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经意间,我翻到了一年前在浙江上观摩课《蒲公英》的教学随笔,其中有一个曾经我引以为傲的片段:
我声情并茂地说:“一颗种子高兴地飞到了湖泊中,不一会儿,湖泊里便传来了一阵急切的呼喊声,听——”
一个个学生用不同的声调喊着:“救命啊!”
学生们似乎与文中的蒲公英融为一体。我见时机已经成熟,接着问:“在这颗种子奄奄一息的时候,心中有千言万语,如果让它说出来,它会说什么?”
学生的情绪高涨,他们纷纷说:
“唉,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重新选择,不再被表面美好的事物所迷惑。”
“别人说: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这话一点也不假,美丽的湖泊原来是个美丽的陷阱呀!”
时隔一年之后,再次读着向己记录的这段文字,已无当时那种兴奋的心情。冷静地审视曾经的骄傲,在如火的热情散去后,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涌上心头。其实,我颇为得意的教学设计存在着“虚假”!我的课堂竟然在教学生说谎,而且说得脸不红,心不跳。或许,当时一些听课的教师也发现了,但碍于情面,谁也没有与我交流。发现自己的这种“错误”,纯粹缘于偶然。
一天下午,我们同事之间谈论中国的影片与国外影片的异同。一位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主人公受到枪袭时,外国影片很真实,一下子就倒下去了,而中国影片却要让他在临死前说一大段感人肺腑的话,其实假得要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仔细地读自己的随笔,不正与中国电影有相似之处吗?其实,蒲公英的种子在投入湖泊之后,或许连后悔都来不及就一命呜呼了,而我却强行要学生们说一些“真实的谎言”,或许因为右我们这样的教师,对学牛产牛了一定的影响,会有中国电影中这样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临终《言”吧!
如果换个提法,听学生对最后一段的朗读,提出问题:我感到你们十分舍不得这两颗种子的离去。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们愿意挽救他们的生命吗,善良的孩子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于是,教师讲述相同的故事开头,将学生带人情境。请一名学生扮演太阳公公,另外两名学生扮演想飞入沙漠与湖泊的蒲公英种子,其余的学生共同扮演想飞入泥土中的蒲公英种子,它们还有着特殊的任务:劝说两颗有不同想法的种子一齐飞人泥土。在表演时,所有的种子以兄弟姐妹相称,不仅可以激活课堂,而且增加情趣,在“逼真的环境”中劝说成功,实现“大团圆”的结局,让学生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并将本课的中心不留痕迹地通过孩子的劝说表达出来,这样岂不更好?
这个事例表明:教育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只有“蓦然回首”,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触、新的实践、新的反思;只有“蓦然回首”,才会聆听到灵魂中最渴望的声音,才会欣赏到生命中最本真的舞蹈!
“蓦然回首”,让我对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实,在当今教育中,时常会发生一些因为“不真”而需要我们“蓦然回首”的事例,最典型的当然要属在一次高考命题作文《战胜脆弱》中,许多学生为了博得教师的同情、好感,能让自己的作文得高分,不惜拿父母开刀,大笔一挥,就把二老给“灭”了。因而众多教师在改完作文之后,心生感慨:我们宁愿18岁的学生与脆弱相伴,也不愿他们拥有这样令人心寒的“坚强”。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会有这样“比脆弱更可怕”的东西?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时常受到成人言行的影响,于是,他们学会了逢迎,学会了“观色”,根据大人的需要给出适合的答案,久而久之,他们丧失了自我,变成了受束缚的“囚徒,而成人的评价成了可怕的“囚室”,这旱名么令人痛心的场景啊!
亲爱的的老师,教育期待着你的蓦然回首!
我声情并茂地说:“一颗种子高兴地飞到了湖泊中,不一会儿,湖泊里便传来了一阵急切的呼喊声,听——”
一个个学生用不同的声调喊着:“救命啊!”
学生们似乎与文中的蒲公英融为一体。我见时机已经成熟,接着问:“在这颗种子奄奄一息的时候,心中有千言万语,如果让它说出来,它会说什么?”
学生的情绪高涨,他们纷纷说:
“唉,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重新选择,不再被表面美好的事物所迷惑。”
“别人说: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这话一点也不假,美丽的湖泊原来是个美丽的陷阱呀!”
时隔一年之后,再次读着向己记录的这段文字,已无当时那种兴奋的心情。冷静地审视曾经的骄傲,在如火的热情散去后,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涌上心头。其实,我颇为得意的教学设计存在着“虚假”!我的课堂竟然在教学生说谎,而且说得脸不红,心不跳。或许,当时一些听课的教师也发现了,但碍于情面,谁也没有与我交流。发现自己的这种“错误”,纯粹缘于偶然。
一天下午,我们同事之间谈论中国的影片与国外影片的异同。一位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主人公受到枪袭时,外国影片很真实,一下子就倒下去了,而中国影片却要让他在临死前说一大段感人肺腑的话,其实假得要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仔细地读自己的随笔,不正与中国电影有相似之处吗?其实,蒲公英的种子在投入湖泊之后,或许连后悔都来不及就一命呜呼了,而我却强行要学生们说一些“真实的谎言”,或许因为右我们这样的教师,对学牛产牛了一定的影响,会有中国电影中这样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临终《言”吧!
如果换个提法,听学生对最后一段的朗读,提出问题:我感到你们十分舍不得这两颗种子的离去。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们愿意挽救他们的生命吗,善良的孩子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于是,教师讲述相同的故事开头,将学生带人情境。请一名学生扮演太阳公公,另外两名学生扮演想飞入沙漠与湖泊的蒲公英种子,其余的学生共同扮演想飞入泥土中的蒲公英种子,它们还有着特殊的任务:劝说两颗有不同想法的种子一齐飞人泥土。在表演时,所有的种子以兄弟姐妹相称,不仅可以激活课堂,而且增加情趣,在“逼真的环境”中劝说成功,实现“大团圆”的结局,让学生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并将本课的中心不留痕迹地通过孩子的劝说表达出来,这样岂不更好?
这个事例表明:教育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只有“蓦然回首”,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触、新的实践、新的反思;只有“蓦然回首”,才会聆听到灵魂中最渴望的声音,才会欣赏到生命中最本真的舞蹈!
“蓦然回首”,让我对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实,在当今教育中,时常会发生一些因为“不真”而需要我们“蓦然回首”的事例,最典型的当然要属在一次高考命题作文《战胜脆弱》中,许多学生为了博得教师的同情、好感,能让自己的作文得高分,不惜拿父母开刀,大笔一挥,就把二老给“灭”了。因而众多教师在改完作文之后,心生感慨:我们宁愿18岁的学生与脆弱相伴,也不愿他们拥有这样令人心寒的“坚强”。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会有这样“比脆弱更可怕”的东西?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时常受到成人言行的影响,于是,他们学会了逢迎,学会了“观色”,根据大人的需要给出适合的答案,久而久之,他们丧失了自我,变成了受束缚的“囚徒,而成人的评价成了可怕的“囚室”,这旱名么令人痛心的场景啊!
亲爱的的老师,教育期待着你的蓦然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