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一般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培养工程意识,构建工程能力,取得认证证书”的“意识·能力·认证”即“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阐明了“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就“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论和构建基本原则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应用人才 3CE 工程意识 工程能力 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3C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Talent Raise Pattern
HE Guangpu, ZHOU Dapeng, ZHANG Jiuhua
(Physic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Leshan Norm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4)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heory construction for ordinary university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raises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constructing engineer ability and acquire certification", that is "conscious, capability, certification" of "3C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mean time,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it and its constructing theory and construct basic the principle.
Key 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talents; 3CE;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engineering capability; certification
1 背景
1998年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是规模扩张,在学人数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30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鼓励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全面创新。①改革的重点是不断优化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更加注重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2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现代工程教育的本质在于意识、能力和创新。因此,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都不能脱离工程应用技术的教育和训练。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了它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是介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重点本科大学之间,其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在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工程意识、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通过外化的、反映内在的能力素质特征的、能够为社会普遍接受的证书形式肯定下来。我们把电子信息工程(Electrical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专业“培养工程意识,构建工程能力,取得认证证书” ,即 “意识(Consciousness)·能力(Capability)·认证(Certificate)”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称为 “3CE”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工程意识”是前提,是构建工程能力的理性思维和认识基础;“构建工程能力”是核心,是成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内显的能力素质体现;“取得认证证书”是保证,既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内显的能力素质反映出的外显化特征,又是学生面向社会,取得社会认可,适应社会需要,顺利进入就业领域的通行证。
3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构成人才培养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的范式,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是教育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实现培养目标的物质力量的中介。②其目的在于指导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从宏观上把握人才培养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序性、可控性和可行性。
3.1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精英教育阶段,上大学是少数人的特权。教育主要是塑造人的心智和个性,培养学术性人才,在课程与教学形式上由教授或专家决定;在大众化阶段,主要讲资格的权利而不是特权。教育主要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课程更趋模块化,学生学习内容趋灵活性、易接受性方向发展,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附属于学生更广泛地面向新的或更为复杂的前景……③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后,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因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我们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3.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马克思在阐述“全面”这个概念时,提到了两层意思:人的需求的全面性和人的能力的全面性。这对我们构建“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中把握“意识·能力·认证”的关系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们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理论基石。
3.3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人力投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投资,并认为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就人力资源本身而论,人多并不是优势,具有一定数量胜任岗位和适合未来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技术能力的人力才是优势。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摆脱落后,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拥有人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任。
3.4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理论包含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工程技术专业,怎样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这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实施问题,关键在于:第一,要根据人才素质具有发展实践性的特点,改变只重书本、不重实践技能的状况,加强工程意识和实践训练,提升工程能力;第二,要根据人才素质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注意“意识、能力、认证”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应注意营造全面素质养成环境(如理论课堂、实验过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技能认证等),加速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对个体而言,知识、能力、素质是浑然一体的。因此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在传授知识中渗透工程意识,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正确处理知识、智能、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培养既有较高文化素质,又有扎实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3.5 意识能动作用和实践认识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一哲学观点运用并指导于工程教育领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接触工程思想,形成工程意识,工程意识反过来对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促进工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通过渗透工程意识,培养工程能力到形成意识,指导工程实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论和实践认识理论的。
4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观和工程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教育必须把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内涵是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创新性,只有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激活学生的内在的动机和动力,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创新性。“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构建以学生为本,把尊重、提升、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指导原则,在教学活动中从视学生为被动者转换为视学生为主动者,从视学生为客体转换为视学生为主体,把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作为专业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创新。④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以智育为中心以及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能力,让其参与到创新的环境中来,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⑤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要把关注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上来。⑥
建立适合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创新教育观。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及创造素质都是创新教育中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东西。对于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要在确定知识能力结构、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组织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注意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当今工程技术的发展又决定这种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更新传统上狭窄的“技术教育观”, 构建适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大工程观。一方面要加强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构建系统整合、整体优化、大基础、综合化的教学系统;另一方面要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通过获得与工程能力相关的反映内在素质的以外显化为特征的职业资格认证将其肯定下来。
科学发展观引领的创新教育观和大工程观是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先导和灵魂。
4.2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4.2.1 体现主体性、注重协调性
构建“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科学的措施,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按教育方法角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师本模式与生本模式、接收模式与探究模式、文本模式与实践模式。⑦构建“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协调互动的新型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时,都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到第一的位置来考虑。必须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探究式的培养模式。模式的改革必须和教学环境相互适应、和谐发展,要注(下转第39页)(上接第31页)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深入细致地抓好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组织、非教学培养途径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在构建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时,要从组成模式要素的各个方面全局考虑、协调发展,靠单一的实践活动和个别教学环节的改革是不能奏效的。
4.2.2 具有适应性、具备超前性
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建立在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条件的最佳结合点上。必须面对社会、面向实际,培养出有明显针对性、应用性、适应性及创新性的人才。在制定培养目标和措施时,必须正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明确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非智力因素等要求及规格,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必须有超前意识。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体现出行业的发展趋势。任何一个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某专业没有一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来判断培养模式是否合理,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从整个行业发展的现状出发,考虑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否则,人才的培养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构建“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发展的眼光,预测未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整体效益,促进人才模式的完善。
5 结束语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既有人才培养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求,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的必然产物。在具体实践中,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以拓展专业内涵、拓宽专业口径为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实践教学体系与工程能力培养的改革,创新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课内外结合,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素质的提高。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编号:(JG09-ZD006)
注释
①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②杨峻等.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刍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5-12.
③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3):13-17.
④林泽炎,刘理晖,韩永宝等.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政策与技术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08(1):12.
⑤夏鲁惠.论创新人才培养要把握的几个关系[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1):137.
⑥林泽炎,刘理晖,韩永宝等.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政策与技术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08(1):13.
⑦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4-25.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应用人才 3CE 工程意识 工程能力 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3C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Talent Raise Pattern
HE Guangpu, ZHOU Dapeng, ZHANG Jiuhua
(Physic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Leshan Norm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4)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heory construction for ordinary university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raises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constructing engineer ability and acquire certification", that is "conscious, capability, certification" of "3C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mean time,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it and its constructing theory and construct basic the principle.
Key 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talents; 3CE;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engineering capability; certification
1 背景
1998年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是规模扩张,在学人数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30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鼓励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全面创新。①改革的重点是不断优化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更加注重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2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现代工程教育的本质在于意识、能力和创新。因此,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都不能脱离工程应用技术的教育和训练。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了它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是介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重点本科大学之间,其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在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工程意识、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通过外化的、反映内在的能力素质特征的、能够为社会普遍接受的证书形式肯定下来。我们把电子信息工程(Electrical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专业“培养工程意识,构建工程能力,取得认证证书” ,即 “意识(Consciousness)·能力(Capability)·认证(Certificate)”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称为 “3CE”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工程意识”是前提,是构建工程能力的理性思维和认识基础;“构建工程能力”是核心,是成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内显的能力素质体现;“取得认证证书”是保证,既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内显的能力素质反映出的外显化特征,又是学生面向社会,取得社会认可,适应社会需要,顺利进入就业领域的通行证。
3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构成人才培养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的范式,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是教育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实现培养目标的物质力量的中介。②其目的在于指导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从宏观上把握人才培养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序性、可控性和可行性。
3.1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精英教育阶段,上大学是少数人的特权。教育主要是塑造人的心智和个性,培养学术性人才,在课程与教学形式上由教授或专家决定;在大众化阶段,主要讲资格的权利而不是特权。教育主要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课程更趋模块化,学生学习内容趋灵活性、易接受性方向发展,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附属于学生更广泛地面向新的或更为复杂的前景……③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后,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因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我们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3.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马克思在阐述“全面”这个概念时,提到了两层意思:人的需求的全面性和人的能力的全面性。这对我们构建“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中把握“意识·能力·认证”的关系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们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理论基石。
3.3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人力投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投资,并认为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就人力资源本身而论,人多并不是优势,具有一定数量胜任岗位和适合未来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技术能力的人力才是优势。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摆脱落后,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拥有人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任。
3.4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理论包含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工程技术专业,怎样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这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实施问题,关键在于:第一,要根据人才素质具有发展实践性的特点,改变只重书本、不重实践技能的状况,加强工程意识和实践训练,提升工程能力;第二,要根据人才素质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注意“意识、能力、认证”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应注意营造全面素质养成环境(如理论课堂、实验过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技能认证等),加速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对个体而言,知识、能力、素质是浑然一体的。因此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在传授知识中渗透工程意识,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正确处理知识、智能、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培养既有较高文化素质,又有扎实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3.5 意识能动作用和实践认识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一哲学观点运用并指导于工程教育领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接触工程思想,形成工程意识,工程意识反过来对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促进工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通过渗透工程意识,培养工程能力到形成意识,指导工程实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论和实践认识理论的。
4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观和工程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教育必须把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内涵是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创新性,只有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激活学生的内在的动机和动力,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创新性。“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构建以学生为本,把尊重、提升、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指导原则,在教学活动中从视学生为被动者转换为视学生为主动者,从视学生为客体转换为视学生为主体,把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作为专业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创新。④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以智育为中心以及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能力,让其参与到创新的环境中来,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⑤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要把关注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上来。⑥
建立适合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创新教育观。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及创造素质都是创新教育中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东西。对于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要在确定知识能力结构、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组织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注意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当今工程技术的发展又决定这种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更新传统上狭窄的“技术教育观”, 构建适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大工程观。一方面要加强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构建系统整合、整体优化、大基础、综合化的教学系统;另一方面要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通过获得与工程能力相关的反映内在素质的以外显化为特征的职业资格认证将其肯定下来。
科学发展观引领的创新教育观和大工程观是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先导和灵魂。
4.2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4.2.1 体现主体性、注重协调性
构建“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科学的措施,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按教育方法角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师本模式与生本模式、接收模式与探究模式、文本模式与实践模式。⑦构建“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协调互动的新型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时,都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到第一的位置来考虑。必须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探究式的培养模式。模式的改革必须和教学环境相互适应、和谐发展,要注(下转第39页)(上接第31页)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深入细致地抓好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组织、非教学培养途径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在构建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时,要从组成模式要素的各个方面全局考虑、协调发展,靠单一的实践活动和个别教学环节的改革是不能奏效的。
4.2.2 具有适应性、具备超前性
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建立在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条件的最佳结合点上。必须面对社会、面向实际,培养出有明显针对性、应用性、适应性及创新性的人才。在制定培养目标和措施时,必须正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明确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非智力因素等要求及规格,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必须有超前意识。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体现出行业的发展趋势。任何一个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某专业没有一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来判断培养模式是否合理,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从整个行业发展的现状出发,考虑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否则,人才的培养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构建“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发展的眼光,预测未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整体效益,促进人才模式的完善。
5 结束语
“3CE”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既有人才培养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求,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的必然产物。在具体实践中,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以拓展专业内涵、拓宽专业口径为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实践教学体系与工程能力培养的改革,创新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课内外结合,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素质的提高。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编号:(JG09-ZD006)
注释
①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②杨峻等.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刍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5-12.
③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3):13-17.
④林泽炎,刘理晖,韩永宝等.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政策与技术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08(1):12.
⑤夏鲁惠.论创新人才培养要把握的几个关系[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1):137.
⑥林泽炎,刘理晖,韩永宝等.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政策与技术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08(1):13.
⑦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