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期待着“蓦然回首”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fyturn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经意间,我翻到了一年前在浙江上观摩课《蒲公英》的教学随笔,其中有一个曾经我引以为傲的片段:
  我声情并茂地说:“一颗种子高兴地飞到了湖泊中,不一会儿,湖泊里便传来了一阵急切的呼喊声,听——”
  一个个学生用不同的声调喊着:“救命啊!”
  学生们似乎与文中的蒲公英融为一体。我见时机已经成熟,接着问:“在这颗种子奄奄一息的时候,心中有千言万语,如果让它说出来,它会说什么?”
  学生的情绪高涨,他们纷纷说:
  “唉,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重新选择,不再被表面美好的事物所迷惑。”
  “别人说: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这话一点也不假,美丽的湖泊原来是个美丽的陷阱呀!”
  时隔一年之后,再次读着向己记录的这段文字,已无当时那种兴奋的心情。冷静地审视曾经的骄傲,在如火的热情散去后,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涌上心头。其实,我颇为得意的教学设计存在着“虚假”!我的课堂竟然在教学生说谎,而且说得脸不红,心不跳。或许,当时一些听课的教师也发现了,但碍于情面,谁也没有与我交流。发现自己的这种“错误”,纯粹缘于偶然。
  一天下午,我们同事之间谈论中国的影片与国外影片的异同。一位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主人公受到枪袭时,外国影片很真实,一下子就倒下去了,而中国影片却要让他在临死前说一大段感人肺腑的话,其实假得要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仔细地读自己的随笔,不正与中国电影有相似之处吗?其实,蒲公英的种子在投入湖泊之后,或许连后悔都来不及就一命呜呼了,而我却强行要学生们说一些“真实的谎言”,或许因为右我们这样的教师,对学牛产牛了一定的影响,会有中国电影中这样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临终《言”吧!
  如果换个提法,听学生对最后一段的朗读,提出问题:我感到你们十分舍不得这两颗种子的离去。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们愿意挽救他们的生命吗,善良的孩子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于是,教师讲述相同的故事开头,将学生带人情境。请一名学生扮演太阳公公,另外两名学生扮演想飞入沙漠与湖泊的蒲公英种子,其余的学生共同扮演想飞入泥土中的蒲公英种子,它们还有着特殊的任务:劝说两颗有不同想法的种子一齐飞人泥土。在表演时,所有的种子以兄弟姐妹相称,不仅可以激活课堂,而且增加情趣,在“逼真的环境”中劝说成功,实现“大团圆”的结局,让学生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并将本课的中心不留痕迹地通过孩子的劝说表达出来,这样岂不更好?
  这个事例表明:教育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只有“蓦然回首”,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触、新的实践、新的反思;只有“蓦然回首”,才会聆听到灵魂中最渴望的声音,才会欣赏到生命中最本真的舞蹈!
  “蓦然回首”,让我对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实,在当今教育中,时常会发生一些因为“不真”而需要我们“蓦然回首”的事例,最典型的当然要属在一次高考命题作文《战胜脆弱》中,许多学生为了博得教师的同情、好感,能让自己的作文得高分,不惜拿父母开刀,大笔一挥,就把二老给“灭”了。因而众多教师在改完作文之后,心生感慨:我们宁愿18岁的学生与脆弱相伴,也不愿他们拥有这样令人心寒的“坚强”。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会有这样“比脆弱更可怕”的东西?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时常受到成人言行的影响,于是,他们学会了逢迎,学会了“观色”,根据大人的需要给出适合的答案,久而久之,他们丧失了自我,变成了受束缚的“囚徒,而成人的评价成了可怕的“囚室”,这旱名么令人痛心的场景啊!
  亲爱的的老师,教育期待着你的蓦然回首!
其他文献
怎样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预习,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上进行了思考,并努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铺设台阶,降低预习作业难度    1 把预习作业分层。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一定的差异,根据这个现状,我把预习目标中的题目进行了分层,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在预习《少年王冕》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1)必做题:①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进入情境    1 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  2 庐山瀑布真的令人称奇。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我国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黄果树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就去游览一番。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做好学生的情感启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通过诵读《望庐山瀑布》。唤醒学生的学习欲
一、师自我介绍。创设说话情境    1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姓周,叫周毅,是一(8)班的语文老师。今天我和你们一起上课,你们欢迎吗?  2 听说一(3)班的小朋友既聪明又能干,我很想知道你们的名字,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想说,都愿说。    二、音乐游戏《你的名字叫什么》    1 播放音乐,学生唱《你的
一、紧扣环境,创设情境    1 出示废墟罔片,描述:2008年5月12日,8级强震猝然袭击四川汶川,大地颤抖,山河移位!  2 引读第2自然段:天空阴沉沉的。  3 六个字单独成为一段,你读出了什么?  4 阴沉沉的天让我们心巾涌起不祥的感觉,环境描写巧妙地为下文作了铺垫。  【设计意图】回忆2008年的5月12日,阴沉的天空,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是灾难的阴霾。“一切景语皆情语”,留意“阴沉沉”这个
一、农村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社会背景    2006年,江苏省大丰市率先全面开始了农村小班化教育实验。2006年12月4日《中国教育报》对大丰市的农村小班化教育进行了题为《江苏大丰农村学生享受小班化教育》的专题报道。2008年9月,大丰市电视台对裕华镇中心小学小班化教育进行了题为《一路开拓,一路阳光》的专题报道。  农村小班化教育是计划生育国策效应、农村社会经济增长、农村家庭教育需求和农村学校自然发展
一、唤起情感。调动体验    1 投影出示《练习5》“语文与生活”第1题中,小芳父女对话的情境,学生自由表达由父女对话所想到的……  2 启发学生从本学期的习作本中找出自己或同学习作中表达不具体的例句,师生就表达不具体的原因展开讨论,然后引导归类:  (1)对产生感受的情境缺乏体验,无法将感受表达具体、真切。如,蔬菜大棚内品种可真多呀!  (2)观察不仔细,表达时只能说一个大概的印象。如教室门前的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文字优美,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教材。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5个生字,认识3个只识不写的字,掌握多音字“济”,理解新词的意思。(3)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在讨论中发表对故事
总结近几年来在习作教学中的实践经验,笔者感到把现代教育技术融人习作教学,配合多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我爱游戏”——动画课件。架起兴趣之桥    如果细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不难发现:学生们最热衷的莫过于上网玩游戏和看动画片,为什么这些东西能牢牢吸引学生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也最能集中注意力。因此,笔者认为将文字、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