法性资源的认同,这个认同实质上是检验和证明。执政党具不具有先进性,执政体制的制度安排和设计有没有现实的依据,执政成本是否合理。一句话既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高低,最终是看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是否践行了“三个代表”,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说,执政党要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保护、扩展群众认同资源。
最后,群众认同资源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群众对党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的认同,是对党过去执政资格和执政能力的认同,对过去的认同并不等于对现在及未来的认同。人民群众对过去的认同已转变成了法律的合法性资源,但这并不能说明党的执政能力不再需要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就千秋永固了。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就要不断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按照实践的发展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要继续取得人民群众新的认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更广泛的拥戴和支持,这样党整体及领导干部个体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在丰厚的群众认同资源支持下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加强。
总之,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十分珍惜保护、爱惜宝贵的执政资源,并极大地发挥执政资源的效能,使伟大的祖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后我们党要大力加强执政资源建设,创造执政资源、扩展执政资源、积累执政资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