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推动学生探求新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养成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让课堂“活”起来的关键。《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该片段节选自徐光耀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文中作者用词准确,采取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生动地刻画出了小嘎子这一机灵、活泼、充满嘎劲的鲜明形象。文中主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如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为了不使这篇生动有趣的课文变成枯燥的说教,笔者根据学生好表现的心理,在实际教学中设置了以下几个活动环节。
表演
大部分学生具有喜爱表现、好奇心强的特点,他们对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新奇,总是希望能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及时表现出来。因此,在课堂上适当运用表演方式进行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摹仿 摹仿是一种表演型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变抽象为具体的行为。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摹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针对课文内容,笔者安排了几个摹仿动作——“跳”“退” “闪”“叉着腰”“虎势儿一站”“走马灯似的转”等。在遇到这几个词时,笔者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词的意思,而是先让他们在课文中找出与这个动作有关的人物;然后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摹仿做各个词相应的动作,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索,最后再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到“跳”“退”“闪”“叉着腰”“虎势儿一站”“走马灯似的转”“推拉拽顶”等各是怎样的。在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孤立地去学习课文中的词,他们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且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与儿童生活及语言实际联系起来,再进行3分钟至5分钟的口语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容易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人物神态、动作的表演 本篇课文中分别对小嘎子、胖墩儿这两个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了细致刻画,如果单从字面理解句子,则容易使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这一环节中笔者采用了情景表演——先播放两人比赛摔跤场面的相关电影片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紧张氛围之中,再让指定表演文中各个人物的同学上台,结合课文插图并根据教师朗读的有关课文内容做出相应动作,把抽象、死板的词句变为生动具体的行为。如小嘎子,他“精神抖擞”“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胖墩儿,他“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等。因为有了前面一步“摹仿”的铺垫,只要多加注重演法的指导,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再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就能取得较好的表演效果。课堂上,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不仅使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讨论
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好奇、好动、好胜”的心境下,在似是无意、实是有意的情况下,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课文中有许多表示动作的词语,如“塌”“勾”“推”“拉”“拽”“顶”等,它们的词义有什么不同,这样用词又有什么作用?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行讨论,区分“推”“拉”“拽”“顶”等不同动作词语的运用;然后再加以适当的点拨,最后归纳总结。这样学习,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活跃思维,还能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创造思维
语言的内容是有限的,其外延却是无限的。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什么,更要让学生感悟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语言本身的规律,领会到语言表达运用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习方法,从而以科学、智慧的眼光审视语言和学习语言,获得语言经验。因此,在教学准备结束时,笔者精心设计以下环节:先出示原文第二次摔跤比赛的结果,让学生说说小嘎子和胖墩儿会怎么样进行第二次摔跤比赛。这时,学生将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他们想象中的场面;然后,教师再加以点拨,让学生趁热把他们所描述的场面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散他们的思维,使知识得到不断延伸,由此产生无穷的动力,激励学生去实现新的成功。最后,笔者再出示原文,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文章的魅力。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既要运用生动有趣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会学,从而对学习产生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中心学校)
表演
大部分学生具有喜爱表现、好奇心强的特点,他们对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新奇,总是希望能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及时表现出来。因此,在课堂上适当运用表演方式进行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摹仿 摹仿是一种表演型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变抽象为具体的行为。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摹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针对课文内容,笔者安排了几个摹仿动作——“跳”“退” “闪”“叉着腰”“虎势儿一站”“走马灯似的转”等。在遇到这几个词时,笔者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词的意思,而是先让他们在课文中找出与这个动作有关的人物;然后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摹仿做各个词相应的动作,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索,最后再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到“跳”“退”“闪”“叉着腰”“虎势儿一站”“走马灯似的转”“推拉拽顶”等各是怎样的。在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孤立地去学习课文中的词,他们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且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与儿童生活及语言实际联系起来,再进行3分钟至5分钟的口语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容易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人物神态、动作的表演 本篇课文中分别对小嘎子、胖墩儿这两个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了细致刻画,如果单从字面理解句子,则容易使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这一环节中笔者采用了情景表演——先播放两人比赛摔跤场面的相关电影片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紧张氛围之中,再让指定表演文中各个人物的同学上台,结合课文插图并根据教师朗读的有关课文内容做出相应动作,把抽象、死板的词句变为生动具体的行为。如小嘎子,他“精神抖擞”“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胖墩儿,他“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等。因为有了前面一步“摹仿”的铺垫,只要多加注重演法的指导,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再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就能取得较好的表演效果。课堂上,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不仅使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讨论
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好奇、好动、好胜”的心境下,在似是无意、实是有意的情况下,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课文中有许多表示动作的词语,如“塌”“勾”“推”“拉”“拽”“顶”等,它们的词义有什么不同,这样用词又有什么作用?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行讨论,区分“推”“拉”“拽”“顶”等不同动作词语的运用;然后再加以适当的点拨,最后归纳总结。这样学习,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活跃思维,还能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创造思维
语言的内容是有限的,其外延却是无限的。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什么,更要让学生感悟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语言本身的规律,领会到语言表达运用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习方法,从而以科学、智慧的眼光审视语言和学习语言,获得语言经验。因此,在教学准备结束时,笔者精心设计以下环节:先出示原文第二次摔跤比赛的结果,让学生说说小嘎子和胖墩儿会怎么样进行第二次摔跤比赛。这时,学生将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他们想象中的场面;然后,教师再加以点拨,让学生趁热把他们所描述的场面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散他们的思维,使知识得到不断延伸,由此产生无穷的动力,激励学生去实现新的成功。最后,笔者再出示原文,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文章的魅力。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既要运用生动有趣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会学,从而对学习产生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