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扰:不断违纪,总是被批
丽霞是个16岁的女孩,暑假过后,她就升入高中,开始了新生活。入学时,丽霞踌躇满志地对妈妈说:“我一定會像初中时那样成为尖子生的。”可是,高中生活刚刚开始一个多月,丽霞就问题不断。用家长的话说,她总在学校惹祸;用丽霞的话说,她运气不好,总被老师逮着。前不久,在老师的建议下,母亲带丽霞来到我这里进行心理咨询。
一见面,丽霞的母亲开口便说:“马老师,我女儿在初中可是尖子生啊,如今到高中,怎么总惹祸?我感觉,这孩子心理有问题。”
丽霞没有否认母亲的说法,她说:“是啊,马老师,而且我点儿很背,但凡干点什么出格的事总让老师逮着。这是怎么回事啊?”
看来,母女俩隐约都感觉到丽霞在学校不断惹祸的背后有心理问题,只是她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所以前来寻求帮助。
那么,丽霞的在校表现究竟如何呢?
为此,我与丽霞进行了单独交流。交流中,我得知,所谓总惹祸,总被老师逮着,其实就是平时我们眼里学生的违规违纪表现。比如,上自习课,丽霞偷看闲书,让老师给逮着,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书没收了;比如,学校规定不让学生带手机,家长也不让孩子带,可丽霞还是偷偷把手机带到了学校,被老师逮着并严厉批评,然后告知家长,又被家长批评;比如,一天中午,丽霞一时兴起把教室里的电视打开看电视剧,刚看一会儿就被老师逮着,自然又是一通批评;比如,学校开大会,丽霞看到自己初中时的一个老同学,就跟对方聊了几句,又被老师批评……接二连三地被批评,丽霞觉得自己的点儿太背了!
除违规违纪外,丽霞的装束打扮也给她招来了麻烦。一次因为发型,一次因为描眉,一次因为涂指甲,一次因为不穿校服……后来,老师干脆批评她,你这样好打扮,本身就违反中学生守则,违反校规!
沟通至此,我发现眼前的丽霞确实跟一般的中学女生不同:一般的中学女生,通常穿校服、剪学生头,可丽霞不仅发型、装束不像中学生,还精心涂了手指甲。
看到我端详的目光,丽霞拢拢头发,然后伸直手指看了看,不好意思地笑说:“今天休假,我才这样的。为这,老师没少批评我,后来我在学校里不敢再涂指甲了。即便休假的时候,我涂上了指甲油,可心里总还是担心不知什么时候会被老师逮住痛批……”
我也笑了:“涂上颜色后的指甲就是漂亮。你在学校不敢涂了,可休假的时候涂,心里却还是担心被老师逮着?”
“是,被老师多次批评后,我努力管着自己,假期里涂涂也总是担心被老师逮着。其实,我胆子很小,不敢故意违反校规。可我不断出事,自己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时,我想起丽霞母女俩进门的时候都很有礼貌,妈妈一个劲地说麻烦您了、谢谢,丽霞则帮忙搬椅子、倒水。总之,丽霞给我的印象不错,凭直觉,我相信丽霞不是那种故意违规违纪的叛逆女孩。
那么,丽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探究:我很失败,也很消沉
随着沟通的不断深入,我了解到丽霞在初中是尖子生,中考虽然不太理想,也总算凭实力,紧贴录取分数线,被重点高中录取了。在强手如林的重点高中,丽霞初中时的优势消失殆尽。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其成绩排名在全年级800多人中倒数。
其实,由于初高中学生群体不同,初中尖子生到重点高中后,无法延续初中时的风光,是很正常的。但是,没人告诉丽霞这个道理,丽霞不断鞭策自己,埋头苦学。期中考试,丽霞的成绩排名前进到了全年级的第600多名。
这本是可喜可贺的好事,丽霞却只看到自己的成绩在全年级中仍属下游,加上因为违纪违规总被老师逮住而不断挨批,她几乎失去了自信心,不仅没有初中时的意气风发了,甚至完全找不到了自我。
丽霞说:“我感觉现在的自己很失败,也很消沉。”
我问:“如果最好的自我感觉是10分,你给初中的自己打几分?”
“至少8分。”
“那现在呢?”
“最多4分,唉——”
一声叹息,让我感到丽霞深深的失落感。
我问:“你是说,高中生活让你很失落,完全找不到自我了?”
丽霞看着我,疑惑地问:“是啊。我虽然不愿意总被老师批评,但有时候不知不觉违规违纪被老师逮着,又好像找到了那么一点自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解析:违规违纪,是种“补偿”
我沉吟片刻:“怎么说呢?打个比方吧,你看人们着装,年轻人多喜欢穿素净的衣服,而中老年人喜欢穿大红大绿的衣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中老年人不再年轻了。”丽霞不假思索地说。
我点头表示同意:“对啊,中老年人穿得大红大绿,是为了补偿年华流逝青春不再的失落感。”
丽霞似有领悟,说:“难道我违规违纪也是为了补偿自己内心的失落?”
是的,丽霞的领悟非常准确。她违规违纪行为的背后,有一种情结在作怪,这个情结就是补偿心理情结。
“补偿”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著作中。当人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致使目标不能达成时,常常会以其他方式来弥补,以此减轻焦虑,消除自卑感,建立自尊心。这就是补偿心理情结。
在我接触的学生案例中,他们常有大量的补偿心理情结行为表现。
补偿心理情结,从补偿方式和效果上说分两种:一种叫积极补偿,比如,一个相貌或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学习会更加努力,他想以优异成绩来弥补不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一种叫消极补偿,比如,有的学生会用打架斗殴来弥补学习上的弱势,有的学生会用打扮掩饰相貌上的不足,而有的学生则会用吃喝玩乐以掩盖精神上的空虚等。
从补偿的自觉性来说,补偿心理情结也有两种:一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也就是说,这种补偿行为是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发生的;一种是不自觉、潜意识的,也就是说,这种补偿行为是无计划、无目的、不知不觉发生的。这两种情况,有可能相互联系,不一定截然分开。
丽霞是个16岁的女孩,暑假过后,她就升入高中,开始了新生活。入学时,丽霞踌躇满志地对妈妈说:“我一定會像初中时那样成为尖子生的。”可是,高中生活刚刚开始一个多月,丽霞就问题不断。用家长的话说,她总在学校惹祸;用丽霞的话说,她运气不好,总被老师逮着。前不久,在老师的建议下,母亲带丽霞来到我这里进行心理咨询。
一见面,丽霞的母亲开口便说:“马老师,我女儿在初中可是尖子生啊,如今到高中,怎么总惹祸?我感觉,这孩子心理有问题。”
丽霞没有否认母亲的说法,她说:“是啊,马老师,而且我点儿很背,但凡干点什么出格的事总让老师逮着。这是怎么回事啊?”
看来,母女俩隐约都感觉到丽霞在学校不断惹祸的背后有心理问题,只是她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所以前来寻求帮助。
那么,丽霞的在校表现究竟如何呢?
为此,我与丽霞进行了单独交流。交流中,我得知,所谓总惹祸,总被老师逮着,其实就是平时我们眼里学生的违规违纪表现。比如,上自习课,丽霞偷看闲书,让老师给逮着,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书没收了;比如,学校规定不让学生带手机,家长也不让孩子带,可丽霞还是偷偷把手机带到了学校,被老师逮着并严厉批评,然后告知家长,又被家长批评;比如,一天中午,丽霞一时兴起把教室里的电视打开看电视剧,刚看一会儿就被老师逮着,自然又是一通批评;比如,学校开大会,丽霞看到自己初中时的一个老同学,就跟对方聊了几句,又被老师批评……接二连三地被批评,丽霞觉得自己的点儿太背了!
除违规违纪外,丽霞的装束打扮也给她招来了麻烦。一次因为发型,一次因为描眉,一次因为涂指甲,一次因为不穿校服……后来,老师干脆批评她,你这样好打扮,本身就违反中学生守则,违反校规!
沟通至此,我发现眼前的丽霞确实跟一般的中学女生不同:一般的中学女生,通常穿校服、剪学生头,可丽霞不仅发型、装束不像中学生,还精心涂了手指甲。
看到我端详的目光,丽霞拢拢头发,然后伸直手指看了看,不好意思地笑说:“今天休假,我才这样的。为这,老师没少批评我,后来我在学校里不敢再涂指甲了。即便休假的时候,我涂上了指甲油,可心里总还是担心不知什么时候会被老师逮住痛批……”
我也笑了:“涂上颜色后的指甲就是漂亮。你在学校不敢涂了,可休假的时候涂,心里却还是担心被老师逮着?”
“是,被老师多次批评后,我努力管着自己,假期里涂涂也总是担心被老师逮着。其实,我胆子很小,不敢故意违反校规。可我不断出事,自己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时,我想起丽霞母女俩进门的时候都很有礼貌,妈妈一个劲地说麻烦您了、谢谢,丽霞则帮忙搬椅子、倒水。总之,丽霞给我的印象不错,凭直觉,我相信丽霞不是那种故意违规违纪的叛逆女孩。
那么,丽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探究:我很失败,也很消沉
随着沟通的不断深入,我了解到丽霞在初中是尖子生,中考虽然不太理想,也总算凭实力,紧贴录取分数线,被重点高中录取了。在强手如林的重点高中,丽霞初中时的优势消失殆尽。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其成绩排名在全年级800多人中倒数。
其实,由于初高中学生群体不同,初中尖子生到重点高中后,无法延续初中时的风光,是很正常的。但是,没人告诉丽霞这个道理,丽霞不断鞭策自己,埋头苦学。期中考试,丽霞的成绩排名前进到了全年级的第600多名。
这本是可喜可贺的好事,丽霞却只看到自己的成绩在全年级中仍属下游,加上因为违纪违规总被老师逮住而不断挨批,她几乎失去了自信心,不仅没有初中时的意气风发了,甚至完全找不到了自我。
丽霞说:“我感觉现在的自己很失败,也很消沉。”
我问:“如果最好的自我感觉是10分,你给初中的自己打几分?”
“至少8分。”
“那现在呢?”
“最多4分,唉——”
一声叹息,让我感到丽霞深深的失落感。
我问:“你是说,高中生活让你很失落,完全找不到自我了?”
丽霞看着我,疑惑地问:“是啊。我虽然不愿意总被老师批评,但有时候不知不觉违规违纪被老师逮着,又好像找到了那么一点自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解析:违规违纪,是种“补偿”
我沉吟片刻:“怎么说呢?打个比方吧,你看人们着装,年轻人多喜欢穿素净的衣服,而中老年人喜欢穿大红大绿的衣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中老年人不再年轻了。”丽霞不假思索地说。
我点头表示同意:“对啊,中老年人穿得大红大绿,是为了补偿年华流逝青春不再的失落感。”
丽霞似有领悟,说:“难道我违规违纪也是为了补偿自己内心的失落?”
是的,丽霞的领悟非常准确。她违规违纪行为的背后,有一种情结在作怪,这个情结就是补偿心理情结。
“补偿”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著作中。当人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致使目标不能达成时,常常会以其他方式来弥补,以此减轻焦虑,消除自卑感,建立自尊心。这就是补偿心理情结。
在我接触的学生案例中,他们常有大量的补偿心理情结行为表现。
补偿心理情结,从补偿方式和效果上说分两种:一种叫积极补偿,比如,一个相貌或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学习会更加努力,他想以优异成绩来弥补不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一种叫消极补偿,比如,有的学生会用打架斗殴来弥补学习上的弱势,有的学生会用打扮掩饰相貌上的不足,而有的学生则会用吃喝玩乐以掩盖精神上的空虚等。
从补偿的自觉性来说,补偿心理情结也有两种:一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也就是说,这种补偿行为是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发生的;一种是不自觉、潜意识的,也就是说,这种补偿行为是无计划、无目的、不知不觉发生的。这两种情况,有可能相互联系,不一定截然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