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操作”误区,绽放“思维”火花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jian10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手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已在教学实践中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接受,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有不少老师甚至认为教材上有动手操作的内容,如果不用就不是一节好课。所以无论在计算教学,还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只要属于动手操作范畴的,一线老师都十分青睐,即使教材中没有,也千方百计设计动手操作,体现所谓的在直观教学中学。但回顾反思一些动手操作,存在许多误区,学生只是扮演操作工的角色,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动手操作在课堂中的应用略谈已见。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唤起操作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操作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忽略这一点,以北师大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为例:“为什么要度量角的大小?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能够感受角的大小的作用吗?”显然很难。学生并没有进行“角的大小”比较的直观经验,也没有量角的实际需求。因为数学上的“角”是从生活物体中抽象才得到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直接看到数学意义上的“角”,所以很难意识到角的大小的作用,对量角没有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这部分的意义呢?好方法之一是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明确目标。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创设了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情境,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下滑速度的重要因素,通过思维上的对比和冲突,有意识地思考下滑速度和“角”的大小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同时三个滑梯也向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当滑梯角度变大时,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学生从中感受到“角的大小”的作用。接着这位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谁的风筝放的高?在哪个球门位置射门进球率高?椅子的靠背多弯舒服”等,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的作用,是生活的需要,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度量方法。实践证明,在这样的设计中,学生明确了学习量角的目标,激发了动手操作的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量角的操作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置操作障碍——激发学生操作的动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制造认识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促进他们进行深层次思考。
  例如教学《认识平行》时,在学生认识“平行意义”后,我放手让他们试着画平行线。有的在方格纸上画一组平行线,我引导他们:“如果要在白纸上画一组平行线,该怎么画呢?”有的学生用尺子的两条边直接画了一组平行线,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用直尺的对边画一组平行线,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就是直尺的宽度。如果想要画出的平行线之间的宽度可长可短呢?”有的学生先画了一条直线,把直尺移动一下,再画另一条直线,对此我提出要求:加大直尺移动的幅度。问题随之暴露出来,画好的两条平行线延长后会相交。画——移尺——再画。“那问题出在哪一步呢,平行线到底该怎么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展开了讨论,根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宽度不变”这一思考,想到了“直尺移动时不能晃动”的结论,如果沿着固定的边移动,有多好。借助这一思路,学生想到了多种画法,虽然画法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给移动的尺子固定一条边。采用先试后件,层层设疑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尝试的操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在探索“怎样画”的过程中体验“为什么”。
  三、选择操作的时机——发挥动手操作的效益
  动手操作为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在一些抽象的计算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运用操作理解算理的优势已被一线教师认可。但是在课堂上因为操作时机的不同,达到的教学效果大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操作在重点处,操作在最有利的时机,当然效益也是最高的。
  例如:一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当个位上不够时,怎样用十位上的“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以此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动作表象获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我听一年级两位老师上同一内容的课,前面教学引入过程基本类似,从购物的情境中提出了36-8等于几,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6减8不够减怎么办”,以此促进学生进入独立思考的阶段,只是有的孩子很快就有了答案,几乎没有借助手中的小棒,两位老师都没有让学生很快回答,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的想法,再反馈,这时出现不同的教学情境。
  教师1: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先一一交流方法,再操作,但她认为小棒操作应该操作在重点处,不需要每一种方法都一一操作。另外,学生操作太费时,没有效益,没有达成实质性地理解算理,后面的练习也来不及。于是她就按以上的设想进行教学,当学生汇报得到两位数减一位数当个位不够减,用十位上的“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时,让这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其他学生观看演示的过程,其他由学生汇报老师代劳用小棒演示,在巩固练习时发现学生计算用平十法的居多数。
  教师2:认为要把“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这种方法操作在第一时间,先入为主,认为小棒操作需要人人到位,而且要边摆边说边板书,再适当补充两道题,不留痕迹地进行强化,然后交流其他方法,教师操作小棒演示。于是她在课堂中实施了这样的方法,在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进行了巡视,大致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交流反馈的时候从十几减几入手,按上面的想法操作教学过程。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这种方法,再进行了被减数十位和差的十位比较,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上面两位老师都认识到通过小棒操作演示,可以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算理,产生认识冲突,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同时也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但在算法多样化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拆成整十数和十几再减的方法的优越性,认同这种方法,我认为教师的方法处理可以借鉴:先入为主,重点突出,无意中强化,切实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
  以上从创设有趣情境、设置操作障碍和选择操作时机三个方面谈了如何让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手操作,有时是为了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有时是为了验证某种猜想。教师要把动手操作与操作前的猜想、操作中的发现和验证、操作后的归纳、类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这种认识升华为理性的东西,通过这类活动发现事物的特征。对学生的指导不要越位,不要代办,也不可滞后和被学生牵着走,这才是动手实践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突出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这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的必然要求,又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笔者的做
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现代数学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数学的形式、内容与方法,而且影响着数学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计算机是数学的创造物,又是数学的创造者”,“计算机是新的数学模式”,“计算机是具体化了的数学”。信息时代,数学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本文拟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作探索。  一、采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有很多优点  1.利
摘 要: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而提出的问题新颖、切合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积极投入新课学习。教师应通过得出的问题控制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题策略尤为重要,这是数学教学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数学教学 新课导入 方法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问题教学法是最常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
摘 要: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本文在深入分析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所具有丰富的内涵、呈现出的特征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和介绍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改进对策和思考建议,以期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有效性教学 教学思考  数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能力。随着新课改的
摘 要: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实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科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以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
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现代化和先进化。就目前情况来看,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本文针对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提出具体的实践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 以生为本  一、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尽管我
摘 要:税务筹划主要指的是公司等纳税主体遵循事先性、合法性原则对自身产销、筹投资、内部控制等活动进行预先规划与合理安排的一种管理活动,有利于纳税主体减轻自身税负,实现对纳税风险的有效规避,对提升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对于有限公司而言,在税务筹划的过程中,无论是政策环境与法律规定的变化,还是自身认知的转变,亦或者是管理机制的建设,都有可能会导致风险的发生。有限公司应当准确把握税务筹划中的风险,采取有效
摘 要: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主导者的老师,可以通过抓住“兴趣点”、找准“切入点”、创设“探究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 教学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的角色定位集中体现了以学生的