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尖子生到了高中不断违纪,为什么?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bagg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困扰:不断违纪,总是被批
  丽霞是个16岁的女孩,暑假过后,她就升入高中,开始了新生活。入学时,丽霞踌躇满志地对妈妈说:“我一定會像初中时那样成为尖子生的。”可是,高中生活刚刚开始一个多月,丽霞就问题不断。用家长的话说,她总在学校惹祸;用丽霞的话说,她运气不好,总被老师逮着。前不久,在老师的建议下,母亲带丽霞来到我这里进行心理咨询。
  一见面,丽霞的母亲开口便说:“马老师,我女儿在初中可是尖子生啊,如今到高中,怎么总惹祸?我感觉,这孩子心理有问题。”
  丽霞没有否认母亲的说法,她说:“是啊,马老师,而且我点儿很背,但凡干点什么出格的事总让老师逮着。这是怎么回事啊?”
  看来,母女俩隐约都感觉到丽霞在学校不断惹祸的背后有心理问题,只是她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所以前来寻求帮助。
  那么,丽霞的在校表现究竟如何呢?
  为此,我与丽霞进行了单独交流。交流中,我得知,所谓总惹祸,总被老师逮着,其实就是平时我们眼里学生的违规违纪表现。比如,上自习课,丽霞偷看闲书,让老师给逮着,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书没收了;比如,学校规定不让学生带手机,家长也不让孩子带,可丽霞还是偷偷把手机带到了学校,被老师逮着并严厉批评,然后告知家长,又被家长批评;比如,一天中午,丽霞一时兴起把教室里的电视打开看电视剧,刚看一会儿就被老师逮着,自然又是一通批评;比如,学校开大会,丽霞看到自己初中时的一个老同学,就跟对方聊了几句,又被老师批评……接二连三地被批评,丽霞觉得自己的点儿太背了!
  除违规违纪外,丽霞的装束打扮也给她招来了麻烦。一次因为发型,一次因为描眉,一次因为涂指甲,一次因为不穿校服……后来,老师干脆批评她,你这样好打扮,本身就违反中学生守则,违反校规!
  沟通至此,我发现眼前的丽霞确实跟一般的中学女生不同:一般的中学女生,通常穿校服、剪学生头,可丽霞不仅发型、装束不像中学生,还精心涂了手指甲。
  看到我端详的目光,丽霞拢拢头发,然后伸直手指看了看,不好意思地笑说:“今天休假,我才这样的。为这,老师没少批评我,后来我在学校里不敢再涂指甲了。即便休假的时候,我涂上了指甲油,可心里总还是担心不知什么时候会被老师逮住痛批……”
  我也笑了:“涂上颜色后的指甲就是漂亮。你在学校不敢涂了,可休假的时候涂,心里却还是担心被老师逮着?”
  “是,被老师多次批评后,我努力管着自己,假期里涂涂也总是担心被老师逮着。其实,我胆子很小,不敢故意违反校规。可我不断出事,自己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时,我想起丽霞母女俩进门的时候都很有礼貌,妈妈一个劲地说麻烦您了、谢谢,丽霞则帮忙搬椅子、倒水。总之,丽霞给我的印象不错,凭直觉,我相信丽霞不是那种故意违规违纪的叛逆女孩。
  那么,丽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探究:我很失败,也很消沉
  随着沟通的不断深入,我了解到丽霞在初中是尖子生,中考虽然不太理想,也总算凭实力,紧贴录取分数线,被重点高中录取了。在强手如林的重点高中,丽霞初中时的优势消失殆尽。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其成绩排名在全年级800多人中倒数。
  其实,由于初高中学生群体不同,初中尖子生到重点高中后,无法延续初中时的风光,是很正常的。但是,没人告诉丽霞这个道理,丽霞不断鞭策自己,埋头苦学。期中考试,丽霞的成绩排名前进到了全年级的第600多名。
  这本是可喜可贺的好事,丽霞却只看到自己的成绩在全年级中仍属下游,加上因为违纪违规总被老师逮住而不断挨批,她几乎失去了自信心,不仅没有初中时的意气风发了,甚至完全找不到了自我。
  丽霞说:“我感觉现在的自己很失败,也很消沉。”
  我问:“如果最好的自我感觉是10分,你给初中的自己打几分?”
  “至少8分。”
  “那现在呢?”
  “最多4分,唉——”
  一声叹息,让我感到丽霞深深的失落感。
  我问:“你是说,高中生活让你很失落,完全找不到自我了?”
  丽霞看着我,疑惑地问:“是啊。我虽然不愿意总被老师批评,但有时候不知不觉违规违纪被老师逮着,又好像找到了那么一点自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解析:违规违纪,是种“补偿”
  我沉吟片刻:“怎么说呢?打个比方吧,你看人们着装,年轻人多喜欢穿素净的衣服,而中老年人喜欢穿大红大绿的衣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中老年人不再年轻了。”丽霞不假思索地说。
  我点头表示同意:“对啊,中老年人穿得大红大绿,是为了补偿年华流逝青春不再的失落感。”
  丽霞似有领悟,说:“难道我违规违纪也是为了补偿自己内心的失落?”
  是的,丽霞的领悟非常准确。她违规违纪行为的背后,有一种情结在作怪,这个情结就是补偿心理情结。
  “补偿”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著作中。当人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致使目标不能达成时,常常会以其他方式来弥补,以此减轻焦虑,消除自卑感,建立自尊心。这就是补偿心理情结。
  在我接触的学生案例中,他们常有大量的补偿心理情结行为表现。
  补偿心理情结,从补偿方式和效果上说分两种:一种叫积极补偿,比如,一个相貌或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学习会更加努力,他想以优异成绩来弥补不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一种叫消极补偿,比如,有的学生会用打架斗殴来弥补学习上的弱势,有的学生会用打扮掩饰相貌上的不足,而有的学生则会用吃喝玩乐以掩盖精神上的空虚等。
  从补偿的自觉性来说,补偿心理情结也有两种:一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也就是说,这种补偿行为是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发生的;一种是不自觉、潜意识的,也就是说,这种补偿行为是无计划、无目的、不知不觉发生的。这两种情况,有可能相互联系,不一定截然分开。
其他文献
联词:分类,共享,蓝天,救世主,能源,后代,约束,同舟共济  小迪的爷爷退休后,仍很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工作。这天,他来到村小学,给师生们做保护环境的报告。他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同舟共济,严格约束自己,对垃圾进行分类,能源要有计划地合理开采,堅决抵制掠夺性的开采,保护好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享一片蓝天。师生们深受教育。  (指导老师:万坤山)
【李玫瑾简介】  195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李玫瑾教授是青少年犯罪研究专家,对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少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  对新生婴儿来说,母乳是最好的食物,这点毋庸置疑。因为母乳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糖三大营养素比例适当,易于消化吸收,且母乳富含SIgA、双歧因子等免疫因子,可以增强婴儿抵抗力,减少过敏,预防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此外,母乳矿物质含量适宜,可避免过多的矿物质加重肾脏负荷,有利于宝宝的肾功能发育。母乳喂养还能促进母子感情,诱发泌乳素的分泌,促使产妇尽早下奶,还能刺激产妇子宫收
排卵期也是“特殊时期”  总算考试结束了。同学们说咱们得痛痛快快地玩几天。第二天,按照前天晚上在微信里的约定,大家一起去郊游。可能是考试结束后,心情特放松吧,大家来到玉溪山下,一声“预备起”,个个精神抖擞,像兔子一样往山顶上跑。回到家后感觉特别累,当天晚上我就发现下身有少量出血的现象,吓得我赶紧问妈妈怎么办。妈妈询问了我的月经情况,也蒙了。第二天,在妈妈的陪同下上医院看大夫,大夫询问了我最近的生活
富养的女儿毛病多多  “女儿就要富养”,自从女儿萌萌出生后,我就一直遵从这个理念,给她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我的经济条件还算中上,经营一家效益不错的文具厂,丈夫在待遇丰厚的外企上班。  我和丈夫兄弟姐妹众多,父母家境一般,自小吃过苦,平时节约惯了,但对女儿是有求必应、出手大方,家里零食堆成山,女儿的玩具和衣服大部分都是进口货。  萌萌在我们无比的宠爱下长大,7岁那年,已经有35公斤重了,整
1.任务重组。有拖延症的孩子,很难短时间内通过自我约束来改变拖延行为,父母可以用“任务重组”法帮助孩子,如尽量缩小设定任务与完成任务之间的时间。以写作业为例,过去你规定孩子1小时内完成作业,可他完不成。那现在,你让他半小时做5道题。这样,目标明确的短期项目,比长期的开放型任务更容易被孩子及时完成。  2.增加计时性活动。有时,孩子拖延是因为压力大或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因此,想让孩子做事更有效率,
那年我到意大利探亲,遇到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亲戚家附近住着一对夫妻,丈夫叫西蒙赫,是位桥梁建筑专家,妻子西戈玛在一家物业公司工作,他们4岁的儿子科尔活泼可爱。  一天傍晚,我到他家去玩,西蒙赫和朋友卡瑟皮正在花园里下国际象棋,科尔和卡瑟皮的儿子鲁索在草坪上玩耍。刚开始,两个孩子玩得很开心。但玩着玩着,不知怎么忽然打起架来,先是抱着摔,接着就开始拳打脚踢。我急忙去告知两位正在对弈的父亲。  誰料
北京“辣妈”刘燕是一个喜欢利用所有空闲带孩子四处游走的人。儿子才4岁,已经随她游历了32个国家,而且花钱并不多。身为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老师,刘燕的工作并不轻松,她为什么拥有那么多亲子时光?都说携幼儿远游很艰难,她却说勇气像盐,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带孩旅行,其实没那么难  今年35岁的刘燕酷爱旅游,梦想是趁年轻环游世界,她的脚步并没因为有了孩子而停下。儿子7个月大的时候,刘燕就抱着他踏上了旅途,
被同学连打三次  那天,校门刚打开,儿子从一年级教室走出来,他爸一眼就看到他脸上的伤痕,着急地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同学冯涛(化名)打的。爸爸问他有没有还手,他吞吞吐吐地说“没有”。爸爸非常生气,大声质问:“为什么不打回去?”儿子沉默,怯怯地上了爸爸的车。  回到家,他爸还在大声教训:“明天你必须给我打回来!男子汉,这么窝囊!”儿子扑进我怀里,流着泪睁大眼睛看着爸爸。我问儿子到底怎么回事,儿子小声陈
【孙宏艳简介】  1986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工作系,199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少年儿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少年儿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青联委员。研究方向为少年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家庭教育、少年儿童德育、行为习惯养成等。著有《如何面对孩子的性提问》《小学生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