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在的教育,是在素质教育前提下的教育。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课程设置到教育形式、教学手段,素质教育都发挥了其影响力。而我认为素质教育也应更好地运用到德育工作中。那么,如何在德育工作中贯彻素质教育呢?教育以人为本,所以我觉得情感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情感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中学生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情感教育,营造和谐的教学和教育环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和情感素质。
[关键词] 情感教育;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品德;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今社会,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融入学生管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互动的情感关系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成功、教师最终实现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发奋,教师也会因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 情感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学生的情感活动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强化,作为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对集体、他人、社会的情感等,往往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对人生感到彷徨、苦闷,对他人冷漠,不会与人交往等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接受有效的情感教育,缺乏情感的交融和呼应,不能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切实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自然也包括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可见,情感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2 情感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情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情感对道德行为有引发和调节作用,情感一旦形成定势,就能够维持和深化人的某种行为,以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学生的品德教育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情感教育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付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关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师爱还能使学生仿效教师的品德。学生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教师的情操和观点,而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用充满情感的激励,能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表现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3 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学会悦纳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生倾注多少情感决定着师生的交往关系,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殊性,鼓励多样性,培养创造性;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学会与人合作,善于人际沟通。
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期所给予的教育,学生接受性最强,效果最佳。在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关系,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爱,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能够协调师生关系,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情感源于需要,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和归属、自主和承担责任、被尊重和肯定。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萌发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情感教育就是在满足学生的需要的同时,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及对教师的亲近感,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二、关注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课堂教学理念中,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把他们当成朋友,让他们真正倾吐自己的心声,释放心理负担,以轻松的心态对待学习,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的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和学生的交流,如让学生回答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等,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另外可以利用学生的个别学习、小组讨论、和做实验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练习讨论问题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能力。教学上充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萌芽,千万不要泼冷水,鼓励学生自己探究,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探究性、开放性的作业,培养初步独立探索的能力。中学生是渴望理解与交流的。他们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感到或担忧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同时他们又需要成人的爱与关心。所以恰到好处的爱与关心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在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在情感教育中既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真正塑造出他们的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关键词] 情感教育;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品德;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今社会,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融入学生管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互动的情感关系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成功、教师最终实现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发奋,教师也会因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 情感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学生的情感活动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强化,作为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对集体、他人、社会的情感等,往往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对人生感到彷徨、苦闷,对他人冷漠,不会与人交往等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接受有效的情感教育,缺乏情感的交融和呼应,不能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切实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自然也包括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可见,情感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2 情感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情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情感对道德行为有引发和调节作用,情感一旦形成定势,就能够维持和深化人的某种行为,以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学生的品德教育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情感教育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付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关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师爱还能使学生仿效教师的品德。学生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教师的情操和观点,而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用充满情感的激励,能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表现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3 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学会悦纳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生倾注多少情感决定着师生的交往关系,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殊性,鼓励多样性,培养创造性;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学会与人合作,善于人际沟通。
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期所给予的教育,学生接受性最强,效果最佳。在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关系,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爱,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能够协调师生关系,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情感源于需要,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和归属、自主和承担责任、被尊重和肯定。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萌发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情感教育就是在满足学生的需要的同时,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及对教师的亲近感,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二、关注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课堂教学理念中,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把他们当成朋友,让他们真正倾吐自己的心声,释放心理负担,以轻松的心态对待学习,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的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和学生的交流,如让学生回答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等,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另外可以利用学生的个别学习、小组讨论、和做实验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练习讨论问题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能力。教学上充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萌芽,千万不要泼冷水,鼓励学生自己探究,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探究性、开放性的作业,培养初步独立探索的能力。中学生是渴望理解与交流的。他们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感到或担忧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同时他们又需要成人的爱与关心。所以恰到好处的爱与关心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在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在情感教育中既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机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真正塑造出他们的良好的性格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